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寻找新闻线索的“三种能力”
——一名新华社记者的实践与感悟

2014-12-12刘宏宇

中国记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新华社舆情

□ 文/刘宏宇

增强寻找新闻线索的“三种能力”
——一名新华社记者的实践与感悟

□ 文/刘宏宇

在新闻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大数据时代,一线记者急需增强寻找新闻线索的“三种能力”:舆情研判能力、数据搜集分析能力、质疑能力。

新闻线索 三种能力 大数据

美国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目前,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是多样的,传统渠道有热线报料、新闻发布会、通讯员来稿等,但在媒体快速融合发展的当下,庞杂的新闻信息让人眼花缭乱,作为一线记者,需增强寻找有效新闻线索的“三种能力”。

舆情研判能力——善于从纷繁的舆情中寻找到有用的新闻线索

如今,舆情分析已成为许多深度报道记者的必修课,其一是寻找社会热点舆情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其二是通过舆情寻找有用的新闻线索,因此舆情研判能力成为记者必须提高的一种技能。

今年7月15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稿件《66.8万元的奢侈“培训饭”就能随便吃?——追问部分官员热衷参加“天价学习”的背后》,稿件以北京大学为案例,指出其设有学费66.8万元的“后EMBA”培训项目“其中一半是政界人士”,稿件刊发后在社会及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

这篇稿件的线索其实来自于舆情,“新华视点”编辑在每日例行的舆情监测时发现某媒体一篇简短评论。该评论称,在“反四风”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却以“干部培训班”的名义,开办天价培训班大肆揽财。尽管这篇短评只是泛泛而谈,寥寥数语,也没有具体指向,但编辑感觉题材重大,可继续深挖做成深度调查报道,遂指导记者以此为题去寻找线索。很快,记者发现北大、长江商学院等天价“EMBA班”,这些“天价培训班”有两大共同点:一是高昂的学费,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二是青睐招政府官员学员。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官员的学费基本上都是单位报销或找企业报销,由是产生隐性腐败。

新华社的首篇报道产生强烈社会反响,北大方面则极力否认。新华社记者积极跟进舆情线索,并对北京大学进行再次回访。记者继而发现,北大包括继续教育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等在内,一共有36个院系,从2007年至今,7年间办了4637期培训班,不少培训项目招收学员都是官商混招,甚至一些毕业后的地方官员担任了北大“后EMBA”同学会分会会长、副会长。

7月18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追踪报道《北大各色培训“遍地开花”“官商混招”并非个案》,以铁的事实驳斥了北大的辩解。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在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刘云山在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领导干部参加天价培训纳入整改范围,认真整治。

数据搜集分析能力——善于从公开资料寻找与选题有关联性的线索

大数据时代,调查类记者是否优秀往往比拼的是数据搜集分析能力。面对许多“无法到达”的新闻现场,强大的数据搜集分析能力成为制胜的关键。

在马航事件中,西方国家尤其是美英等国的媒体,能不断从军方、卫星公司、情报机构等方面挖来“猛料”,他们展现出来的强大数据收集分析能力让其他国家的媒体相形见绌。

我国的媒体界也开始反思在情报搜集和分析方面的能力建设,许多人认为,中国媒体之所以在马航飞机失联事件报道上普遍表现不佳,从客观方面讲,与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一定关系;但从主观方面上讲,则是我国的媒体长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导致一旦类似突发事件来临,就显得“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处入手去寻找新闻线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未来世界的新闻战,实质上就是情报战,这要求我国的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情报分析员”的素质。

可喜的是,我国的一些媒体已开始着手培养记者的“数据搜集分析能力”。如财新网于2014年7月底开始刊发的系列报道,前后历时一年多,其中大部分工作都是公开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据财新网刊发的《记者手记》记载,这些公开资料包括企业招股说明书、上市年报、工商登记、公开报道甚至企业招聘启事等,通过枯燥的查阅和对比分析,从无数的人名和各种背景资料中寻找到有“内在关联性”的线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调查,最后以点带面,逐步描绘出事件的脉络。

质疑能力——看问题的角度和思想深度可“推陈出新”,形成新线索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记者的知识面要宽,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力要更加深刻,而记者看问题的角度和思想的深度往往可以形成新的新闻线索。

自今年8月起,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陆续推出“钱去哪儿了”系列报道,这些报道主体宏大,民生关注度极强,涵盖住宅维修资金、土地出让金、机场建设费等各个方面。但由于这些报道平时已经被各个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如何推陈出新成为首先要考虑的课题。

9月1日,新华社播发稿件《5000亿“住房养老金”真的在“沉睡”吗?——追问住宅维修资金去哪儿了》,这篇稿件社会反响强烈,获得上百家传统媒体的采用,搜索相关网页达几十万条。

参与采写的记者认为,这篇稿件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将“老题材”做出了新意。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认为,这笔巨额的维修资金处于“沉睡”之中。记者于是琢磨起“沉睡”这个事情来,并提出质疑:5000亿巨款真的在“沉睡”吗?通过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记者发现,这笔巨款并没有“沉睡”,它们不仅通过“钱生钱”悄然增加,而且部分还沦为某些利益部门的“生财工具”。

为了论证维修资金“假沉睡”的现象,记者首先找到突破口——南京市江宁区恒安嘉园,这个小区的1097万元住宅维修资金被代管部门——区住建局拿去“借鸡生蛋”。区住建局跟老百姓说存的是活期,实际上自己偷偷存了定期,产生的利息住建局得大头,老百姓只能得零头。由“利息被相关部门私吞”为切入口,记者进而分析了维修资金被挪用、炒股、委托理财等种种违规乱象,从而揭示出现行的维修资金管理制度存在巨大漏洞,改革立法迫在眉睫。(作者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新华社舆情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舆情
舆情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