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同向聚集 要素相向给力——南昌市多举措力促耕地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

2014-12-14魏春霞南昌市农业局黄茜苏青云谱区质监分局杨闲冬南昌市农业局

江西农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南昌市耕地全市

◇文/魏春霞(南昌市农业局) 黄茜苏(青云谱区质监分局) 杨闲冬(南昌市农业局)

耕地是保障农作物播面和产量的基础,而要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则必须从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和集约化经营等方面入手,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利用耕地,通过提高耕地综合利用效率达到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近年来,南昌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使得农业生产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逐步转到以数量为基础、质量为重点上来,特别是通过资源整合,引导该市农业生产的政策、人才、科技、服务、土地、资金等要素同向聚集、相向给力,促进全市耕地综合利用率有了稳步提升。

耕地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2013 年南昌市用于种植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大约344.56万亩(南昌国家二调耕地面积419万亩),2013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821.79万亩,耕地复种指数2.39,比2011年提升0.04。其中2013年南昌粮食实现历史上首次十连丰,播种面积达555.08万亩,同比调减0.65%;单产443.27 公斤/亩,同比增长1.65%;总产达246.07万吨,同比增长0.99%。油料播种面积131.5万亩,同比增长1.19%;单产98.87公斤/亩,同比增长2.21%;总产13万吨,同比增长3.38%。蔬菜(含食用菌)播种面积61.95万亩,同比增长6.34%;单产1997.53公斤/亩,同比增长1.15%;总产123.75万吨,同比增长7.56%。棉花、甘蔗、中药材、瓜果类及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73.26万亩,平均单产1301.85公斤/亩,总产95.38万吨。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市坚持“稳定粮油、扩大经作”的工作思路,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发展,着力提高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使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首先是着力推动粮食稳产增效。按照“调减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思路,在保持粮食总产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逐步调减播种面积,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防灾减灾并举的粮食增产模式,不断提高种粮效益。如安义县是传统的油菜种植区,县内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近20万亩(收获期约在5月上中旬),由于作物争时矛盾,原来仅可再种一季水稻。通过近2年的试点,安义逐步摸索出一条“中稻-再生稻-油菜”新三熟制耕作模式,每亩中稻(头季稻)的亩产一般为550-600公斤,再生稻为150-250公斤,一亩田两季最多可收稻谷850公斤。其次是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重点是扩大蔬菜、食用菌等种植规模,加快经济作物向特色型、精品型、生态型、效益型“四型”转变,不断扩建菜园子,丰富菜篮子,守住菜摊子。通过实施扩面积、抓标准、促加工“三步走”战略,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作物附加值。

2.重点实施“三良工程”。一是应用良种。截至2013年,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全市共建有一定规模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子企业(基地)6家,良种生产基地1500亩,商品化供种率达80%。二是推广良法。通过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建设部级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91个,核心示范区123.7万亩;推广高产集成栽培技术440万亩,推广率达26.3%;建立早稻集中育秧示范点6583个,面积5.2万亩,辐射农户21.8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30.1%;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8.6万台(套),总动力215.5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62.55%,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建设良田。该市通过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并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努力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13年,全市共整合涉农资金21.33亿元,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6.3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1%,超额完成“十二五”计划任务数的41.9%。

3.完善惠农扶持政策。该市自2011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南昌市蔬菜、水面开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南昌市价调基金扶持蔬菜生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奖励扶持政策。从2011年至今,全市累计向上级争取各类补贴项目资金29.83亿元;市本级累计投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资金7.02亿元。同时,该市还专门出台了《南昌市企业上市工作考核办法》,重点扶持了从玉菜业、煌上煌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成功实现上市。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该市着力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全市共有社会化服务组织3212个,成员1万余人,其中农机类服务组织710个、植保类82个、农业技术类1273个、农资供应类486个、农产品销售类537 个、综合类124个。另有公益性服务组织79个,其中县级农技推广中心4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75个。

5.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在南昌县、安义县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从今年5月份开始在全市铺开。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个,乡镇土地流转交易市场47个,预计年底可实现全覆盖。自启动试点工作以来,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43.5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1%。通过逐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推动全市农业向适度规模发展。截至2013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85.56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5%。全市有各类农业大户8081家,占全省的1/5,其中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069户,200亩以上集中连片蔬菜基地70家;共有家庭农场4382家,占全省的1/2,经营耕地26.89万亩;共有合作社3109户。

6.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新型农民是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的实施主体。该市重点增强农民的“农业市场化”观念,让农民自愿学习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方法。近年来,该市根据实际大力实施了村干部“双带”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和“千村千名大学生”工程。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4.5万人次,培养“双带”项目村干部413名,创办“双带”项目393个;选招农民大学生1656名,顺利完成了“千村千名大学生”工程;选定了30名有特殊专长、有技术水平、有管理经验、有发展潜质、有示范作用、有创业基础的农村实用人才。

影响耕地综合利用率的主要因素

耕地质量下降是影响该市耕地综合利用率最主要的因素,而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耕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当。据农业部专家介绍,粮食产量70%-80%应靠基础地力,20%-30%靠水肥投入,而目前该市耕地的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

在该市的农业生产中,浅耕、旋耕面积占到机耕面积的六成以上。由于长期频繁浅耕作业,造成耕层变浅,肥力下降。同时,因为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农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养地方面加大投入,虽知过多使用化肥会带来弊端,但为追求产量,大多数农户依然增加化肥使用量,导致土壤养分失衡、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等问题在该市呈加重发展态势,直接影响耕地质量。

针对耕地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尽管该市近年来在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绿肥种植、土壤有机质提升等方面有了较快进展,也建立和完善了耕地的质量监测网络体系,但要从根本上改善耕地质量,还是要从农民的用地观念和政府的持续投入入手,通过控制化肥用量,采取综合措施建立改善土壤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大规模的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提高耕地综合利用效率。

猜你喜欢

南昌市耕地全市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模拟成真
保护耕地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考了个大的
吃两个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