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铸剑》眉间尺人物形象心理分析

2014-12-12杜柠君

参花(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铸剑眉间人物形象

◎杜柠君

鲁迅《铸剑》眉间尺人物形象心理分析

◎杜柠君

眉间尺作为《铸剑》一文中描写最为细腻的人物,是鲁迅自身主体精神的投射,是鲁迅童年生命体验的产物,眉间尺这一人物在潜移默化中投射了作者的无意识内涵。从眉间尺到宴之敖就是一个鲁迅自身的主体精神的成熟蜕变的过程,是铸就自我灵魂的过程,也是鲁迅不断地选择性地抛弃个人的欲望,追求社会群体意识的满足的过程。

眉间尺 主体精神 铸剑 成长蜕变

在《铸剑》一文中宴之敖这个形象是鲁迅的主体精神的化身(鲁迅还曾以“宴之敖者”作自己的笔名),宴之敖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与鲁迅本人高度相似,而且宴之敖这一人物也是最能反映复仇意识抗争精神的。但小说最初于1927年4月、5月在《莽原》2卷8、9期发表时,鲁迅曾将这篇小说题为《眉间尺》,并对眉间尺大加描写,作者这样做目的如何?这一人物形象的创造又与作者自身有着怎样隐秘的联系?

《铸剑》是鲁迅交织着自己半生的爱恨、凝聚着自己的全部血泪写成的,是鲁迅最深层次生命的展现。

鲁迅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转引自《鲁迅作品五十讲》)鲁迅一身傲骨,从来无奴态、媚态,一直以刚毅甚至严苛的形象示人,尽管他时常深刻剖析自我,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关注到他不近人情的一面,却忽略了鲁迅本人对自己主体精神的深刻剖析。我提出眉间尺是鲁迅主体精神的投射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作者的态度不是批判

我们可以看鲁迅对文中两个人物的态度。对于宴之敖,鲁迅的态度很鲜明,对宴之敖身上的冷峻刚毅的复仇精神给予了正面的评价,但对于眉间尺的态度就显得有些暧昧不清,一方面鲁迅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却又未对眉间尺进行像对麻木群众一样的不留情面的尖刻痛击,另一方面鲁迅虽没有在文中直接旗帜鲜明地批判眉间尺,但却对他性格中的优柔持排斥态度。在文中,他的母亲说“你从此要改变你优柔的性情,用这剑报仇去”!眉间尺也说“我已经改了我的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去报仇去”,它的性格本质不同于单纯的含有褒贬意味的描写,鲁迅有意识地把眉间尺的飘忽无定的性格特质放大,将是非善恶的价值评判标准弱化了,使得这里的眉间尺就是一个孩子,让人难以苛责。

二、与作者相似的人生轨迹

鲁迅经常以孩童视角叙事,《狂人日记》《药》等篇目衍生出了“救救孩子”的创作主题。鲁迅之所以如此关注孩童心理,对眉间尺这一人物形象描写得充满孩子气,与鲁迅自身充满伤痛痕迹的童年经历有关。

眉间尺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与鲁迅的生命轨迹惊人地相似——他们都在幼年遭受丧父之痛,由母亲抚养成人,都在长大后担负起“复仇”重任。而鲁迅在写眉间尺离家时这样写道:

“但他醒着。他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他听到他母亲的失望的轻轻的长叹。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可见,眉间尺是十六岁离家,而鲁迅离家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之时也正是十六岁。

这些巧合使我们不得不相信,敏感的鲁迅将自小的伤痛体验投射到了眉间尺的身上。我认为,鲁迅在无意识中消解了眉间尺的性格缺陷,转而以一种“童真”的远离价值判断的方式来进行人物刻画,出于他自己对这种“童真”持有一种认同,这是对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命状态的认同,也是对人性中的淳朴本质的认同,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眉间尺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

三、眉间尺砍头之谜

接着再提一个问题:宴之敖是复仇精神、民族斗士的化身,他向王复仇却需要两件基本的东西,就是“剑”与“头”,这里的“剑”与“头”两个意向分别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剑”是复仇意识战斗精神的凝结,如果在这里将眉间尺视为群众,那宴之敖为了帮眉间尺复仇而取其性命,岂不是将宴之敖之类的民族斗士等同于和王一样的刽子手了?这里再次印证我的观点:眉间尺不是麻木群众的化身。

那将眉间尺视为鲁迅主体精神的投射的话是否能解释眉间尺砍头这一举动呢?眉间尺作为鲁迅未成熟时期的主体意识的写照,宴之敖是“弃笔从戎”后担负起革命重任时期的鲁迅的写照,眉间尺砍头是一种告别过去的仪式,是鲁迅“以血铸剑”实现自我的成长蜕变的标志。眉间尺能够主动地将自己的头砍下,说明眉间尺摆脱了旧我中的妥协软弱,实现了向宴之敖的蜕变,在某种意义上说眉间尺就是宴之敖,只是眉间尺是尚未成熟的被压抑的宴之敖。砍头也完成了鲁迅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两次投射,反映了鲁迅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小我的复仇走向全民族的复仇的历程,个人仇恨与社会仇恨在此合流。

1932年《眉间尺》编入《自选集》时改名为《铸剑》更揭示了从眉间尺到宴之敖是鲁迅自身心理发展的取向,是深藏于自我之下的对本我的无意识的塑造。

[1]《鲁迅全集》鲁迅 2005.

[2]《鲁迅书信集》鲁迅 1976.

[3]《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 2003.

[4]《鲁迅与周作人》孙郁 2007.

[5]《艺术复仇——读〈铸剑〉》残雪 1999.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徐瑞)

猜你喜欢

铸剑眉间人物形象
“立德树人 育警铸剑”
——广西警察学院侦查学院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笑寒冬
段学俭(一首)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铸剑到亮剑的奋斗历程
素年锦时描在眉间
吹不散眉间一点春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