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一脉相承

2014-12-11

世界知识 2014年20期
关键词:核战略核裁军核威慑

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与阶段的内政外交思想密不可分

滕建群:

不管是中国的核武器发展政策也好,核军控政策也好,都跟中国发展的历史时期、每阶段的国家内政外交思想紧紧贴在一起。拥核之后,中国主张反对核武器。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明确反对核武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1984年加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国际舞台上怎样利用好国际条约,也是我国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并提出了“自卫防御性”的核战略,同时在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以及核安全进程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提出,条件成熟时,其他核武器国家也应该加入多边核裁军谈判进程。为最终实现全面彻底核裁军,国际社会应该适时制订一项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的长远规划,包括缔结《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荷兰海牙第三次核安全峰会上提出了中国的核安全观。这些均是中国对促进全面核裁军、强化防扩散和确保核安全的重要贡献。

捋一下看,从核武器在世界出现时的认识,到争论拥有核武器,之后提出来“全面禁止、彻底销毁”,到70年代提出“两超优先”等一系列主张,再到积极加入到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当中,并发挥积极作用,在今天的国际核事务中,中国更加自信、透明了。

伍钧:

未来核武器在政策上仍将占有重要地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支柱。奥巴马说,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无核世界,并且表示“只要有核武器存在,美国就要保持安全可靠的核威慑力量”。尽管美、俄现在进行了大规模核裁军,但数量仍然远超中国,拥有全世界绝大部分核武器。

对我们而言,美国的核威慑一点也没减少,之前几万个核弹头和现在几千个威胁效果是一样的。特别是美国还发展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及精确打击武器系统,更使我国核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威慑有效性面临很大挑战。从长远来说,我们必须要保持第二次打击能力。

孙向丽:

从确保国家安全的角度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时半会儿无法实现无核世界。只要核武器存在,核威胁就不能完全消除,所以我国仍需要核武器。虽然我们支持彻底的核裁军,但是在全部销毁核武器之前,我们必须拥有防御核威胁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具有战略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

战略政策不变,技术层面需要调整

伍钧:

指导中国核武器发展、使用的基本原则就是“不首先使用”,这是中国决策者对核武器根本性的认识。因为它的大规模无区别毁伤性等涉及道义问题,在使用上确实受到很大的限制。中国的决策者充分认识到“不首先使用”这一点,过去、现在、未来都会这样。

而从核武器本身来说,并不能弥补常规武器的不足。很多人始终认为,我们的常规力量弱,因此我们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弥补常规力量的不足。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常规力量必须依靠自己的发展,不能依靠核武器去补偿。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孙向丽:

可以说,我们的核战略原则经过半个世纪基本没变。在国家安全定位上、在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上以及主要的发展原则等基本上都没变,但这并不是说具体的规划运行安排、运用政策等一成不变。因为外部环境在变,技术情况在变,核武器、核材料的安全可靠性在变,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弹头有个老化问题。总起说来,基本上存在三个挑战,在这些挑战下,有些东西要调整。

第一个挑战是他国精确定位、跟踪、打击能力强。核武器很多都是隐蔽部署,人家探测、跟踪的能力强了,如果对我们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精准打击后,我们就剩下一点点了,那么我们第二次打击的可靠性就会降低很多,威慑的有效性也就减少了。

第二个挑战是美国2002年退出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这是美苏冷战时期签订的条约,当时两国觉得,在发展进攻性核武器的时候,如果双方再发展导弹防御能力,即拦截对方核武器的能力,双方将会展开更激烈的军备竞赛。于是他们达成协议,限制进攻性武器,同时决定放弃发展战略导弹防御。《反导条约》是双方达成的一个默契,但是冷战以后,美国觉得俄罗斯没有能力了,没有必要继续维持这个条约,所以他退出来了,可以随便发展导弹防御系统。

他国导弹防御能力上去以后,对我们这种核力量比较有限的国家来说,危险还是挺大的。如果我们经过第一次核打击,那么能生存下来的核力量本来就少,然后打过去的大部分又被他拦截下来的话,我们核威慑的有效性就大大缩水了。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做些事情,主要是提高生存力、突防能力,增加安全性、可靠性,也包括提高戒备水平。

第三是当今国际核军控的形势。全球都在要求裁减核武器,我们对国际军控也一直持积极支持的态度。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继续保持克制。中国核武器的现代化只是确保它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适当改善提高,使它在新的挑战面前继续维持核威慑的有效性。

在核战略过去、现在、未来怎么发展方面,主要原则、基本原则长期没变,而且应该继续保持,但是在一些具体的发展技术指标、部署等方面则需要调整。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继续维持我们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是我们的一个使命,保持核力量发展的克制是一种明智——保持一种既符合国家安全、又与国际核军控形势相吻合的战略选择。

核武器过时了吗

孙向丽:

现在大国之间核战争的可能性降低,不少人因而觉得核武器的作用相对减少,甚至是过时了。

虽然各国都说支持走向无核世界,但目前看,实现无核世界的国际政治条件还不具备,核武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存在。而只要核武器存在,将来我们在和平发展过程中遭受核讹诈、核威胁的可能性便不能被排除,所以我们还要保持最基本的核威慑能力。对我们国家来说,核武器作为战略基石还是需要的。

而对我国核武器的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我们核战略、核能力的夸大。比如外国一些专家说我们在地下深山隧道里藏了数千枚核武器,有的估计甚至达到五六千枚。这些是毫无根据的。我们的核战略思想坚持这么多年,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规模、数量,但国际上通常的估计都是在几百枚这个量级,并且长期保持着有限稳定的状态。

二是贬低我们的核能力,觉得我们的核力量太小了,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完全是象征性的。这也不对。当时周恩来领导15人专委会带领那么多科技人员艰苦奋斗,最后建立起来的是实打实的体系,是有核实力的。当时周恩来就明确说,别的国家笑话我们这个核武器是“小玩意”,我们要向他们显示我们是有实战能力的。我们是惟一一个把核武器放在导弹上进行“两弹结合”核试验(1966年)的国家。这说明我们技术上自信,同时也展示了我们的核实力。

伍钧:

我觉得核武器在未来仍将发挥很大的作用。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它所拥有的对俄罗斯、中国等其他国家的核优势。虽然目前美国的导弹防御力量和常规力量已经是世界一流,但它仍坚持核武器在维护国家安全、威慑他国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美国仍在不断进行核武器的现代化工作。

而对我国来说,未来只要核武器继续存在,中国核武器的作用就不会变化,即威慑其他国家对我们的核攻击,保护国家安全。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战略核裁军核威慑
打造强大的国家战略威慑力量体系
核威慑的四大风险及其应对
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联合核威慑力量体系设计及评估问题研究
“核阴云”下的博弈
美俄要在丹麦签核裁军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