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小型混流泵装置效率技术初探

2014-12-12王梅仙张钦扬

江苏水利 2014年3期
关键词:石路混流扬程

王梅仙 张钦扬

(1.宜兴市和桥镇水利农机站,江苏 无锡 214211;2.扬州市邗江区水利局,江苏 扬州 225000)

1 概述

中小型混流泵是我国平原地区农田灌溉主要泵型之一。宜兴市现有泵站大部分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运作,泵站的装置效率普遍下降,出现耗能高、效率低的“病态”。近年来,和桥镇先后对具有代表性的10 座中、小型混流泵站进行泵改前装置效率测试,测试结果均为30%~40%之间,远远低于部颁标准54.4%,能源浪费现象普遍。研究影响混流泵站装置效率的因素,并设法提高其装置效率,对增加出水量、降低能源单耗具有积极意义。

2 影响泵站装置效率的因素分析

泵站装置效率是综合反映机泵效率、传动效率、管路系统效率和机组工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泵站配套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可用如下关系式表示:

式中:

η装—泵站装置的效率,%;

η泵—水泵效率,%;

η动—动力机效率,%;

η传—传动效率,%;

η管—管道效率,%;

η池—进、出水池效率,%。

由公式可以看出,水泵、动力机、传动装置、管道、进出水池等效率高,整个装置效率就高,反之,则整个装置效率就低。可见,要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必须首先提高水泵、动力机、传动装置、管道、进出水池的工作效率。

2.1 水泵效率的影响

提高水泵的效率,减少水力损失是关键。水泵的水力损失包括摩擦损失、局部损失和冲击损失。由于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及机泵选型配套不当,水泵往往在设计工况点以下工作,处在低效区运行。和桥镇部分平原圩区地势低洼,属低扬程地区,实际净扬程不超过3.0 m,总扬程也不超过4.0 m,而使用的350 HW、400 HW、500 HW 型混流泵的额定扬程大多在7.0 m 左右,致使水泵运行的工况点偏离高效区,水泵效率大大降低。

2.2 电机效率的影响

据调查,和桥镇的混流泵站中,有70%以上的泵站存在“大马拉小车”问题。在泵站的节能改造中,调整大机带小泵是提高装置效率的关键措施。首先,动力机和水泵在功率上必须合理配套,在计算水泵的配套功率时,动力机的备用系统不宜选用过大,否则会引起动力机负载不足。而动力机的负载不足时,会使电机的效率及功率因素明显下降。实践证明:当电机空载运行时效率为零,功率因素也很低,为0.2 左右;电动机的效率和功率因素都随着负载的增加而提高,当电动机在额定负载下运行时,其效率和功率因素都达到最大值,一般为0.75~0.9。因此,电动机应避免空载运行,防止“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动力机只有在满载或接近满载的情况下运行时,才有最好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2.3 传动方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混流泵站传统的传动方式是皮带传动,传动效率只能达到90%~95%左右。

2.4 管道效率的影响

和桥镇混流泵站在泵改前普遍存在着弯管多、高射炮式出流多等情况。另外,进出水管路偏长,沿程损失偏大,造成管道效率下降,也是泵站装置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5 水池效率的影响

水池效率对泵站装置效率有较大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有的泵站进出水池未经水力计算,水流紊乱。据调查分析,进口有杂物影响装置效率5%~10%;前池淤积影响装置效率5%~8%;另外,有的泵站甚至没有固定形式的进出水池,进入水泵的水流易产生漩涡,造成水面空气被带入水泵,影响水泵运行的稳定性和工作性能。

3 提高泵站装置效率的技术措施

现通过列举和桥镇石路泵站改造建设前后相关数据,综合分析说明提高泵站装置效率的技术措施。石路泵站改造前后装置效率对比详见表1。

3.1 合理选择水泵型号

石路泵站灌区农田灌溉面积为1088 亩,而本地区的农田灌溉模数为3 m3/(s·万亩),因此,满足灌区农作物的需水流量为:

表1 和桥镇石路泵站改建前后实测装置效率对比表

Q=m×q=0.1088 万亩×3 m3/(s·万亩)=0.326 m3/s

由于离心泵适用于小流量、高扬程,而本灌区实测净扬程为3.352 m,属于低扬程,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决定选用16HBC-40 型混流水泵1 台,淘汰原超期运行的14HBA40P型水泵。若水泵的扬程与实地总扬程基本相符,运行时平均效率较高,工作点落在高效区以内。若所选水泵与实地扬程不符时,可调节水泵转速,但水泵转速的提高应控制在额定转速的10%以内,降低转速不低于额定转速的60%。机泵设备的磨损与锈蚀将使装置效率降低,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定期保养,定期维修,更换易损件,如镶口环、换叶轮等,确保机泵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3.2 提高管路系统效率

管路系统设计安装不当,将增加扬程损失,降低装置效率。减少管路弯头,缩短进、出水管路长度是提高管路效率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原石路泵站水泵安装采用斜式安装,进水管采用长度4 m、45°进水弯头1只,出水管长度3 m。泵改时,提倡管道直进、斜出,改斜管为直管,缩短进出水管路,减少弯管。目前,石路泵站采用进水管长度2.8 m、90°进水弯头1 只,出水管长度1 m。对于中小型混流泵站的管径,一般在流量不变的条件下,管径大、扬程损失小。因此,适当加大进、出水管口径,对提高泵站装置效率具有一定意义。为优化管道设计,采用同心异径管、偏心异径管,使得进、出水管管径比水泵进出水口大。石路泵站泵改后进水管采用偏心异径管1 节,长度0.8 m,一端连接进水弯管,另一端连接水泵进口;出水管采用同心异径管1 节,长度0.5 m,一端连接出水直管,另一端连接水泵出口。另外,要保证管道不漏水、不漏气,使管道的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3 改造泵站进、出水池,改善引水条件

原石路泵站进、出水池设计不当,进水池净长不足2.5 m,净宽为1.4 m,不符合《小型机电排灌配套手册》设计要求。泵改时,石路泵站经重新设计,进水池净长(经验公式)L=4D,D 为喇叭口直径0.8 m,故L 取4.0 m;净宽B=(2~2.5)D,故B 取1.6 m。进水管口悬空高度为h1=(0.5~0.7)D,取0.5 m;进水管口最小淹没水深h2=(1.3~1.5)D,取1.0 m,从而保证水流平稳,衔接顺畅。实践证明:泵站进、出水池水流条件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进、出水池效率的高低,而且会影响到机泵等其它部分的效率。因为进水条件不良,会产生回流、漩涡;出水条件不好,会加大水头损失,增加提水扬程。

3.4 提高电机效率,合理配套电机容量

原石路泵站使用的电机设备型号为JO281-6,能耗高,效率低,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JO 系列产品。2004年,对石路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改用Y180L-4 型电机。对绝缘老化、效率低下、有安全隐患的电机实行更新,也是提高电机效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3.5 改进传动方式

传动效率的高低与传动方式有关,联轴器的传动效率最高,但由于不能变速和改向及制造低速动力机不够经济等原因,在广泛使用方面受到限制。当采用皮带传动时,以三角带开口传动居多,三角带的型号与根数要通过计算获取,新旧和松紧度应一致。只有严格按照皮带传动的要求进行设计、安装,才能实现高效率传动。石路泵站泵改前及泵改后均采用了三角带开口传动方式。

从表1 测试的数据分析,石路泵站原装置效率为41%,低于部颁标准,落实泵改的各项节能措施后,泵站的装置效率明显提高,达到65%,超过了部颁标准。

3.6 其他节能措施

及时清除前池和进水池中的污物和淤泥,清除杂草,以改善水质,保证水流通畅,流态均匀。控制温升,注意泵站的通风散热,使动力机在规定的温升下运行。

4 典型泵站改建前后的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泵站改造建设不仅体现在量化的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1)泵站改造后,水泵出流量增大,灌水效率提高,解决了农田灌溉用水高峰期间的用水矛盾,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2)有效保障了灌区群众的正常生活,保证农业耕作正常进行。

4.2 经济效益

由于中小型泵站改建工程为一次性投入工程,当年投资,当年竣工,当年获得收益,其经济效益一般采用静态分析法计算。现从和桥镇具有代表性的10 座混流泵站中选取5 座典型泵站进行泵改后经济效益静态分析,以便对泵站建造工程的经济效益作出评价(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5 座典型泵站改建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在投资回收年限指标上(已计入排灌增产效益),泵站改建工程可于4~6年时间收回投资成本,符合我国水利工程标准还本年限规定的5~15年。

(2)提高了装置效率,降低了能源单耗,经改建后的泵站,装置效率一般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5%~20%。

(3)泵站改造后,增加了流量,降低了成本。

根据典型实例分析,泵站改造后在节电、节水、增产等方面的效果也相当显著。

5 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优化配置,对中小型泵站进行节能改造,能切实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节能工程。

表2 和桥镇典型灌溉泵站改建前后的经济效益分析

猜你喜欢

石路混流扬程
导叶式混流泵空化特性优化研究
高比速混流泵叶轮切割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管路受力诱发高扬程离心泵振动加剧原因分析
风华石路的百年演变
大宝小神探 悬空的石路
门头沟新城泰安路西延(西北环线—三石路)道路工程项目
混流装配线第二类平衡问题优化研究
新型中高扬程大流量水锤泵结构技术改进研究
基于Flexsim的随机混流装配线平衡设计与仿真
高扬程长距离输水管道系统水锤防护的模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