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童心引领儿童,以快乐命名课堂

2014-12-16孔惠峰

文教资料 2014年23期
关键词:特质童心儿童

孔惠峰 邓 超

(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江苏 昆山 215300)

一、缘起

始于世纪之交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悄然改变着课堂,以及生活在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伴随其间的是一个个越发接近课堂本质的追问:课堂应该是谁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越接近本质的问题,越显得熟悉又陌生。因为这些问题每天都在我们脑海中萦绕,却感觉难以作答。

我校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 “让每个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我们提出了打造“快乐同心”的教育品牌的要求,并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进行分解、架构,其中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就是课堂。因为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叶澜语)。只有课堂才能让师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为此,我们开始了“构建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实践研究”,试图从教育立场、学习本然的视角回应对课堂本质的追问。

1.教育立场的探索,是以童心引领儿童的保证。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儿童。以怎样的立场从事教育活动,决定教师的行走姿态,关乎儿童的生命状态。倘若一名教育者将儿童视做“儿童版的成人”,从成人的立场审视儿童、要求儿童、束缚儿童,必然导致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抹杀学生童心的教育行为的发生。然而,当下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教育者的童心消失殆尽,将儿童视做“儿童版的成人”的观念普遍存在。对此,众多有识之士振臂高呼: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成尚荣语)呼吁教育工作者以“儿童视角”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2.学习本然的探寻,是以快乐命名课堂的基石。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这一主阵地中,学生“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这一过程本应是快乐的。然而,学生难以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快乐已几近共识。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是儿童接受新知、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学习中发现快乐、在成长中收获快乐又能激发儿童内在的求知欲、探索欲,培养儿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确立终生学习意识的保证。当“快乐”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势必能造就一群阳光向上、积极自主的儿童,他们主动发现、善于思考、勇于探究、合作创新,并始终乐在其中。

二、思索

成尚荣先生撰文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基于对儿童认识的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可见,抓住对儿童的研究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我校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对儿童的理解仅限于书本上概念化的抽象描述或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探索,有利于全体教师在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正视童年的意义,永葆一颗童心,成为一名“长大的儿童”(李吉林语),以更好地从思想深处理解儿童、解放儿童,过一种基于儿童、发展儿童的教育生活。

那么,何谓“童心”?我们的理解是:童心是人最初本真的状态,是对人本性的形象化描述,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生命状态。“童心特质”的课堂应具有如下特征:“真”,即本真,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的本真,要让学生获得喜、怒、哀、乐、悲、愁、怨等多种体验;“实”,即实在,课堂教学要实实在在,要尊崇学生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自主建构;“效”,即有效,课堂教学既要助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又要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快乐”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快乐、体会快乐和享受快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理解的“快乐”既外显于学生的言谈举止,更蕴藏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既关注学生当下的诉求,更考虑学生长远的发展;既着眼于教师的“教”,更着力于学生的“学”。

“童心特质快乐课堂”是我们基于儿童立场,对课堂教学理想样态的概述。其核心要义是儿童在课堂生活中全面和谐地、富有个性地、可持续地发展;其主要抓手是构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审美体验的学习平台;其行进的基本轨迹是从“已知”走向“未知”,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知道”走向“体验”,从“知识学习”走向“智能发展”,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

三、探寻

我们从理论搭建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织中,重塑教师儿童立场的教育观念,促使其改变行走方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回归儿童精神世界的课堂生活中留下值得永远珍藏的童年记忆。

1.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理论搭建。

童心特质快乐课堂应高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的精神发育,高度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高度指向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儿童在课堂生活中全面和谐地、富有个性地、可持续地发展。

(1)挖掘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内涵表征。构建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逻辑起点是儿童立场,因此,童心特质快乐课堂是儿童的课堂,是儿童在学习中发现快乐、体验快乐和享受快乐的课堂。而课堂是教师、学生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一切行为的总和。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环境,是特定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因此,我们从教师、学生与环境三个方面对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表征进行描述,以期将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内涵物化为具体直观的“操作手册”。

(2)丰富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教学生态。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学”。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童心特质快乐课堂应呈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一切“教”的行为都应服务于学生的“学”,都应着眼于“学力”的提升。我们围绕“以情(情感)导学、以趣(趣味)激学、以习(习惯)助学、以德(品德)促学、以用(运用)检学”进行探索,以进一步丰富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教学生态。一是对教师“教”的行为进行物化,便于教师在具体可感的要求中明确怎么做才能确保“学为中心”的教学生态;二是对目前提炼总结的教学生态进行细化,方便操作,提高实效;三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使之更贴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3)探索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达成效度。童心特质快乐课堂并非庸俗化地迎合儿童,也非浅层次地将“快乐”等同于“放羊”。相反,我们更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更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我们围绕“学习情感的愉悦度,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课堂练习的完成度”检验课堂、研究教学。一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审视,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参与、学习效率等;二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检阅,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等。

2.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实践探索。

通过课堂实践,探寻以“引领”为核心,以适切的教学站位、独特的学科姿态、发展的目标追求为要件的教学路径,以实现“主导”与“主体”的和谐共处,“学科能力”与“个性发展”的融合共生,“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1)立足儿童本体的价值引领。我们从观照童心的教学理念、舒展童心的教学现场、呵护童心的教学伦理三方面进行实践。倡导备课时从目标出发,了解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多思考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更有效。树立开发教材的意识,发现、发掘、整合各类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并有效应用。教学时,抓住教学情趣点、学习兴奋点、智慧增长点,以贴合儿童认知心理和审美需求的引导,合理应对生成性问题,从而真正体现“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2)凸显学科本质的文化引领。目标与内容、策略与方法、评价与反馈是一节课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决定着教学优劣与成败。以语文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表述,明确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立、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与反馈的运用、都应紧紧围绕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并将之物化为: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个好道理,一颗好良心。

(3)遵循学习本然的素养引领。我们围绕学习需要的激发、学习过程的指导、学习智能的培育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学生学习有哪些内在需要,如何激发需要,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原动力;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时间、不同态势,探索“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因势利导”的课堂指导机制;探索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成功、喜悦等体验,掌握方法、技巧等经验,形成总结、反思等品质,使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智慧。

四、实践

为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以上述内容为蓝本,构建“三维九度课题实验课实践体系”,将课题研究工作真正融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1.“三维九度”的内涵。

“三维九度”是“三个层面,九个角度”的简称。“三维”具体指:立足儿童本体的价值引领、凸显学科本质的文化引领、遵循学习本然的素养引领;与“三维”对应的是“九度”,具体指:观照童心的教学理念、舒展童心的教学现场、呵护童心的教学伦理;确立合理的目标与内容、选择适切的策略与方法、运用科学的评价与反馈;学习需要的激发、学习过程的指导、学习智能的培育。

2.实践体系的环节。

实践体系分为课前正思、课中观察、课后反思三个环节。为使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分别研制了课堂评价表、课堂观察表、课后反思记录表。同时,进一步细化“课中观察”,分为观课、论课、议课、改课四个步骤。

(1)观课。之所以强调是“观课”,我们的理解是较之于“听课”,“观课”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研究性更强,其核心是一个“观”字,即观察。而观课的依据是《“三维九度”课题实验课课堂观察表》。

(2)论课。所谓论课,就是执教老师围绕《“三维九度”课题实验课课堂评价表》论述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而不那样上。这也是“课前正思”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课前正思”,课堂教学变得有理有据、有章可循,呈现的课堂教学是基于理性思考后的“必然”选择。我校一名青年教师论课时,围绕“确立合理的目标与内容”这个角度,这样说道: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两大类: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所谓基础性目标指每篇课文都需要实现的目标,譬如: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等。我将本课的发展性目标设定为:凭借课文内容,通过句式训练、想象填空,体会“这儿”好在哪里;在“对比”中,体会小熊能找到朋友的原因,从而初步了解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绿色家园的重要性。确立教学目标后,我紧扣目标,依托教材内容,确立凸显学科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多处渗透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言语智能。比如,以“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明白小熊“孤零零”的原因,且两处“因为……所以……”的训练遥相呼应,体现层次性;抓住“连忙”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熊想要交到朋友的急切心情,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愿望;通过“从 中,我知道了 ”这样的句式,引导学生交流对第三自然段的理解与感受;第四、第五自然段的教学,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找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执教内容为苏教版第二册第16课《这儿真好》)

(3)议课。所谓议课,就是课堂观察员分别根据各自观察要点,就上课教师课堂落实情况予以量化评价,并阐述自己的理性思考,列举相关教学案例。仍以上述案例来说明,课堂观察员针对“确立合理的目标与内容”这样评论:

目标是靶心,决定着方向的偏正。教学目标关乎一节课应该教什么。从课堂呈现来看,张老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现状,确立了两大类教学目标,即基础性教学目标,如识字写字、认识新偏旁、了解词意、课文朗读等,另一类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如通过句式训练、想象填空,体会“这儿”好在哪里;在“对比”中,体会小熊能找到朋友的原因,从而初步了解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绿色家园的重要性。这样的目标设定,由基础到发展,层次多元;由轻易到重难,容量适中。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咬合紧密,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整节课中,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随处可见,由浅入深的句式训练扎实有效,较好地兼顾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4)改课。所谓改课,就是观察员根据课堂观察,提出修改意见,为执教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参考。

五、展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以“构建童心特质快乐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平台,努力促使教师以“儿童视角”从事教育教学活动,遵循儿童生命发展“次序”,尊重儿童未成年的状态,回归儿童精神生活世界,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把儿童看做生命发展的主体,关注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映照出儿童生命本质中美好的“童心”,体现出儿童作为生命体独立价值的存在。让学生在“以儿童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生活中,实现“主体尊严和自身解放”。

猜你喜欢

特质童心儿童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留守儿童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