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化了的才是能力

2014-12-11姜有荣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石子内化道题

姜有荣

小学课本上的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可谓妇孺皆知,如今又有了续篇:

一只乌鸦飞进一个沙漠,口渴难耐,它看见地上有一个瓶子,瓶里有半瓶水,就高兴地落在瓶子旁边。可是,瓶子附近一个石子也没有。看着水却喝不着,这可急坏了乌鸦,它就到处找石子填瓶子。可找来找去,除了满地的黄沙,一个石子也没找到。最后,这只乌鸦又累又渴,死在瓶子旁边。

由这只乌鸦,我不禁想到了莘莘学子:无论是解题思想,还是解题方法,老师都讲过,但就是题目答不出来。何故?思想、方法还没有内化成能力。没有真正内化成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做到以变制变,触类旁通。

教师常有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一种是“在课上,自己能做的,决不叫学生做”。这些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可是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事倍功半的逆差呢?皆源于这些教师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体,而没有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是要自己去咀嚼,自己去消化的。为此,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只有这样,他们的“牙”才能锻造成“铁齿铜牙”,他们的“胃”才能锻造成“销铁之胃”。有了这样的一口好“牙”、一副好“胃”,才能有超强的消化能力。对此,叶圣陶先生作过一段精辟的阐述:“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另一种是“在课后,学生作业做得越多,能力就越强”。殊不知,与其应付着做10道题,不如用心做1道题。不从大脑“过”的作业,做得再多,也不会在脑海中留下任何痕迹,更遑论再生成能力了。这就好比那只渴死在瓶子旁的乌鸦,它满脑子想着“找石子”的任务,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让水涌到瓶口”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呢?学习效率高的学生,窍门不在“赶作业”上,而在做前善“思”、做后善“悟”上。正因为善“思”善“悟”,他们往往作业做得并不多,但只要做就一定做得通透,做得“每有所得”,而这“通透”“每有所得”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也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内化过程,才能生成铭刻于心、受益终身的能力。为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摈弃题海战术,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作业,而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找作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内化的时间和空间,在内化的过程中才能全“心”投入,融“会”贯通。

我们坚信,学生把各种思想、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之日,就是“第三只乌鸦”诞生之时:

这只乌鸦不再找石子了,而是开始用爪子在瓶底挖坑。当坑挖到一定深度时,瓶子开始慢慢地倾斜,等水涌到了瓶口,乌鸦把嘴伸进瓶子,美美地喝了个痛快。

(作者系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石子内化道题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误会
扔石子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这道题谁会做
巧猜石子
Q博士课堂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