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塞杏子川油田郝84井区长6油气聚集规律分析

2014-12-14张志升

地下水 2014年6期
关键词:砂体油层分流

张志升

(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2.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杏子川采油厂,陕西 安塞717400)

郝84井区勘探始于2009年,郝84井组于2010年完钻,平均日产油3.4 t,自此拉开了郝84井区勘探开发的序幕。近年来该区仍不断有新的含油层系发现,展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如2011年完钻的郝955井,长4+52油气显示良好,试油0.8 t/d。研究区含油层系多元化,油藏类型复杂的特点,决定了该区地质的复杂性,为勘探开发设置了重重障碍。对该区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将为后面的勘探开发指明方向,对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寻找接替资源,提高油藏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中西部,是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也是其中最稳定的一个块体,位居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它是一个内克拉通含油气盆地,盆地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三叠系延长组是盆地最重要的含油层系[1-4]。郝84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县建华镇境内,东部与子长县相邻,面积约15km2。区内上三叠统地层平缓,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约为1°~0.5°,无断层。由于后期差异压实作用,斜坡带上发育一系列由东向西倾没的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规模大小不一,鼻状隆起一般轴长2~l0 km,轴宽0.5 ~3.5 km,两翼倾角 0.2°~1.2°,隆起幅度 2°~10 m,这些鼻状隆起与研究区三角洲砂体有机配置,往往利于油气的富集[5]。

2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2.1 沉积相特征

2.1.1 沉积相划分

该区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及水下决口扇等五种微相类型。

1)水下分流河道。它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二者特征极为相似,主要发育厚层浅灰色细砂岩,是油气储集的主要场所。砂岩中主要发育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块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底部具冲刷面,自然电位曲线呈钟形或箱状。

2)河口坝。河口砂坝是由于河流带来的砂泥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的,其岩性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一般分选较好,质较纯净。砂层呈中层至厚层状,发育有楔形交错层楼或S形前积纹理和水平纹理。河流入湖在河口处形成河口坝基本上是一个前积的过程,所以其呈现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特征,下部砂岩粒度细,上部砂岩粒度粗,自然电位曲线呈漏斗状。

3)席状砂。它是河口坝及远砂坝沉积物经过波浪改造和再分配的产物。其沉积物为纯净的砂,沉积构造主要为浪成交错层理。主要由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发育泥岩隔层,研究区长63地层多为此微相类型,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中等幅度的指状特征。

4)水下分流间湾。出现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的区域,其沉积物主要深灰色的泥质,可有少量的粉砂及泥质粉砂,可见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及透镜状层理。

5)水下决口扇。水下决口扇沉积微相:它是水下分流河道决口在水下分流间湾形成的沉积体,其特征与三角洲平原决口扇相似,只是一般夹在灰色色调的分流间湾泥质沉积物中。

2.1.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区域长6期,由于北东方向的物源大大加大,面貌较长7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三角洲沉积体系变得非常发育。该期安塞三角洲进入发育的鼎盛时期。由于沉积条件的差异,长6期的不同沉积阶段,其形成的砂体有着不同的形态规模[6,7]。研究区在砂地比值大于0.5的地区主要发育河道和河口坝沉积微相,砂地比值0.3-0.5的区间为席状砂发育区,砂地比值小于0.3的为分流间湾沉积。

图1 郝84井区长6 2-2和长6 2-1沉积微相分布图

1)长62-2期。长62-2期研究区主体被向湖区方向推进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占据,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区内主要发育2条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水下分流河道,在区内的杏5001-郝72-郝936一带出现4个分支,并且继续向西南方向延伸(见图1)。

2)长62-1期。长62-1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保留了长62-2期的特点,但是分流间湾较为发育。三支水下分流河道在研究区中部衰竭,停止向前延伸。

2.2 砂体展布特征

通过单井测井资料解释砂层组的有效砂体厚度,绘制了研究区各个小层的渗砂厚等值线图,具体展布特征如下:

2.2.1 长62-2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该期研究区砂体发育,砂体北东-西南向展布,厚度在0~16 m之间,数值大多分布在8~12 m之间,研究区由3条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构成,其中流经郝955井区的分支河道最为发育,沉积的砂体厚度最厚,局部可以达到15 m(见图2)。

2.2.2 长62-1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该期研究区砂体厚度较长62-2期有所减薄,主要由2条水下分支河道构成,砂体呈北东-西南向展布,厚度分布在0~12 m之间,以4~8 m居多。其中流经郝71井组的河道分支消失。

图2 郝84井区长6 2-2和长6 2-1砂岩厚度等值线图

3 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3.1 油藏类型及特征

根据圈闭类型,可以将油藏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型[8]。研究区目的层段属于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受岩性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受构造影响。油藏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形成的砂体中,砂体呈透镜状分布,油藏连通性差,在砂体发育层段相对较好,上倾方向砂岩尖灭,岩性变得致密,成为油藏的侧向遮挡,使油气得以封存。

3.2 油层分布特征

3.2.1 油层纵向分布特征

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石油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其中长62-2期沉积的砂体最为发育,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是该区石油的主要富集区,其次为62-1。

3.2.2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

研究区油气平面分布特征如下(见图3):

图3 郝84井区长6 2-2、长6 2-1油层等值线图

(1)油层平面分布主要呈条带状沿河道发育方向展布延伸;

(2)从油层平面连通情况来看,长62-2段连通性最好,其次是长62-1段;

(3)从油层厚度分布特征来看,砂体发育区和构造高部位油层厚度较大,连片性好,有效厚度大于6 m。

4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4.1 有效砂体展布控制油气分布及连通性

砂体主体部位是油气藏富集的主要场所,是油气分布的基础,有效砂体展布控制着油藏分布。从油气的平面分布上看,研究区油气沿有效砂体展布,且沿河道中央连通性好,油层厚度较大。由此可见有效砂体对油气富集起控制作用(见图 3,图 4)。

4.2 构造控制油气的运移

研究区处在陕北斜坡中部,区域上发育一些鼻状隆起构造。鼻状隆起主要有两种成因:1)规模较小的隆起主要是成岩后期差异压实作用形成,鼻状构造的发育区就是砂体沉积较厚区域,陡变带位置则是主河道砂体减薄处或者是河道间湾处。2)规模较大、继承性好的隆起构造大多与基底隆起有关。郝84井区各个渗砂层发育3-4组相对较大的鼻状隆起构造,结合生产资料分析,其他因素相同条件下局部的鼻状构造更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油井产量也相对较高。这些鼻状隆起对目的层油藏油气分布表现不同的控制程度,其中对长62-1、长61-1层油气分布表现重要的控制作用。

4.3 致密砂岩及泥岩对油气聚集起遮挡作用

本区长4+5主要为粉砂质泥岩沉积,可以作为区域性的盖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湾的泥岩以及后期经成岩作用被机械压实的致密砂岩构成了砂体上倾方向的侧向遮挡,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油气得以保存。

5 结语

(1)郝84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及水下决口扇。

(2)郝84井区长6油层组为岩性油藏,主要受岩性控制,同时构造及岩性遮挡对油气聚集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石油沿有效砂体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长2-1、61-1构造高点油气较为富集,顺有效砂体方向油层连通性较好,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是油气主要聚集场所。

[1]田在艺,张庆春.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2]任纪舜.中国油气勘探和开发战略见中国石油论坛[A].21世纪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研讨会论文[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3]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4]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60.

[5]赵靖舟,杨县超,武富礼,等.论隆起背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区三叠系油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1].地质学报.2006,80(5):648-655.

[6]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1].古地理学报.2004,6(3):307-314.

[7]李文厚,庞军刚,曹红霞,等.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西北大学学报.2009,39(3):501-506.

[8]裘泽楠,陈子琪.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00-150.

猜你喜欢

砂体油层分流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NSA架构分流模式
三类油层压裂驱油技术设计及效果研究
井震结合砂体识别与含气评价技术在致密气井挖潜中的应用
渤海湾盆地Q油田明化镇组复合砂体内部结构表征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厚油层隔夹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