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韩愈的诙谐文看“不平则鸣”说

2014-12-11苏竹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不平韩愈鳄鱼

苏竹梅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韩愈的诙谐文看“不平则鸣”说

苏竹梅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的散文代表了唐代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韩愈的散文佳作甚多,在他的众多佳作里面,诙谐文算得上是“异类”。之所以说它是异类,是因为它与韩愈以往所写的经世载道、庄重严肃并赖之成名的文章不同,它不本经传,不落俗套,嬉笑怒骂,不一而足。然而恰恰是这一类“以文为戏”的诙谐文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诙谐文 不平则鸣 国家之盛 社会不公 自鸣不幸

韩愈生于儒学世家,他自身为文为官都恪守儒家道统,其大部分文章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庄严整肃、气势磅礴且笔力奔放。其实,韩愈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文风多变,众体皆精。如《毛颖传》、《送穷文》、《祭鳄鱼文》等诙谐游戏之文,这类游戏文在谐谑的背后,隐藏了更加值得探索的深意。

一、诙谐文

诙谐文体现了韩愈文章怪怪奇奇的创作风格,对于此类风格的文章,时人难以接受,裴度在《寄李翱书》义正词严地指责他:“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志,而以文为戏。”张籍也曾质疑:“比见执事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韩愈在《答张籍书》中说:“吾子又讥吾与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此吾所以为戏耳。”朱熹则说:“观韩愈之书,则其出于谄谀、戏豫、放浪而无实者,自不为少。”这些“以文为戏”的作品往往更鲜明地体现出韩愈散文作品的独创性。“以文为戏”未尝不是一种写作的创新方式,未必就“有累于令德”,事实上,这正是韩愈将“不平”宣之于文的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

“不平则鸣”这个观点见之于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文章开篇就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在列举了不同的事物遭遇“不平”而“鸣”的情况后,作者提出:“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韩愈先后在《送孟东野序》、《荆潭唱和诗序》以及《柳子厚墓志铭》中阐述过“不平则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论之一,它的提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何为“不平则鸣”?三国曹丕《出妇赋》云:“心郁结其不平。”而“意有所郁结”也即是“愤”——“愤郁”。那么,“心郁结”于中“有不得已者”,指的就是“不平”的也是“愤”的心理状态。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中所指出:“先秦以来的心理学一贯主张:人性的原始状态是平静,‘情’是平静遭到了骚扰,性‘不得其平’而为情。”

二、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理解“不平则鸣”的关键是对“不平”的理解,“不平”既有不公平之意,也有不平静、不平衡之意。因此,“不平则鸣”既包括失意者自鸣其不幸,也包括得意者自鸣得意及鸣国家之盛。而从韩愈的诙谐文来看,除了自鸣其不幸与鸣国家之盛外,还兼鸣社会之不公,将对一己之不幸的“不平”上升到普遍社会的“不平”。

(一)《祭鳄鱼文》与鸣国家之盛

韩愈的《鳄鳄鱼文》并不被吴世昌先生所看好,他在《重新评价历史人物——试论韩愈其人》一文中称之为 “中国文学史上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一篇杰作”,这其实只是看到了诙谐之作的表面字句,而忽略了韩愈在嬉笑怒骂的背后所要表达的宗旨。苏轼曾以“退之仙人也,游戏于斯文”之句称韩愈《南海神庙碑》,用这两句诗来评价《鳄鱼文》,也是恰如其分的。然而,在《鳄鱼文》的游戏笔墨之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鸣国家之盛的主人翁自豪之情。

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杀,亏得裴度相帮才被贬为潮州刺史。据《新唐书·韩愈传》说,韩愈刚到潮州,就听说境内的恶溪中有鳄鱼为害,把附近百姓的牲口都吃光了。于是写下了这篇《祭鳄鱼文》,劝诫鳄鱼搬迁。檄文开头就陈列先王功绩:“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辿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到了后世,帝王的德行威望不够,不能统治远方,于是,长江、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只得放弃给东南各族;而潮州地处五岭和南海之间,鳄鱼潜伏、生息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接着说:“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四海皆抚,则祸患必除,因此韩愈虽被贬潮州八千里,但仍奉“天子之命”,以“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的天家威严劝诫鳄鱼搬迁,并最终为民除害。鳄鱼未必能听得懂,但天下人都能听得懂。在潮州人民的心目中,韩愈驱鳄的壮举,更多是被看做他在潮州政绩的一部分。在今人看来,韩愈其实是借驱除鳄鱼,来团结人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韩愈在文末表明心迹:“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作者以儒家“修、齐、治、平”的积极用世及“欲为圣明除弊事”的精神,完美地实践了君仁臣忠的盛世之况。

(二)《毛颖传》与鸣社会之不公

《毛颖传》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历来被人看做是韩愈的第一篇奇文。这篇文章初出便引起哄笑,时人“独大笑以为怪”,柳宗元却写了《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一文,并对其赞赏有加,称此文如“太史公书有《滑稽列传》,皆取乎有益于世者也”。

《毛颖传》成篇于唐宪宗元和初年,这是一篇寓庄于谐的奇文,庄,是主题的严肃性。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表扬毛颖能尽其所能,也有人认为是影射讽刺老而无用的执政大臣,还有人认为它是在讽喻皇上的寡恩薄情,无论是讽刺老臣无用却仍在其位,还是讥讽毛颖早年尽心侍君却以老而见疏收场,这都是韩愈在鸣社会之不公。在《毛颖传》里,明明毛笔是具有物的特性,韩愈却把它当做人来写,而且郑重其事地为之立传,煞有介事地考证其先祖,这就使整个构思获得了滑稽的性质。写毛笔这样小的题材,却采取了传记的体裁,篇末还有太史公的议论,简直是用《史记》的史学家笔调,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更构成了文章的喜剧性。

文章把毛笔尖拟人化,为其立传,其实煞费苦心。该文融汇了大禹治国、十二神、嫦娥奔月、蒙恬伐楚、韩卢博蹇兔等历史神话传说,叙述了毛笔的由来,并牵扯出毛颖一生之宦海沉浮。文章第一部分写毛笔(毛颖)的家世。作者将神话与历史杂糅其中,以一种似庄似谐的笔调论述了毛笔世家,为毛颖冠上大禹贤臣后代的身份,使其出身显贵且神秘。作者这样安排看似随意,实则嘲讽汉魏以来将名人引为自家先祖的社会习气,如屈原说自己乃“帝高阳之苗裔兮”,汉朝刘氏将自己称为夏朝驯龙刘累的后代,北周皇帝自认为炎帝神农氏的后人,唐朝皇帝只因一个李氏姓氏便认了老子李耳为老祖宗。中国这种牵强附会的“认祖归宗”实在是源远流长,韩愈却偏偏看不惯这种攀龙附凤式的“认祖归宗”,因此才有了毛颖祖上显贵的戏码。明明是一只普通的兔子却一跃而成了大禹能臣的后代,及至归于神位,有了非凡的本领与际遇,细细赏来着实令人发笑,当然,这笑的就不只是一只兔子了,更可笑的其实是现实中庸俗的社会之风。

文章接下来着重描写了毛颖官运亨通,为皇帝重用的春风得意。由于他颇有才能,上到始皇高官,下至国民百姓无不爱重于他,鼎盛时期官至中书令,很受皇帝器重,并与陈玄(墨)、陶泓(砚台)、褚先生(纸)相偕出入,一时风光无限,极尽荣华。然而盛极易衰,后来皇帝要委以重任之际,毛颖脱帽谢恩,皇帝见他头已秃,便道:“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毛颖的盛世官运至此终结。最后,文章模仿《史记》体例,以太史公一声长叹“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结尾,寡恩薄义的岂止秦始皇一人,老而见疏的也绝不止毛颖一个,韩愈正是将自己一腔不平之气宣之于太史公之口,历代多才多能之人不能尽其用最终被弃的绝不在少数,这种不公的社会现象由来已久,韩愈正是借一只毛笔抒发了一腔抑郁不平之情。本文构思之新颖,语言之滑稽且多义当真是精妙绝伦。郭预衡先生认为此文“虽说所写不过一篇‘兔传,实际则写一个多才多能而终被废弃之人。韩愈对毛颖之‘以老见疏’无限同情,这里又一次流露了韩愈痛惜人才不尽其用的一贯思想”。

(三)《送穷文》与自鸣不幸

《送孟东野序》文中共38个“鸣”字,盛世、乱世皆有能“鸣”者,文中列举的41位著名先贤中,坎坷困厄,穷而不达者居多。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专门进行了阐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因此,处于困厄中的人容易产生“不平”,更需要假于他物来抒发自己的不幸,即为自己鸣不平,也能更好地抒发“不平”,即所谓“穷而后工”。

韩愈的《送穷文》写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当时作者45岁,任河南令。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三次参加博士宏词考试,均不中选。多方投书求官,亦未成功,后才找到幕僚的职位。又因上书获罪被贬,后得赦。终于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以后十二年,官职屡经迁调,或升或降。韩愈一生坎坷的仕途使其对龙颜易变、皇帝寡恩、群臣倾轧、宦海浮沉、人心痛楚早就蓄积于心中。因此郁积的不平之气亟待宣之于文,《送穷文》就是一篇淋漓尽致地宣泄的文章。文章开头写主人在正月三十这天煞有介事地让仆人准备车船、干粮,三揖穷鬼,准备给他们送行。接下来穷鬼哭诉他们对主人的好,指责主人。实际上,作者正是借穷鬼的口来哭诉自己仕途的坎坷,自己尽心尽力,却颇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不平,简直动辄得咎。之后,作者以似抑实扬的手法,表面上恨穷,怕被五鬼连累,实际上爱穷,虽坎坷却矢志不渝的志气,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决心。最后主人无可奈何,只好烧了车船,延请五鬼为上客,以此明志。

韩愈散文的诙谐之风在其他文章中也有表现,与其大气磅礴的散文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文章表面看来似游戏之文,深究之下却是蕴蓄深意,将其一腔不平之气抒发得恰如其分。

[1]梁德林.韩愈“以文为戏”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2]应克荣.也谈“不平则鸣 ”[J].宿州学院学报,2004.

[3]张煜.论韩愈《鳄鱼文》的文体及其渊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4]商菊梅.论韩愈《毛颖传》为代表的谐谑游戏文[N].河南农业教育报,2007.

[5]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刘宁.论韩愈《毛颖传》的托讽旨意与徘谐艺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猜你喜欢

不平韩愈鳄鱼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Cycling in America
“西至昆侖東至海,期間多少不平聲”
不平的镜子
咏费城自由钟
鳄鱼
鳄鱼
鳄鱼为什么哭
智过鳄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