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卫星商战中的中国坐标

2014-12-12李颖浩

看世界 2014年23期
关键词:全球卫星通信卫星运营商

李颖浩

1965年4月6日,世界上第一颗实用型商用通信卫星“晨鸟1号”发射成功。太空的商业大门旋即被打开。现如今,人们打开广播、电视、启动汽车GPS导航功能、在偏远地区打电话等,都能找到卫星应用的影子,享受到卫星运营服务。但同时它们似乎又太过神秘,以至于我们几乎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球在轨工作卫星有1167颗,其中美国502颗、俄罗斯118颗、中国116颗。通信卫星占全部卫星的53%,包括商业通信卫星(40%)和政府通信卫星(13%);而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分别占13%和8%;军事侦察监视卫星占7%。

今天,超过50个国家拥有至少一颗卫星。在这些卫星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产业,2013年全球卫星产业的总收入约为1952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收入3200亿美元的60%。2004至2013年的10年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1%。

卫星制造:美欧长期垄断

卫星产业其实是电信产业和航天产业的交集,可以分为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卫星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四个子产业。

从1965年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的全球第一颗通信卫星晨鸟1号发射升空算起,几十年间,全球的商业卫星制造产业长期处于欧美寡头垄断的局面。2013年,全球卫星制造业收入规模达到157亿美元。美国公司制造的卫星数量约占全球的27%,但其产生的收入却约占全球的70%;欧洲的份额排在第二,占17%;其后的中国和俄罗斯分别为5%和3%。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卫星制造业,75%的市场贡献都来自于美国政府。

在美国,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劳拉空间系统公司三足鼎立,而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阿斯特里姆公司则是欧洲卫星制造商中的佼佼者。近些年,欧美公司通过整合上下游业务、创新营销策略、股权买卖,逐渐发展壮大,欧洲公司拉大了与传统卫星制造国俄罗斯之间的差距。

这些年全球卫星制造业格局的新变化来自亚洲的崛起,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最亮眼的当属中国。去年中国接到的商业通信卫星订单占全球的9%,仅次于美欧的65%和22%——但显然,要打破美欧寡头垄断的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卫星通信市场的发展给中国通信卫星制造商带来发展空间,但解决中国卫星通信应用和通信卫星制造水平之间发展不匹配是个两难的问题。国内卫星通信运营商首选美国和欧洲卫星,国际或地区卫星运营商更是如此。与此同时,我国通信卫星制造还面临供应商卖方市场。

日本有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优势,中国卫星制造技术,需要通过与欧美的技术合作来提高。然而,中国不得不面临美国的出口管制。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一直对商业卫星出口实施管制,意在确保“国家安全利益”。但是,出口管制招致卫星产业界的不满,他们认为,1999—2009年,出口管制导致美国卫星销售量大幅下滑,减少了2.7万个工作机会,对美国航空航天公司造成210亿美元的销售额损失。

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废除了卫星出口贸易一刀切的管制政策,卫星出口过度管制时代结束,这将大大增强美国在卫星领域的全球竞争力。然而,美国此次卫星出口管制改革并未放松对中国的限制。因此,改革虽然实施,中国的技术和进口仍然被封锁,而且还要面对美国更强有力的竞争压力。

发射服务:中国发展迅猛

2013年,美国发射服务收入为24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45%,中国排在欧洲和俄罗斯之后。

美国《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放宽了卫星及相关物项出口管制,但对中国仍保持严控:禁止对华出口、再出口或转移,也不允许在中国发射。

多年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把中国排挤在“卫星发射俱乐部”之外。2006年,美国政府宣布冻结包括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中国政府批准的经营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卫星整星出口及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业务的唯一商业机构)在内的4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资产,并列入美国制裁公司名单;2007年7月,美国商务部推出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的最新管制条例,在航空和航天领域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出口的管理。

“美国的出口限制减少了中国的商用卫星发射机会,使中国只能发射自己的通信和商用卫星以及技术不受制裁规定限制的一家欧洲公司的卫星。”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主任约翰·劳格斯登说道。这也使得与卫星发射相关的金融、法律、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生意一度被欧美保险等行业垄断。

不过,这些年,中国的卫星发射产业还是得到了迅猛发展。2013年,中国进行了14次发射,将18颗卫星送上天。中国的主要卫星运载火箭“长征”号以俄罗斯的设计为基础,意味着它简单、便宜、可靠。中国凭着良好的性价比,力拓亚非拉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从此拉开了中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序幕。2007年,中国为尼日利亚发射了一颗完全由中国制造的通信卫星。截至2013年,我国已实施国际商业发射39次,发射了45颗卫星。

然而随着日本、印度等国的崛起,以及美欧等私营航天企业的介入,如SpaceX公司研制的法尔肯系列运载火箭,中国运载火箭原本在国际发射市场的高性价比优势已愈加不明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梁小虹日前透露,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在实施国际化战略,力争2020年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份额由目前的3%提高到15%。

卫星服务:中国卫通后起勃发

在全球卫星产业中,卫星服务业产值的占比最大,2013年为61%。卫星服务业包括消费服务、卫星固定服务、卫星移动服务、遥感业务和航天飞行管理服务。其中,仅消费服务类下的卫星直播业务/直播到户业务收入就占卫星服务业总体收入80%以上。endprint

在整个商业通信卫星产业里,欧美卫星运营商在这整个卫星服务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卫星运营商是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欧洲卫星公司(SES)、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三家公司。这三家公司连续多年蝉联卫星固定通信业务运营商收入排行榜前三名。前两者各自拥有超过40颗的卫星舰队。他们的收入也都在20亿美元以上。

除了上述三大商业卫星运营商之外,俄罗斯卫星通信公司、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日本的天空完美日星公司、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也是重要的区域性卫星运营商。这些公司掌握的卫星大都集中在5至20颗之间。其中,中国卫通官方网站显示,其掌握的卫星资源有13颗。此外,像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这些没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也存在着一些商业卫星运营商。不过,他们在商业卫星市场上占的份额并不大。

此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卫星运营商普遍发育迟缓、成长缓慢。直到2004年,中国卫通的全资子公司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都没有在轨卫星,仅靠美国劳拉公司的三个卫星转发器维持运营。与此同时,由航天工业总公司(现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投资组建的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下称“鑫诺公司”),也只从法国进口了一颗通信卫星。

2009年,中国卫通重组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由原来的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转为专业的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公司。这一重组实现了卫星运营业务的集中管理、统一运营、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至此,中国卫通成为我国境内唯一的通信卫星运营商。中国卫通在国际上的排名也由名不见经传到上升为第8位。

中国企业也期待着在日益壮大的商业卫星市场中有更大的作为。“到2015年,中国卫通将拥有15颗通信卫星,营业收入将达到160亿元,成为亚洲第一、国际一流的卫星运营公司,提供面向亿万用户的天地一体卫星通信广播特色化运营服务。”中国卫通总经理卓超表示。

地面设备制造:北斗欲接力GPS

地面设备制造业是仅次于卫星服务业的第二大卫星子产业,2013年市场规模约550亿美元,占整个卫星产业的28%。

虽然导航在整个商业卫星产业中,份额很小,但导航终端目前是商业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去年,卫星导航设备产业又占地面设备业的59%。

今天,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垄断着全球的卫星导航业务。在中国,它也占据着95%的份额。不过,卫星导航设备在过去的一年中是零增长。有业内人士认为,以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为主导的导航系统的市场正趋近饱和。未来几年,卫星导航市场可能会在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计划中发现新的增长点。

这些年来,俄罗斯、中国、欧盟相继开发出自己的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2003年建成一代,2012年二代完成亚太地区组网,下一步,北斗将对导航产业进行“商业窥探”。除了运营服务这一块,包括上游导航与卫星制造和中游的终端产品,中国整个卫星导航产业在2012年已经超过1200亿元,将来可能会突破5000亿元。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日前向媒体透露,将来要发展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期工程正在考虑中。

“北斗的优势在于区域,对我们来说也很安全。美国从来没有承诺过GPS的安全性,他们研发出比GPS精确度更高的导航系统,出于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却不给民用。要用最好的导航,还得靠自己。”许其凤说道。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球卫星通信卫星运营商
呼叫北斗
中国北斗集结完毕!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俄罗斯
微评
运营商们的4G时代—急需向消费者证明自己
JCSAT 14等两项通信卫星合同签订
俄成功发射一通信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