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一片至美至纯的“静海”

2014-12-11邱璇陈斌钱建国

中国德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南通德育家长

邱璇 陈斌 钱建国

在富庶广袤的江淮平原有一座城,“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5 000多年历史,她曾有个很美的名字:静海。城外,浩浩荡荡、奔腾入海的是长江,恰似蛟龙;城内,蜿蜒曲折、流淌千年的是濠河,宛若翡翠。那里居住着一群人:他们勤劳善良、热爱生活,他们崇文重教、爱惜子女。馥郁绵长的翰墨书香,孕育了底蕴丰厚的人文资源,也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教育之乡——南通。如果说今天南通的教学质量是一块高地,那么德育则是一片至美至纯的“静海”,两相呼应,构成了教育之乡的新面貌、新境界。笔者好奇,要潜入这片“静海”中,一探究竟。

根基:崇文重教之城

当谈起如何把教育做得更好时,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首先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作为局长最幸运的是什么?就是南通的社会崇文重教。不论富裕还是贫困的家庭,不论城市还是郊区、农村,大家都重视教育。首先是尊重,第二是支持,尊重是道义上的,支持是行动上的。第三是监督,南通老百姓最可爱的地方是对学校哪里不满意,他就说出来,而且是公开说。第四是推动,不仅要说,他还助推学校的改革、发展,助推学校的德育工作。”

有了崇文重教的根基,便能形成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德育工作也能畅通无阻地开展起来。南通市的每所学校都有家长学校,学校和家长一起分析、研究如何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任何一项重大的举措出台,都要听取家长委员会核心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每所学校都有1-2名责任督学,有些还专门聘请社区、家长作为责任督学来监督孩子在校外的情况。

家长学校虽然有着相同的名字和职能,但每所学校都因地制宜,形成各自迥异的风格。2009年起,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创造性地开展了“家长志愿课堂”活动,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发挥家长特长,让家长志愿者们“尽己所能、尽己所长”,成为爱教育的“编外老师”。王一琇同学的爸爸爱好收藏古钱币,他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一堂“走进古钱币”课,45分钟滔滔不绝地讲解关于古钱币的历史、文化,孩子们个个瞪大了眼睛,发出阵阵惊叹,诸如此类的精彩课堂不胜枚举。家长们在亲近、参与、奉献教育的同时,也在举手投足间将自身文明的行为习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播洒到孩子的心田。通州小学更是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校通信息平台和“小手牵大手”,争创三好标兵家庭三条途径,激发家长支持和参与的热情,让每一个家庭在三好标兵竞赛评选活动中“人人有责”。

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另辟蹊径,调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营造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环境。学校分别与南通科技馆、狼山派出所、交警9大队等单位签订校外德育基地协议,不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做法制教育。这些花样迭新的活动,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乐享丰富的活动体验,习得多样的知识和技能,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

“市教育局、妇联还开办了全市性的家长总校。定期邀请国内教育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作家、企业家等,比如俞敏洪、余秋雨、毕淑敏都请过。他们和家长交流如何成为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家长”,“另外,在家长中树标兵,孩子是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反映他的家教水平”,郭局长接着说道。陪同采访的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陈斌副处长告诉笔者,将来他们要把家长学校做得更深入彻底,要谋划如何把家长学校作为一门课程来做。

与此同时,全市范围内的德育活动也并驾齐驱地进行着。全市先后开展了学习慈善奶奶宋英、修车老人胡汉生等学习“家乡榜样”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德育活动。由通州区教育局发起的唱响“童声中国”活动,以童谣、童诗、童歌的创作、征集、评选、推广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已汇编成《童声里的中国·美德伴我成长》等四本书籍,在全国少年儿童中传唱传颂。市教育局动员和组织了全市近七万名退休教师加入德育行列中,铸成了德育队伍的“人格长城”。人们亲切地称这批老教师为“十大员”:革命传统报告员、网吧义务监督员、失足青少年帮教员等。市寺街居委会的退休教职工平均年龄81岁,年纪最大的98岁,坚持为孩子出版“德育园地”墙报20多年。还有知心奶奶信箱、孙爷爷工作室……市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建国主任滔滔不绝地向笔者讲述着。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三个层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愈发强大的“辐射效应”,掀起一股全市德育“总动员”的热浪,这确是南通德育新境的根基。

源泉:以爱育德之城

“南通孩子的发展,我提了三句话:首先是合格公民,第二有用人才,第三幸福个人。”

“从德育和育人目标角度来讲,落脚点都要回归个人身上。习总书记说希望我们的孩子学习更好,工作更好,生活更好。作为教育局局长,我希望南通的孩子学习幸福,工作幸福,生活幸福。”

“德育应该使人产生动力、正能量,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一席话折射出的是一位教者、长者、领导者对教育事业的豪迈情怀、对教师的殷殷期待和对学生满满的爱。天空没有鸟的踪迹,但我已飞过。不是每一朵花开都是为了收获硕壮的果实,只要把美绽放在过程中,就是无憾、幸福的人生。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动力,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提到,“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热爱学生”。

以爱施教、育德是教育工作者总在思考的问题,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践行才更关键。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多年来不懈努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给予了学子无尽的爱与关怀。“蔡老师:我不想活了。我是高一的学生,现在想跳楼。中考前,父母表现得很恩爱,中考后却摊牌说他们是伪装的,马上离婚,要我考虑跟谁过。这个月我每天都在想这个问题,一上课就分神。明晚就月考了,成绩一定很糟,与其面对那么糟的结果没脸见人,还不如现在我自己了结”。一名高一女生抽泣着给心理老师蔡志红打电话。“傻孩子,不是要你现在就上考场。还有一天多时间,能学很多知识啊!一门课两小时现在就开始复习,临时抱佛脚也很有用呢!你就看定理、公式,基本知识掌握了,试卷上50%都是基础知识题,分数不会低的”。经蔡老师一番开导,女孩儿打消了自杀念头,重树信心,按蔡老师讲的方法复习,竟出乎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一名。蔡志红老师告诉笔者,这类电话和来信每天都很多,学生的心理安全是第一位的。为了“不漏接一个电话,不错过一个问题”,她的信箱和电子邮箱365日天天查,手机24小时不关机,否则心里不踏实。耐心的开导,温暖的话语如缕缕清风,驱散孩子心中的阴霾,送去丝丝畅快。有求必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孩子排忧解难,这是师德,这更是爱。

以爱育德是师德之所在,但倘若学生能以德施爱,把爱传递、奉献给他人,则是更高层次的大爱,德育的内涵与意义便因此而拓展和升华。学生能否以德施爱应是检验德育成功与否的更高标准,这一点,南通第一中学做到了。

在风雨如磐的1919年,南通基督会创办了南通基督中学,后经百年洗礼,演变为现今的南通第一中学。因“出身”特别,一中“与生俱来”地呈现出中西汇通的个性:既有西方基督博爱思想的浸润,又受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内涵的濡染。百年跋涉、薪火相传,最终厚积而成一中独特的“仁爱教育”。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之中,扎根于师生心灵深处,外显于师生日常生活。拿“爱心接力”活动来讲,1995年,高一(3)班全体师生发起并成立了“爱心社”,通过一届届的爱心传递,帮扶原南通市曙光漂染厂的一位孤寡老人近二十年。现高二(6)班的爱心团队主动联系到孤寡老人黄女士,开始新一轮的帮扶。大爱无疆,不因时间空间而改变,它只需一点微小的火种,便能迅速扩散蔓延至每个角落。三年高中生活转瞬即逝,但每位走出一中校门的学子心中的仁爱之火不会因此熄灭,而是把仁爱的正能量传递给后来人,传递给更多的人。

习总书记今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师德需要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是每一位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郭局长用张謇先生说过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作为好老师的评价标准是贴切的。这八个字同样是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用来形容教育也不为过。

助力:品牌创新之城

德育品牌,是南通德育新境中的一张响亮“王牌”。从决策引领到落地开花,品牌创新已成为南通德育工作者自上而下的集体意识和自觉。以崇川区教育体育局为例,近年来,崇川德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德育创新工程,争创“德育创新先行区”,积极引领区内各所学校投身“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主体参与”的“三全一主”德育创新建设,以内容覆盖的广泛性、内涵表现的深厚性、途径形式的创新性、生活气息的灵动性、实践氛围的多彩性和人文效应的长远性,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和生命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供了广阔平台。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教师办公室,李吉林老师苦苦思索,开始了她对情境教学的探索,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相通,把情感带进课堂,把儿童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情境教学的实践结果初见成效。那之后的28年里,李老师孜孜不倦地求索、实践,将情境教学发展为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最终指向儿童的情境学习,使情境德育结出累累硕果。情境课程已被学术界公认为“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十八岁,我们长大了。一个崭新的称谓——‘共和国公民,一份厚重的礼物——共和国《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联结着责任与担当的义务……”一名刚过18岁生日的同学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这些学生心路成长日记、校园生活剪影,都被悉心收藏在了南通中学德育活动辑录《在通中,我们成长》里面。法国社会学先驱爱米尔·涂尔干认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历经百年沧桑的南通中学把德育贯穿在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坚持“以学生为主题,以实践为主线,以塑魂为主旨”的德育理念,独创“难忘教育”品牌。在进行学生道德认知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德育中的每一项教育、实践和训练,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强烈震撼,打下深刻烙印。

如果你在学校上课,晚上放学时突然下雨了怎么办?靠家长送?一是不方便,二来学校主干道会堵塞。南通田家炳中学校长这天从星级宾馆的管理中获得灵感:很多星级宾馆的大厅入口,都有一个免费借伞区域。于是,田中首批“爱心雨披”应运而生,如果下雨,就借给全校师生,无需手续,自由借取,晾干叠齐,自主归还。小雨披育大德,“诚信教育”的种子就由这小小的雨披开始萌芽。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几年发展,田中逐步创设了以爱心雨披、无人监考等为代表的12项“诚信教育”活动品牌。你若问起田中师生关于“诚信”的话题,他们一定会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如数家珍般对你讲述……

人追求自由,何况天性活泼的小学生。超市因给了顾客自由而兴旺发展,而超市与校园的服务对象皆是人,而非物,两者可谓异曲同工,何不借此规律去发展人?南通市城中小学教育集团学生行为养成 《“和实”好少年成长☆迹》 “生活超市”由此建构,商品用小学生最喜爱的奖品“☆”来替代,称为“☆商品”。“超市”“开张”不到一个月,校园里变化惊人。因为每个孩子都想多摘“☆”,向老师主动问好的多了,升旗仪式时的国歌、校歌唱响了,剩菜剩饭少了,连课间操也成了濠河边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吸引围墙外的路人驻足回眸。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坐落于通州区千年古镇兴仁的兴仁中学吸收儒家文化之精华,开展以仁润心,用爱化人的“仁学教育”,引导学生做有中华文化之根的仁者。诵读仁爱经典等系列活动,“仁爱班级”“仁爱标兵”等评比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月行一礼”系列教育活动等等,培养了仁中学子善良、感恩、阳光的仁者之心。

每年12月是开发区实验小学的孩子最快乐的月份,因为这个月有专属于孩子们的盛大节日——童话节。从孩子根据各自兴趣选择表演的童话故事,到自己动手制作表演头饰、道具,在“真真剧场”演出,其他班级通过“真真电视台”观看。这些独具匠心的活动不仅带给孩子无尽的欢乐与想象,更成为他们德性养成的重要载体。童话世界是虚幻的,但童话给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却是真实的。在童话世界里,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真善美的教育,学会了分辨假恶丑,也实现了实验小学“童话育人”的构想。

“学陶师陶”的陶行知中学并不鲜见,但地处偏僻农村,每年直接生源只有50人却奇迹般发展壮大的陶行知中学里,二窎中学算是第一个。在校园散步时,鹅为你引吭;在升旗仪式时,孔雀会来凑热闹;在上体育课时,梅花鹿和你一起奔跑。走进教室,你会发现墙壁上有孩子们绣的十字绣,教室后有孩子们养的小动物……这就是二窎中学“细、实、活”的“细节行知”。在陶行知《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一文中有句发人深省的话:“我要多玩玩。”的确,对孩子来说,玩是他们学习、活动和生活的方式,更是他们的生命。把“玩”与“学”这样一对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学到的也必将终身受益。

笔者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张华处长那里了解到,在南通未来三年的德育工作行动计划中,“一校一品”特色德育将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形成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20个市级优秀德育品牌。但品牌并非归宿,它只是亮闪闪的名片,透过名片我们探究到的应是教育之乡的精神与内核。正如郭局长所言:“作为局长,我必须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品牌升华为品格。”虽一字之差,却足见境界之高下。南通德育何以发展至此?笔者认为,不懈地探索、改革、创新才是取之不竭的源动力。

访谈结束时,郭局长笑着感慨:“我一直非常憧憬我们的教育:每个老师的心灵都那么美,每个家长都那么爱孩子。不论孩子是否有个性,他的心是美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就美了,未来的中国就美了。”

漫步濠河岸,令人心生旷达、淡远。面对一汪澄澈如明镜的濠河水,再精细的内心也将归于朴拙,再骚动的情绪也会尘埃落定。这里闹中取静、远离尘嚣、清幽朴素,路人大可静坐一隅,清闲许久,浮想联翩。不远处便是张謇修筑的三元桥,脑海中竟浮现出一个多世纪前的张謇站在狼山山顶,临风远眺,勾画他理想中的南通蓝图的情景……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

责任编辑/王富丽

猜你喜欢

南通德育家长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家长错了
展览纪录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