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公平感影响因素新探

2014-12-16冯雪

文教资料 2014年23期
关键词:班干部新生公平

冯雪

(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0)

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公平感影响因素新探

冯雪

(辽宁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0)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了参与选拔的294名大学新生的公平感体验,从组织公平感的构成因素: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角度出发,分析班干部选拔中的学生公平感。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探索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中影响学生公平感的新因素。

大学新生 班干部选拔 公平感 影响因素

高校新生班干部选拔通常以辅导员任命、民主投票等形式进行,易使学生产生不公平感,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动机。笔者组织实施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通过问卷调查294名学生的公平感体验,参照普遍认可的组织公平感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分析班干部选拔中的学生公平感,探索大学班干部选拔中影响学生公平感的新因素。

一、新生班干部选拔影响学生公平感的因素

从社会学角度看,组织公平感构成要素有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三方面,班级是每个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组织单位,文章以组织公平感的三要素为切入点分析班级内干部选拔对学生公平感的影响状况。

(一)选拔结果公平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著名的公平理论。亚当斯认为,人们将自己的结果或收益与自己的投入或贡献(如学历、智慧和经验)的比率与参照对象的这一比率进行比较,若两个比率相等则产生公平感;反之,则会产生不公平感。

本次新生班干部选拔定在新生开学的一个月后,也就是国庆节返校后。从新生报到到军训再到开始上课,班级内每个学生对班级的贡献不同。班级干部选拔前,军训负责人作为代理班长对班级的贡献有目共睹,班级的军训负责人得到的支持率最高,对于班长这一职务选拔结果感到不公平的学生很少。问卷调查结果中,294人中有244人认为班级干部选拔结果公平,占被调查人数的约83%①,认为不公平的有5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7%。选择公平类的人中,67人认为“非常公平”,认为“比较公平”的有83人,认为“公平”的有94人;选择不公平类的人中,选择“比较不公平”的有38人,“非常不公平”的有12人。从调查结果来看,约83%的学生认为班干部选拔结果与自己对班级的贡献比率和他人相比感到公平,而约17%的学生感到不公平。可见,结果公平是影响学生公平感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因素。

(二)选拔程序公平

1980 年,莱文瑟尔等把程序公平的观点应用于组织情境中,提出了程序公平的一致性、避免偏见、准确性、可修正、代表性、道德与伦理六条标准。程序公平标准涉及制度的制定、执行、完善,是对程序公平较系统和全面的评价。

程序公平是结果公平的重要保障。制度制定、执行和完善是确保程序公平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次选拔制度制定为:上交自荐书—通知选拔程序及计分规则—发放报名表—民主投票选举—结构化面试—总成绩及入围人员公示—定岗公示—试用。制度执行方面:自荐书环节,竞选人需按自我简介、竞选岗位、竞选原因等顺序写作;宣传选拔方法与报名环节,多渠道通知选拔及报名方法;投票选举环节,班级全体成员出席,不分职务选举心目中的十名班委成员;结构化面试环节,采用标准评分表打分;总成绩及入围人员公示环节,多信息渠道公示选拔结果;定岗公示环节,具体职位根据竞选人意愿和岗位匹配度进行分配。制度完善方面:试用环节,试用期为一个月,考察期间不适合的予以调岗或免职。

问卷调查结果中,关于制度制定方面,294人中认为“采用面试和民主选举两个环节相结合算总成绩的算法公平”的有23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0%,认为不公平的有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0%。认为“民主选举环节每票记作一分”公平的有27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2%,认为不公平的有2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认为“采用三个面试官”公平的有24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约85%,认为不公平的有4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约15%。认为面试环节满分设置为30分公平的有2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约88%,认为不公平的有3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约12%。显然,选拔中程序的制定、执行和完善直接影响结果公平,间接影响学生的公平感体验。

(三)选拔互动公平

1986 年,毕斯和牟格开始关注分配结果反馈执行时的人际互动方式对公平感的影响,他们将其称为“互动公平”。格林伯格提出将互动公平分成两种:一种是“人际公平”,主要指在执行程序或决定结果时,权威或上级对待下属是否有礼貌,是否考虑到对方的尊严,是否尊重对方,等等;另一种是“信息公平”,主要指是否给当事人传达了应有的信息,即要给当事人提供一些解释。

互动公平也会影响结果公平。选拔开始前,为确保“信息公平”,各个班级及时公布选举办法与规则,利用教室、寝室、网络等渠道将信息传达到每位学生。选拔过程中,为确保“人际公平”尊重学生中途弃权、改换竞选职务等行为,公示、试用期间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尽可能给予解释,班级干部定岗在充分尊重入围学生个人意愿的同时协调决定人选。问卷调查结果中,在回答“是否了解班级干部选拔程序和规则”时,294人中回答了解程序和规则的有23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约80%,回答不了解的有5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约20%。由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对学生公平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人际公平”除了上级对下级的尊重外,还在于平级之间的支持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班级干部选拔中,民主选举环节是人际公平的突出体现,如果每个学生通过日常观察、事务接触了解、竞选演讲,而不是以人际关系亲疏或碍于情面等因素确定竞选人是否当选,那么“人际公平”才能够相对公平。在回答本次调查中“你认为班级干部选拔的民主选举环节产生的选票结果是否公平”问题时,回答公平类的有24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约83%。其中,回答“非常公平”的只有79人,只占总人数的约27%;回答“比较公平”的有81人,占总人数的约28%;回答“公平”的有85人,占总人数的约29%。回答不公平类的有4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约17%。其中,回答“比较不公平”的有39人,占总人数的约13%,回答“非常不公平”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约3%。

综上,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选拔前、选拔中、选拔后的公平感体验,显而易见,结果、程序、互动公平是影响学生公平感的直接或间接因素。

二、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中影响学生公平感的新因素

参与活动的成员可以划分为参与者和组织者两个群体。从组织内部看,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和组织者的效率优先原则势必对公平感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从组织外部看,社会公平感是影响组织内部成员公平感的因素。本次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候选人和非候选人两类身份。八个班级的候选人共计199人,占总人数的约68%,非候选人95人,占总人数的约32%。民主投票选举环节各班同学全体参与,监票、计票、计时等工作人员从班级内非候选人中选出。结构化面试环节,候选人参加面试,计算分数、排名等工作人员亦从非候选人中选出。本次活动组织内部成员都充分参与其中。

(一)参与者的心理因素

选拔开始前,各个班级采用教室、寝室、网络等渠道,及时将选举办法、规则信息传达给每位学生。而问卷调查结果中,在回答“是否了解班级干部选拔程序和规则”问题时,仍有20%(59人)的人回答“不了解”。可知,参与者对活动的重视程度,对活动结果、客观程序或制度、信息对称的认可程度等主观心理因素将直接影响公平感体验。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者在活动中不自觉地通过比较自身经验进行自我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把参与活动中平等、尊重、公正的氛围等直接体验和在其他事例上得到的人情照顾、行贿受贿、伪造作弊等不良行为体验投射到此次活动中,得到非常公平、公平、相对公平、不公平、非常不公平等公平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参与者对活动的重视程度,对活动结果、客观程序或制度、信息对称的认可程度,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等是影响公平感体验的心理因素。

(二)组织者效率因素

效率与公平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在努力追求效率与公平。追求公平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但并不是一种绝对价值,难以成为具有稳定标准的绝对价值。公平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在调查问卷的开放性问题中,被调查者提出了增强公平感的建议,如增加笔试环节、增加面试主考官、不同班级同学交叉选举、轮岗试用等建设性意义。新生班干部选拔活动在八个班级接连举行,受到场地、学生时间、辅导员时间和组织者、参与者体力精力的局限,因此,必须考虑到效率因素,而放弃对更高公平性的追求。因此,组织者对效率的追求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活动的公平性和参与者的公平感体验。

(三)社会公平因素

社会公平感是人们对社会公平程度感知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往往是人们基于经历、看见、听闻的经验而作出的主观判断,往往受社会上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选拔制度严格公正氛围和少数人情照顾、收受贿赂、偏袒舞弊等风气的影响,大环境公平正义程度直接影响小环境或者组织内部的公平信任度。某种程度上,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作为一小型组织活动,参与者公平感受到社会环境内公平因素的影响。

三、结语

高等教育中研究大学生公平感体验的文章较少,关于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中影响学生公平感因素的研究尤其不多见。组织公平感的三个构成因素,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显著影响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中学生的公平感体验,学生干部选拔中,重视程序公平、互动公平,追求结果公平,对增强学生公平感有一定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组织者的效率因素、社会公平因素均是影响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中学生公平感的原因。

注释:

①文章内调查问卷的数据百分比均采用四舍五入取整计算.

[1]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5.

[2]吕晓俊,刘帮成.高校大学生公平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基于教育公平感的视角[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廖善光.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机制的优化[J].合肥: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猜你喜欢

班干部新生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公平比较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
选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