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危机的预言

2014-12-12田野守望者

看世界 2014年23期
关键词:圭吾大段东野

田野守望者

熟悉东野圭吾的读者想必能如数家珍地列出他的《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宿命》、《恶意》、《圣女的救济》等耳熟能详的作品,这里面十有八九都是其后期的作品。对其早期的作品读者还相对比较陌生。这一方面是有其功利性的原因——东野凭借《嫌疑人X的献身》获得2006年直木奖而广为人知,在出版社看来获奖前的作品出版价值自然就比不上获奖后了;另一方面,客观地讲,也是因为相较其后期作品笔锋的老练、思想的深邃、风格的多样,前期作品确实比较单薄,也比较类型化,比如其处女作《放学后》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本格推理小说,在本格推理领域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亮点。然而,大叔也有年轻时,年少气盛时的东野圭吾,也曾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注入宏大的野心,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部书就是《天空之蜂》。

《天空之蜂》是东野圭吾1995年出版的作品,是他认为最花心血的书,为此准备了3年时间进行各种考察。然而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在《天空之蜂》出版上市那一年,日本遭遇阪神大地震……

本书讲述的是一架即将试飞的超大型直升机被署名“天空之蜂”的恐怖分子遥控操纵,飞到了新阳核电站的反应堆上空,恐怖分子发出恐吓信息,要求日本政府5个小时(飞机燃油耗尽的时间)内关闭全国境内的核电站(飞机正下方的新阳核电站除外),否则就让直升机坠落。对于直升机坠落引发的后果,没人能够预料。如果政府拒绝罪犯的要求,若飞机坠落而核电站经受不住飞机的撞击,那么日本政府宣传的核电安全论就不攻自破;而如果政府真的关闭了全国所有的核电站,但电力仍然够用,那就说明核电占发电量的比重并不那么高,核电重要论也不攻自破。政府陷入两难的抉择,而这正是恐怖分子的显著意图。

全书情节紧凑,形形色色的人物(据说是东野作品中登场人物最多的)如走马灯一般,就题材而言简直就是一部好莱坞电影的节奏。书写这种重大公众事件,构造这种宏大格局,在东野圭吾至今所有作品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东野在写作前考察了核电站的运作以及直升机的设计,在里面普及了许多非常专业的核电知识,书中那架超大型的直升机,也是他运用这些知识虚构出来的。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东野圭吾工科男的本色。

然而,大量的偏僻冷门的知识却形成了反效果,不仅阻碍了读者阅读,也冲缓了故事节奏。这是很多年轻气盛、自认博学多才的推理小说家容易犯的毛病。我们可以拿东野圭吾的伽利略系列与之相比较。伽利略系列也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其中不乏冷偏的,但作者要么点到即止,要么以实验来说明,省却了大段的专业知识说明,这是非常明智的。但在《天空之蜂》中,核电站专业人员的掉书袋似的解释说明无甚必要,毕竟这些知识对读者来说太过遥远,即便省略了对情节发展也不构成影响。想象如果这部书改编成电影,那么这些大段大段的知识性文字就毫无意义了,最多变成一掠而过的画面。

东野圭吾在《东野圭吾的最后致意》里承认,不明白为什么这部书没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读者不买账(其实他应该明白的)。其实就是因为这一点吧。东野之所以是东野,就在于其后期作品非常影视化,文字浅白流畅几乎没什么“废话”,情节充满画面感,悬念和节奏把握异常精准,这是他后期写作技术娴熟的结果,当然也有其作品被广泛改编成电视或电影后所带来的双向促进因素。

不过,如果认为书中的恐怖分子的目的就是东野圭吾写作本书的目的的话,我们不禁唏嘘感叹。借用书中的数据,日本的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70%,发展核电势在必行。但是作为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对经受过那种灾难的一代人来说,对核电站存在着一种先天的芥蒂。于是日本形成挺核派和反核派,两派经常互相攻击。东野认为挺核与反核的互相攻击都是非理性的,而沉默的中间派危害更大,因为核电就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大众都充分了解核电运作,认识这种巨大的危害性存在,才是一种健康理性的态度。所以他势必要在书中引入大篇幅的关于核电的知识,但这样难免就割裂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书出版正好遇上阪神大地震,当时日本国内对于核电站安全问题也非常紧张。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岛核危机的恐慌,至今依然让人印象深刻。因此,本作既是一则核危机的预言,又是一针可能治愈病变的蜂毒。endprint

猜你喜欢

圭吾大段东野
东野稷驾马车
夜,想要告诉我些什么
东野稷败马/《庄子》
爱体育更爱艺术的段爷
东野圭吾:日常之谜
蓝鸟
一言堂
东野圭吾《绑架游戏》将拍网剧
墓地上的雏菊
书·嗨!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