APP下载

从“法”到“法治”

2014-12-18麒嵩

前线 2014年8期
关键词:诉状商鞅秦国

麒嵩

有这样一个历史传说: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臣叫壬里国,他与另外一个大臣中里缴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复杂,无法判断,国王齐庄公请来了当时的神兽“廌”,相传“廌”能辨是非曲直,它的角顶向谁,谁就一定有问题。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廌”没有动;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廌”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法”字的来源就和这个“廌”有关。“法”的繁体字写作“灋”,由“水”、“廌”和“去”三个字组成,其中,“水”字代表对待每个人应该像水一样公平公正;“廌”字代表着要能明辨是非曲直;“去”字则表示一旦判定对错,应该坚决去恶扬善。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法”的思想上升到“法治”治国理念,并较为完备实施、取得较大成效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元前356年左右,为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状况,秦孝公开始任用商鞅变法。商鞅上任后,在各个领域都制定了严格的法令制度,如《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简单说,就是赏罚皆有法可依。

最开始的时候,上到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对于新法都很不适应,终于,太子以身试法。面对这件棘手的事情,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于是,将太子的老师嬴虔和公孙贾严刑制裁,使其代太子受过。这件事情之后,秦国民众都对新法产生了信服和敬畏。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很能说明当时秦法的深入人心。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因为曾经的矛盾,决定逮捕商鞅。得知消息后,商鞅紧急逃亡至函谷关下,准备投店住宿,但因匆忙未带“身份证”,被店老板拒绝,店老板给出的理由是,按照商君之法,没有“身份证”不能入店,哪怕你是商鞅也不行。对此,商鞅唏嘘不已,只能无奈地离开了。

商鞅被后人称为“法圣”,他的法治思想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王朝。在《商君书》里,商鞅写道:“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这段话,是对“灋”字的深层阐释。

秦国之后,法治为历朝历代所重视。到唐朝时,中国即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法治也渐渐崩塌。民国期间,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事实证明,这不符合中国国情,产生了诸多水土不服现象。

直到新中国成立,我们逐步确立了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法治。不同于封建法治和西方法治,社会主义法治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法律规范,更是全民认可并正在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宋明晏

猜你喜欢

诉状商鞅秦国
五张羊皮
瞒天过海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递诉状
鸡口牛后的故事
树敌太多商鞅
菲律宾15条南海“诉状”耍尽阴招(聚焦南海仲裁案)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增一笔画,化大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