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聋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2014-12-12金苗苗

决策与信息 2014年17期
关键词:聋生数学课堂

金苗苗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辽宁盘锦 124010

让聋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金苗苗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辽宁盘锦 124010

教师应该大胆尝试运用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可以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让聋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聋生;数学;兴趣

数学课堂学生的操作活动是素质教育课堂最惯用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使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在聋校教学中,要上好数学课必须先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然后从聋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直观性教学和“愉悦教学”,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聋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密切联系聋生生活实际,从聋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年级的聋生由于年龄差距大,最大的十二三岁,最小的七八岁,平均年龄只有十来岁,在思想方面还处于天真单纯,相当于正常六七岁的一年级的孩子。他们都是刚刚入学的听障儿童,都是处于知识上的真空期,数学语言更无从说起。不仅不会说话也不会打手语,无法看懂老师讲课,也无法表达出他们想要说什么,而且也很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喜欢做些小动作,不懂课堂纪律。所以上课很容易走神,只有用看图表演、动手操作、游戏、玩乐活动等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教会他们基本简单的数学手语。只有让聋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乐学---爱学---会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想方设法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会学得比较轻松。

一、创设情境,以动激情

在课堂上,聋哑孩子有时候会要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他们“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喜欢在教室里走动,无心“听”课,不听老师的话。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又费心,影响聋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游戏、玩乐,同样也是听障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聋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聋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低年级聋生好动,对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但又存在着强烈的求知欲。“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遍一遍反复地、枯燥地讲述,聋生一定坐不住,注意力就不集中,思想就会开小差。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手操作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二、自主探究,以动明理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而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应用,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数学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它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更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数据,描述信息,解决问题。聋生在今后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会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但他们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当聋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给他们一双慧眼,去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深刻体会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内涵,逐步培养聋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抽象到具体,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个△和比○多2个合起来的。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设计一定的场景,配合一定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去猜测、判断、推理、验证,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能手能力、借助已有知识解决新知的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以动早知,体验成功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句话在聋生身上再适合不过了,刚入学的一年级聋生,对数学内容一窍不通,而且年龄小的聋生也很好动。为了让聋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既不枯燥又不乏味,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我又想方设法让学生进行开展看图表演游戏,扮演图中的人物、动物和花草等,这样学生觉得更有趣,便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聋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老师无法在教材上教会的,在数学语言上无法传递信息,很多的时候也无法表达沟通清楚,所以这些教材操作更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常常让聋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大胆尝试运用直观的、形象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去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还可以让聋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难,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课堂上学生需要“静”下来思考,但更需要“动”起来学习。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那样我们将迎来高效课堂的春天。

猜你喜欢

聋生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