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动荡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回眸与前瞻

2014-12-16文/

资源再生 2014年2期
关键词:废料进口企业

文/ 翟 昕

记者: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制造业走进了一个转折时期,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您如何看待再生金属产业今天所处的大环境?

答:再生金属产业在走过这么多年的历程之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拐点的来临,再生金属产业的问题与困境正全面凸显。许多企业家都在琢磨着一件事,即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今天,我们的再生金属产业究竟向何处去?

在历经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中国铜工业已经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产业群体,但是这个群体的日子却过得很艰难。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铜工业已失去了昔日的繁盛,所处境地十分尴尬:连维持现状都很艰难,停下来又能干些什么呢?这是大家当下普遍的一种心态。

其实何止是一个领域的问题呢?可以说整个经济领域都处在一个低迷的状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去年,整个有色金属工业中,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营业务收入的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92.4 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85.8 元高出6.6 元;主营业务收入的利润率为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 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4.4%,明显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在这种形势下,能够生存下去已经相当不易。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局面会把一些企业拖垮。如何在动荡与低迷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众多企业正在考虑的重大问题。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在“中国铜工业到底怎么了”的专题节目中就已经反复凸现一个令全行业焦虑的心结,这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人们有一种普遍的情绪:这个行业看不到前途……而到了今天,这种情绪并未消散。

记者:从您的观察来看,中国再生铜产业所面对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困难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判断哪些是能够克服的障碍;哪些是近期还无法逾越的门槛?

答:我们所谈到的再生金属产业既是循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色金属产业和钢铁产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这一产业与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产业有着相同的境遇。而且在整个中国经济中,作为基础材料工业的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对于再生金属产业影响巨大。就拿再生金属产业中最为活跃的铜产业来说,现在正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产能过剩。一家机构预测,中国铜的需求需要在加速至双位数才能吸收 2014-2016年的过剩产能。预计全球铜市场在 2014~2016年会持续出现过剩,过剩规模分别为50万吨、78万吨和53万吨。他们测算,2014~2016年的中国需求复合增速需要达到 10% 的水平,才能吸收我们基本假设下的铜过剩产能。而不少机构预测:中国铜需求很难重新加速至双位数,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中国精铜消费增速分别为 5.5%、5.1% 和4.5%。这就是当前铜工业面临的大环境。

对于铜企业来说,除了这个大环境之外,企业还要面临成本高企的压力。去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亚洲铜会上,资深专家王赤卫坦言:铜企业的成本呈现刚性上升,其中仅环保与人工的支出,每年推高中国铜企业成本的2%~3%,人力成本每年以8%~10% 的速度递增,环保设施的投入也在持续增加。他表示,企业环境成本、能源成本和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将大大削减铜企业的盈利能力。“电价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此外,土地、原料、资金和知识产权等成本都在增加,中国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不再。铜生产企业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盈利水平不断减弱”。王赤卫称,2013年前三个季度,江西铜业的净利润为24.69 亿元,同比下降34.89%。

这位专家说,除了成本上升和盈利能力减弱外,铜工业对海外铜原料的高度依赖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严重影响铜工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中国进口铜精矿783万吨,是2000年进口量的4.33 倍。

记者:这是一个大型铜企业的高管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得出的结论。那么在废杂铜领域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答:我了解了一些专门从事废料进口的几家企业,这其中有规模较大的废料国际贸易企业,也有一些利用国外废料从事铜生产的企业,还有一些是专业从事废料供应的国外客商。他们纷纷表示,这两年几乎无法再进口废料,因为不仅没有利润,而且一直在亏损。不过,从2013年海关进口的数量来看,虽然受到海关绿篱行动的影响;受到欧美国家经济放缓带来的废料产出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进口量水平并无明显下降,我想,这还是巨大的惯性使然。

从废旧金属的进口拆解加工产业的情况来看,早期的进口是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料继续寻找出路,在新兴市场上只有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容量,当时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还没有这样的条件,况且中国当时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且价格低廉,于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的废旧五金电器拆解产业出现了一度十分兴盛的局面。今天情况有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进口数量上,有一大批废旧五金电器和废杂铜已流向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最近,一些朋友去了印度之后发现,那里正在形成废杂铜利用的巨大市场,尽管与中国的沿海地区的拆解规模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相对于这些国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却在逐年加大,进口废料的成本日渐增大,环境保护的要求逐年提高,这就使我国的废旧金属进口拆解加工的优势逐渐消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交易都有一个制度资本和制度成本问题,这些都在市场上相比较而形成的。中国市场过去的优势已经渐渐失去,这一点已经十分明显。

从我国废旧金属进口到进入循环过程的整个环节来看,各个环节上的成本都是巨大的。且不说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有“绿篱行动”,即使是在平常的年份里,从废料在国外采购以后的装箱前检验,到了中国口岸的通关等等一切手续,在港口上迟滞的时间;加之比其他国家高出许多的海关税收,再加上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国外采购人资格与国内收货人资格所花费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费用;再到废料进入拆解过程之时日益增多的人工费用和管理费用;进入园区后的各种管理费用,整个过程如此之冗长,一道道的关口,所有环节都是成本,累积起来,即使这些废料在国外不用付费,到了炉前,已经是负载着巨大费用的高成本之物,你说这利润又从哪里能找得出来呢?

今日的国外供应商对中国的需求,对废料交易的制度成本与生产成本的了解,甚至比国内亲历亲为的企业家还清楚,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废料为原料的企业仅仅凭着曾经有过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又能胜算几何?

记者:怎样看中国再生金属产业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不是随着制造业发展逐渐平稳再生金属产业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

从总体上看,过去的10 多年中,中国从最低端的制造业做起,形成了制造业重心向中国转移的态势,正是在这种制造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有色金属和钢铁工业发展得格外迅速。2013年,中国精炼铜623.81万吨,增长14.31%;铜材产量完成了1340.76万吨,同比增长23.74%;但是,产能过剩的诸多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这些年来,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对于资源的需求一直十分强劲,于是造就了千军万马投身基础材料生产的大潮,其中,再生金属产业的发展为中国基础材料工业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这些年中,我们经历了小作坊式的再生利用产业盲目发展阶段,小企业风起云涌,在这一时期,世界铜价格却始终处于上升阶段,只要能生产出来就不愁没有销路,“萝卜快了不洗泥”。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十多年前到浙江永康、河北保定调研时,已看得尤为真切。那种以农村集贸易的形式售卖用各种土炉窑生产出来的铝合金锭的方式曾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块状经济的形成起到了资源补充作用。而今,这种模式已经日渐式微。其原因是多样的,其一是中国的经济已经摆脱了资源稀缺的困扰,众多企业巨大的产能已经释放,而当初那些质量低劣的产品也未见得就那么廉价,小作坊生产已经不再具备价格优势;在各地环境保护的要求日渐严格的情况下,小作坊已经没有市场。即使是再生金属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了;产业规模做大了,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也不会任意地发展起来。这里就有个“比较效益”的问题。尽管在国门大开的初期,最早把废旧金属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来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后是长江三角洲成为进口和处理废旧金属的主要集中区域,但你可以看出,经过这些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原材料的提供主渠道为主要产业基础的再生金属产业,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铜铝冶炼加工产业已逐步从这些地区淡出,向着内陆地区转移。几年前,在中国中部地区的江西形成了以再生铜为原料的铜产业基地。2013年,江西省的一个地级市——鹰潭的铜产业1~11月份的产值就达到2300 亿元,而整个江西省这几年一直位居全国铜材产量之首。到那里看看,100 多家企业中大部分来自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在那些制造业发达地区已经没有比较优势了。而今,在珠江三角洲招工越来越难、薪资迅速上升、原材料和土地价格一天天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珠三角地区对制造业的吸引力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正不断缩小。在这样的形势下,再生金属产业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制造业而言,其利润更低、风险也更大。因此,当地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明确表态,不支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小冶炼等高污染产业。此外,经过这么多年低端产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污染状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从冶炼加工产业的效益和对这些地区的贡献来看,以往那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时代已经过去。无论是钢铁还是有色金属产业,微利乃至亏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有的这些产业不得不开始艰难地西迁与中移。这些年来,在中部地区,已经落户生根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集群,如果稍一打听,大多数都是从珠江三角洲或长江三角洲迁徙而来的,这说明:“腾笼换鸟”已不再是政府官员的发明,而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有一个动向十分值得关注,那就是中国这个全球废旧金属的主要进口国的优势正在逐步降低。尽管全球废旧金属资源主要是流向亚洲的新兴市场,但这一大市场的最终去向正在改变。最明显的是,废杂铜的货源正逐步向印度、孟加拉和马来西亚转移。而且这一趋势正在加快。说起这一动向,很多业内人士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这几年,各地政府对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的投资热情极高,但是从这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单凭投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所谓的新园区拆解废旧金属的规模与设想的出发点,都为国际市场巨大的资源潜力所驱使,也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需要。最近两年,已经批准了39 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一些地方建起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投资冲动不减。但是这些园区建成之后的原料在哪里,整个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都处在亏损的状态下,抓住再生资源就能够盈利吗?未必。说到底,不管是园区还是其中的企业,追求的都是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一切都谈不上。

我十分关注中国的废料进口状况,因为中国对铜的需求十分强劲,而国产铜精矿却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国内废料目前的产生量在无法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进口废料是现实的选择。这些年,废料进口对于我国铜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2013年11月,在上海参加亚洲铜会议时,我曾经与国际铜业协会的负责人聊起这个话题。他们认为,废料的进口不仅仅是废料回收加工行业的事情,它牵涉的利益方太多,国外大型铜精矿供应商大多关心究竟有多少废杂铜进入中国,这影响着铜精矿的加工费(Tc/R c)水平;国外废料供应商同样也关心这个话题,因为中国的废料进口影响着全球废料供应的价格,国内外的期货公司和大型基金也关注着中国市场,因为它影响着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

记者:您是如何看再生资源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的?这样一个产业在过去的岁月中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前一段时间,我在撰写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一个权威部门给出的数字:今天,在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 个品种产量居全球第一位;2012年,我国粗钢产量全球第一,占全球粗钢产量的44.7%,电解铝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产量的40%;造船完工量占世界的42%,汽车产量由2005年的570.49万辆跃升到2013年的2211.8万辆。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48.8%,70.6% 和90.6%。目前,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基础材料的消费方面,我国的巨大消费量也令全球瞩目。2012年,我国纸制品产量4803.8万吨,塑料制品产量5995.7万吨,轮胎产量8.92 亿条。在有色金属的生产中,我国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2013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了3691万吨。其中,铜、铝、铅和锌分别为:606万吨、1988万吨、465万吨和485万吨。最新的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生产了家用电冰箱9340.6万台,同比增长10.6%;房间空调器14332.9万台,同比增长11.6%;家用洗衣机7201.9万台,同比增长8.2%。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211.68万辆,同比增长14.76%。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我国基础材料工业的快速增长与巨大支撑作用。可以说,再生资源产业对我国制造业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已经为公众所熟知。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以再生资源为原料起点的低端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了工业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城镇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的16.0%,到1990年变为30.1%,到2013年的53.7%。中国的制造业功不可没;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功不可没。

记者:如何看待国际废杂铜的原料供应与消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市场上的废旧金属流向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答:近几年,中国政府对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可以说,已投入大量的资金,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向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不少的企业已从中受益。在目前确定的39 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有一半以上是以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和加工为主的;辐射全国的再生金属资源进口和国内回收网络体系已形成。再生金属领域最大的变化之一是:集中度和产业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一领域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从整体上看,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目前,各地都想建设再生金属进口加工园区或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政府也看好政策优势和资金支持,各种园区和基地都在建设,但产业模式的同质化现象已十分普遍,其原料来源就是一个大问题,在各种基础材料价格普遍低迷而各种税费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利润空间的情况下,建设园区的盈利点究竟在哪里?仅仅靠政府的一部分支持资金又如何维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你不身在其中,就难有真切的体会。

刚才说到了中国进口废料的各种成本都在不断上扬,原来所具有的一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想想这三十多年来,我国作为一个低端制造业大国,正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以沿海地区的低端制造业的逐步淡出为标志的。无论废料以何种形态赋存,其再生利用过程是以大量的闲置和低价劳动力的聚集为特征的。这几年,我经常到这些地区走访,在此过程中,看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地区的产业架构正在发生变化:原先一些靠着简单劳动和一些对环境有着不利影响的产业正一批批地消失,留下了许多空置的厂房,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最近有一些专家分析说,制造业正在撤离珠三角,他们分析了很多原因。对此,我不想多说。但是,废料贸易为何能够从当年的日本、东南亚地区逐步转移到中国来,无非是由几个条件促成的。今天,这些条件正在消失。而废料作为一种流动资本,其流向必然向着资源最佳配置和利润最大化的方向流动。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制造业成本的加大,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加大和制度成本的逐年提高,由此便有了“南进策略”,不少企业选择迁离大陆,到生产成本更廉价的地区——印度、印尼、越南和菲律宾。甚至西亚一些国家的铜企业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有些企业把原料粗加工放在东南亚和西亚。最近几年,印度铜工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类似于中国十多年前那样的景象。最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废杂铜在那里形成了产业链。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在周边国家中发生的变化。印度正成为中国废料进口的有力竞争者。说到这里,话题似乎扯得远了一些。经济学家陈志武前几年说到“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专题中的观点值得注意。他说,印度内在的经济增长潜力比中国要大得多。中国前几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众多廉价劳动力,从国外转移到中国来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含量并不高,即便是电脑生产,表面上看来高科技的东西,这些技术实际上也已经非常标准化,成为简单的加工生产,利润率也不高。我们邀请的专家韩文高先生曾经在我刊举办的再生金属论坛上分析过一部手机的利润分配情况。即使是一部苹果手机在中国生产,售价为300 多美元,留在中国的也只有18 美元。陈志武先生对比了中国和印度的金融股票业的情况之后认为,印度股票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 的80%,而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之前的流通股市值不到中国GDP的10%。也就是说,印度资产和财产的股票化、证券化的程度是中国的8 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印度通过民间的和证券市场的金融证券化,使得印度配置和调动资源、利用现有财产和财富发展经济的能力比中国要强得多。最近几年,印度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废料资源来发展包括再生铜在内的铜工业上。其起步快,发展势头强劲,况且那里没有中国这么高的税负,也不需要花费这么高的制度成本来维持废料的流动与循环利用。今日的印度的铜工业类似于十多年前的中国,但市场化程度和调动资源的能力与资源的配置优于当初的中国。可想而知,几年之后,中国的废料进口优势还剩下什么?一旦废料进口的优势失去,以后再想恢复,几乎也不可能的。

当前利用废杂铜来支撑中国铜材加工工业的另一个问题是进口废料贸易的盈利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洋两岸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已经成为往事。无论铜价格如何变化,废铜贸易都将逐渐趋于透明,海外淘金已经是一段往事。再生金属产业不再是暴利行业,仅仅依靠贸易投机的方式来经营将越来越艰难。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日益攀升、企业劳动成本的不断上涨,中国市场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再生金属产业已不再是一个平稳赚钱的产业。这几年,有相当长的时间里,海内外价格倒挂,但是,原料的拆解加工和后面的深加工生产又不能停下来。所以,众多企业在亏损或者微利的情况下维持生产,其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有些人看了我们铜产业链的现状之后,再看到企业的规模与尴尬,很多人都说,不管是生产铜杆还是后面的电线电缆生产,这么大的资金、设备和产业规模,如果不挣钱,那又与食品店里轧面条的过程有何不同?这就是再生金属产业所处的大环境。

进口的高品质废铜这些年来的主要去向是直接生产电线电缆。国内电线电缆企业多达7000 家,以中小企业为主,最大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不过在1%~2.5%。企业众多、产业集中度低的直接后果是行业利润率下降与产能过剩。这几年,我国进口线缆产品的平均单价(单位重量价格比)是出口产品单价的两倍。电线电缆行业尽管产能巨大,可是利润太微薄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做“铜工业专题”的时候,在产业链的下游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调查。之后发现,许多企业尽管在生产或停或干,都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而产能一旦闲置一年半载之后,留下的就是一堆没有用的废铜烂铁。对于这个行业而言,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资金紧张、资源紧张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的大环境下,铜加工企业目前如果仅仅靠赚取加工费是不能维持其长久发展的。

记者:怎样看待中国再生铜产业的过去与今天的巨大分别?

答:在而今的工商业链条时代,企业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链是由6+1 组成,6 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前端即产品制造。而再生铜产业链是由废五金采购、废电线、电机拆解、铜冶炼加工、铜产品订单处理、铜产品批发经营和铜产品中端零售组成。在这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原料价格的波动对价值链的影响至深。经过这些年的折腾,大家渐渐感到:企业的效益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经营出来的。这是事实。在这样的环境,怎么能够提升产业,怎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再生铜产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正面临新的转折点,这个行业曾经依托制造业的崛起而发展起来。今天中国再生铜产业依然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但是,以往那种海外淘金的传奇已经接近尾声,新的贸易环境与新的产业模式如何确立,值得认真思考。

多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带动下,工业基础材料价格不断攀升,铜冶炼企业不仅从铜的主产品获利,而且金、银、硫等伴生成分也是利润的来源;而再生铜的产业链短,虽然不像原生铜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价格波动影响,但是起点低,进入容易,因而形势好的时候大家一哄而上,但是走出来却很困难,这是不可小觑的战略问题。从目前来看,一些企业在探索新路的过程中已有了新的起色。如何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差异,走出一条虚实结合、工商融合的新路,现在已迫在眉睫。

2013年,中国的铜加工材产量已达高位,但是增长速率已经明显放缓。今后,中国铜加工材的产量或将维持在一个高位,但年增幅将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小幅的下滑,国内铜加工材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逐渐回落,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库存堆积、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铜加工材企业所要面对的。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或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获利最少的分工区间。这个市场的获得,依靠的是低成本——特别是低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今天,我们总在谈论拉丁美洲国家至今也没有走出来的“中等收入陷阱”,可是走进与再生资源相关的行业,我们会发现,大家已经落在这种陷阱里了:从废钢铁回收、废料进口到铜材生产和再生铝合金生产,问问一线员工,问问企业中管理岗位的员工,收入情况如何,对未来的企盼是什么?很多人可能都是茫然的。我想,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什么叫陷阱,但已身在其中。

人力成本上升、两税并轨实行、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些不可逆转的趋势,吞噬的不仅仅是跨国企业的利润。关键是抽空了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跨国企业可以选择离去,他们曾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到中国台湾地区,到中国内地,现在他们可以选择去东南亚、去非洲。在中国东南沿海,大量外向型制造业,面临着同样的成本压力却无路可去,而新的优势,尚未形成。作为微笑曲线的低端的原材料工业,其艰难的岁月还将持续多久?

不管怎么说,过去的道路已不是今天的道路;过去的梦想与辉煌都将已成“昨夜星辰昨夜风”;在新的一波浪潮悄然来临的时候,老是抱住昨天的模式与昨天的幸运,总是想在旧模式上等待有个什么奇迹——这恐怕很难等得到。

猜你喜欢

废料进口企业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冲裁模大孔废料下滑问题的解决
工地废料变节日礼物
项目群建筑废料收集点选址研究
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铝废料的主要来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