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型批判视角解读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

2014-12-12边丽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弗莱福克纳圣经

边丽君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从原型批判视角解读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

边丽君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押沙龙,押沙龙!》是美国著名意识流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本文基于原型批评视角,对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原型来剖析人类社会的一些共有主题和美国南方社会的道德沦丧。

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 原型批判

《押沙龙,押沙龙!》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九部长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美国内战前后的一个南方家庭的爱恨情仇,反映了南方的社会伦理问题。作者在书中仅仅充当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而萨德本的表述比例也远不如外人占得多。这部作品自问世以后广为国内外评论家批评、解读,前人的评述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阐释,从文本的文体形式、叙事结构、叙述技巧到文化、历史、宗教、种族、阶级、性别再到比较文学、心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研究,研究者从开始的单纯的对文本研究到文化研究再到跨学科研究,几乎探索了作品中所涵盖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从原型批判的视角来解读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是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

一、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1897-1962),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他的这些作品为人们谱写了一部现代美国南方的编年史。福克纳叙事方式独特,不注重语体,却具有极高的叙事能力。福克纳去世后,遗体被运回了家乡牛津,包括罗伯特·弗罗斯特、多斯·帕索斯在内的许多作家发来吊唁,亲友和镇民们参加了他的葬礼。1963年,福克纳最后一部小说《掠夺者》获得普利策奖,这是普利策奖第二次颁给不在世的作家。

二、原型批判理论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原型作为弗莱批评理论中的关键词汇,体现着弗莱对文学和批评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所谓原型(archetype)一词由希腊文arche(原初)和typo(形式)构成。以神话作为原型。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正是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原型形成并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它们把孤立的作品联系起来,从而使文学成为一种整合统一的社会交际的特殊意识形态,并且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大多数人依靠约定俗成来理解这些原型。

在《批评的剖析》中,弗莱综合了前人对原型研究的成果,对西方文学的原型从原型意义上划分出来三种类型:神启、魔怪、类比。神启类意象适用于神话模式;魔怪类意象适用于反讽模式;类比类的意象则是对神启类和魔怪类的模仿,即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种种意象结构,它主要属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结构。

一般认为,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对原型批评的产生均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其研究内容就是从文学作品尤其是西方文学作品中辨认出作品内在的基本文化状态,寻找反复出现的原型因素,亦即神话和仪式的因素,从而发现那种具有原型意义的象征、主题和情节。在分析文艺作品时,弗莱强调首先应该关注它们的形式特征以及与神话、仪式有关的传统程式,并且将文学的演变和发展与四季循环的神话直接联系起来,企图在这种对立中把握文学的整体结构。他在自己创立的原型批评法则中规定,任何文学文本的形式都有其原型发展模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甚至语言也都是有其引以参照、借鉴的原型。文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原型的重复和再现的过程。由于文学本身是一个体系,它不只是把历史上分散的作品聚集在一起,而且还是按照某些客观规律活动,因此文学批评可以通过系统地阐述这些规律,来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系统性。原型批评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向文学批评的渗透;注重从总体、从相互联系中考察对象,从历时性方面对局部现象作整体透视。

三、《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原型”

福克纳在其作品中经常用到神话模式。神话模式则是指作家在写作时有意使故事的情节、结构、人物和一个传统宗教故事或神话相对应。《喧哗与骚动》中四个部分皆以日期为标题,这四个日期都与耶稣受难有关。每一章内容也与《新约》中耶稣的遭遇有类似之处。在这些庄严的日子中,康普生家族的成员却走向堕落与毁灭,不仅具有讽刺性,更使得整部小说成为关于人类的寓言。《我弥留之际》中叙述的历险,与《奥德赛》和《出埃及记》就有着内在的联系。安斯的妻子与人通奸,与阿伽门农类似;摩西率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也曾经历长途跋涉。只不过,在《我弥留之际》中已没有了那种英雄气概。而《押沙龙,押沙龙!》和《去吧,摩西》的名字也来自《旧约》。

在《押沙龙,押沙龙!》这部作品中,福克纳借用了圣经《旧约》中大卫王的故事,对圣经人物、结构和主题进行了直接引用和不同的置换。

(一)萨德本与大卫王的对应

《押沙龙,押沙龙!》中的主人公萨德本与《圣经》中的大卫王的经历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根据《圣经》的记载,大卫王出身卑微,起初他只是侍奉扫罗王的一个艺人。但是他在杀死以色列的大敌腓力士人歌利亚一战后闻名全国,受到了上帝的青睐,被上帝选为接替扫罗王位的接班人。但是大卫王疏于律己和道德败坏,最终使得他晚年凄惨,儿女多死于非命,而且给他的妻子也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萨德本出生于贫穷的白人家庭,有一天在一个富人庄园门前,被看门黑人告知他只能从后门入内,这次的受辱使得幼年的他明白了黑人和白人、富人与穷人,甚至于白人与白人之间的差异,他决心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择手段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获得了“萨德本百里地庄园”。然而和大卫王一样,萨德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所有的道德伦理统统沦丧,蔑视感情、抛弃妻儿、歧视黑人、只在乎白人血统,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福特纳借用《圣经》中大卫王的原型来揭示萨德本的悲剧人生。

(二)邦与暗嫩王子兄妹乱伦的对应

查尔斯·邦是萨德本的长子,但因为他有着黑人血统,始终不能获得生父的承认。邦与弟弟亨利结识于大学,并且获得了同父异母妹妹朱迪丝的青睐并与之订婚。执著的邦为了能获得父亲的承认绞尽脑汁。邦的最大的 “奢望”,是从父亲那儿得到一点诸如纸片、头发、指甲等“信物”来证实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但萨德本没有给他任何东西或暗示来承认邦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邦一再表示,只要他能得到承认,哪怕只是一点点暗示,他都会抛下朱迪丝和亨利永远地离开,不再回来。最后邦迫不得已,选择了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朱迪丝的乱伦婚姻这个唯一途径来迫使萨德本承认。然而,种族主义毁灭了萨德本的人性,扭曲了家庭关系,造成了父子不认、兄弟相残,两败俱伤。而《圣经》中大卫王的长子暗嫩垂涎自己妹妹他玛的美貌而强奸了她,是一个可悲可鄙的人物。他最终被弟弟押沙龙谋杀。可是邦乱伦的目的并不像暗嫩那样只是出于性欲,而是以此为手段逼迫萨德本对他身份的认可。邦的悲剧性因素博得了人们一定程度上的同情。但是邦的乱伦行为却是从根源上违背了人类的伦理道德,这导致他被弟弟杀害的结局。福克纳通过对暗嫩原型的塑造,影射出了当时美国南方道德体系崩坏的程度,种族歧视加上南方的人为了得到亲情而最终走上违背伦理的不归路。

(三)亨利与押沙龙原型的呼应

亨利是萨德本与白人所生之子。他遗传了他的母亲克的菲尔德家族的那种出于道德、信仰的约束而具有的怯懦,他爱邦,邦令他绝望,他跟随邦离家出走,窥探邦的秘密,而其中那些严重地损害了道德与传统的部分使他带着满腔深深的执拗的忧伤与绝望杀死了邦,使他的妹妹还没做新娘便成了寡妇。亨利是《圣经》中大卫王的爱子押沙龙的原型再现。他们都是战场上的勇士,都背叛了自己的父亲,都与自己的亲妹妹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弑杀了自己的兄长最后自己也难逃一死,死于非命。《圣经》中的押沙龙得知自己貌美如花的妹妹他玛被哥哥暗嫩强奸后冲冠一怒,谋杀了暗嫩后被迫流亡,之后成功地回到老父身边。可他阴谋叛乱夺取王位,叛变失败,被王军所杀。小说中亨利对自己的妹妹有着乱伦的爱,他对自己的哥哥邦一开始也是推崇备至,奈何当他得知邦的黑人血统后,为了维护家族的白人血统的“纯净”,毫不犹豫地对邦下了毒手。亨利可以出于对兄长的爱慕而容忍邦与朱迪丝的乱伦,但是这看似坚定的容忍却因为黑人血统而被瓦解了。亨利谋杀邦,不是为了终结乱伦,而是为了保证高贵的白人贵族血统,这鲜明地反映了美国南方种族歧视问题的严重性和白人人性的劣根性。

在整个萨德本家族走向分裂与毁灭的过程中,种族因素固然起到了决定作用。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不平等的观念使美国南方的历史蒙上了深深的罪责,使人加速衰老,内心充满仇恨,它深入骨髓,不仅使得自己走上毁灭之路,还殃及后代与其他无辜的人。

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成功地再现了《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再现了圣经中的结构原型。同时,福克纳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复制了圣经的主题,使得神话主题在作品中得以再次叙述,并与美国南方的社会状况相结合,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悲剧性命运和南方的道德沦丧。

[1]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惠,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3]马克斯威尔.圣经故事[M].杨佑方,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弗莱福克纳圣经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英国 FLYGER 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没见到他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威廉·福克纳的《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