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精准扶贫 建设幸福家园

2014-12-11刘忠义

中国扶贫 2014年18期
关键词:咸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刘忠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基本遵循。咸丰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坚持以“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为抓手,紧紧扭住“精准扶贫”这个关键,全力推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2013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91万人,完成年度脱贫目标的1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3.5%。

一、着力完善机制,明晰精准扶贫路径

咸丰县下大力气破除扶贫工作体制机制障碍,出台《咸丰县瞄准特殊困难对象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咸丰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确保了扶贫工作方向明、思路清。

一是分类识别精准摸底。按照《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识别标准》,对全县贫困人口逐村逐户调查摸底,把贫困人口、特殊困难对象、贫困村准确锁定到每一个户头、每一个人头、每一个村头,将14.02万贫困人口分为三大类:特殊贫困对象约1.2万人属于生存困难型,比较贫困对象约3.1万人属于生活困难型,一般贫困对象约10万人属于发展困难型,并按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地一策、一户一策”原则,逐类研究帮扶措施,为每家每户找准脱贫方向。

二是多方联动精准施策。实行县级领导精准挂点机制,严格落实“1321”帮扶制度,36 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扶贫形势,统筹工作开展;实行部门联动精准帮扶机制,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万”活动东风,从全县178个部门单位组派263个工作队,采取“一个工作队帮扶一个行政村”的方式,为贫困村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救助贫困户5496人;实行社会参与精准帮扶机制,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广泛凝聚了精准扶贫工作合力。2013年,全县共整合行业部门资金4000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89个。

三是动态跟踪精准管理。探索建立“全程跟踪、反馈灵敏、进退有序”的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在每个村级便民服务室建立贫困对象数据库和脱贫进程记录卡,全程跟踪监测贫困人口减贫情况,及时核实注销脱贫对象,并对返贫对象进行再识别、再核准、再录入,确保脱贫对象及时退出、新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实现了扶贫对象应扶尽扶、无缝覆盖。

二、强化产业扶贫,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咸丰县把产业扶持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来抓,力促扶贫方式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一是“短中长”产业规划全局拉动。坚持产业规划到村到户,以四轮“三万”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准确掌握各地地理气候、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按照“短中长”(短期发展烟叶,中期发展茶叶、畜牧养殖等产业,长期发展珍稀苗木、乡村旅游等产业)相结合的思路,逐村逐户列出主导产业发展“菜单”,产业发展规划覆盖全县263个行政村的14.02万贫困群众。

二是“多渠道”整合项目全面带动。坚持产业项目到村到户,出台《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将产业扶贫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任务,按照“整合资源、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部门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样板示范村建设等产业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村实施1—2个优势产业,构建“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确保产业项目覆盖到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2013年,全县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32万亩,为民增收8亿元。

三是“产供销”链接市场全力推动。坚持市场主体到村到户,探索“板块基地+工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村组+贫困户”的产业链式扶贫新机制,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积极发展“产供销”一条龙的订单农业,将贫困户与大市场有效链接起来,使其融入产业链增值环节,逐步成长为市场主体。截至目前,全县州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7家、285家。

三、夯实基础平台,发挥城镇引擎作用

咸丰县将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引擎,推动扶贫工作向精细化、普惠化、常态化的方向迈进。

一是试点先行,辐射带动。坚持将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放在“乡镇”一级,在11个乡镇(区)分别确定一个新型城镇社区、一个美丽乡村作为试点示范平台进行建设,为全县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等积累经验、提供样板。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推广力度,以点带面推进扶贫开发,麻柳溪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是产城融合,以人为本。每个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都发展与之对应的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建成“一区多园”的工业发展平台,着力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扶贫体系,全县263个行政村村均拥有产业基地1216亩。同时,坚持“扶贫先扶智”,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业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创业扶持和推荐就业岗位,“扶上马”后再“送一程”,确保脱贫不返贫。2013年,全县新增就业人员5196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000余人次。

三是改善民生,强化服务。把“惠泽于民、服务于民”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始终,采取“组合式”扶贫措施,整合民政、卫计、教育、交通、水利、住建等部门资源,送出民生“大礼包”,解决脱贫“拦路虎”。全县农村公路通畅率、通达率分别达80%和100%,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3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9.7%。建成乡镇公立幼儿园11所,改扩建中小学58所、卫生院11个,建设集中供水厂12个,新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10个。同时,积极推进村医村教进村“两委”班子创新实践,优选211名村医村教进入村“两委”班子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优化,村级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明显提升。

四、突出项目建设,增强扶贫工作活力

咸丰县加强与各级定点扶贫单位的对接,抢抓“616”对口帮扶的有利契机,按照“自力更生为主,上级扶持为辅”的原则,大力推进扶贫项目开发,以实实在在的项目促进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一是强力实施整村推进。按照“建设一批、启动一批、验收一批、规划一批、巩固一批”梯次推进模式,切实加大扶贫工作整村推进力度。目前,全县共实施了40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新(改)建特色产业基地4.8万亩,新(维)修村组级公路168公里,整村推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二是强力实施扶贫搬迁。整合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民居改造等项目资源,采取“就地改造安置、产业基地安置、兴建移民小区安置”等方式,分类实施扶贫搬迁工作,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3年,全县完成扶贫搬迁586户,占省分配计划的133%。

三是强力实施老区建设。把老区建设工作与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帮助老区人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老促会、老干部的参谋、桥梁和促进作用,积极联系红军后裔,为老区建设争取项目和资金,为老区发展助力。2013年,全县整合资金700余万元助推老区发展特色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有效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咸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咸丰县南河“一河一策”实践与探索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万亩藤茶富茶农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湖北省咸丰县一起学校肺结核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