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原经济转型以“食”为先

2014-12-09陈荣景

当代陕西 2014年11期
关键词:达利食品企业

文/陈荣景(本刊记者)

三原经济转型以“食”为先

文/陈荣景(本刊记者)

优先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打造专业食品加工工业园区,国内知名龙头企业聚集,三原要建立“食品城”。

进入十月,月饼、粽子的热卖退出舞台,元宵、饺子的旺销季还没到来,面点食品销售行情由旺转淡,而位于三原县清河食品工业园区内的全省糕点企业的“头牌”——西安米旗食品工业公司却不为业绩发愁,早在中秋节前后,米旗2014年的销售预期便已达到,6000万元高额利润是4年前米旗选择从西安迁出时始料未及的数字。

截至2014年6月,包括娃哈哈、达利园、白象、伊利等国内45家食品产业的“巨无霸”纷纷落户三原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41亿元,上缴税款2.15亿元。近来,三原县以“食”为先,一业突破,拉动县域工业转型发展。

农业大县产业“聚”变

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三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4.2万吨,蔬菜总产90万吨,果品总产19.5万吨,可农业优势并没有让三原在全市经济总量里占据明显优势。

从产业的角度看,三原农业是以分散经营或农产品粗加工为主导,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薄弱。传统种植要效益的路子在逐渐变窄,以苹果产业为例,近有礼泉、乾县等“同室操戈”,远有洛川、白水已成气候,想要突出重围一枝独秀并不容易。

县域经济转型步子怎么走?三原把一产优势转化到二产上来,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蛰伏期。

早在2002年就规划起的工业园区,建成后大部分厂区用地仍然一片荒芜。

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三原扶植过镇办香油厂、引进过药材加工厂、也想在装备制造业重现90年代西北医疗仪器厂迁来时的辉煌。多次尝试而以收效甚微告终,时任县领导班子清楚地认识到,三原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找准一个突破点。

这一思路下,县上把目光聚焦在食品加工业:农业优势保障原材料供应,扶植起的乡镇企业培育出一批食品加工技术工人,环线高速通车后运输成本大大降低,陕西区位可以辐射西北,这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西安市区地价迅猛攀升,厂房租金压力如山,米旗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企业想要生存必须寻找成本洼地。”米旗公司食品生产厂长李存堂说出米旗当年放弃大都市黄金地段的原委,2006年,米旗在艰难时刻正逢三原县主动叩门招商,双方一拍即合。

这次皆大欢喜绝非偶然,三原县瞄准米旗已经长达一年之久。“我们首先想到依靠‘配角’经济,从西安入手,把省内著名食品企业纳入怀中。”三原县发改局局长夏六一介绍说,西安市经过几轮拆迁改建,地价攀升必然促使企业寻求外迁,在外县还没有打造出一个专业食品工业园区时,三原县首先提出的聚合上游、中游、下游于一体的综合食品产业园概念,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接连几家省内规模企业入驻让人看到希望。可总规划7.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只用去20%的规划用地,农业巨大潜在优势仍在体内沉睡。逐渐积累起经验后,三原果断把目光放向全国,关注起遥远的沿海,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三原先后对清河食品工业园区投资4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环园区四条专线运输公路,形成“四纵四横”的主干道路网,铺设天然气管道10公里,实现企业户户通气,又兴建起一座污水处理厂解决食品企业排污问题。

突出的成本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三原手中最大王牌。专业化招商团队紧跟全国食品100强企业,通过努力,自2006年起,杭州娃哈哈、江西煌上煌、广州健力宝、福建达利园、河南白象等一批产业巨头先后落户,三原县食品加工业的实力越发雄厚。

2014年,在食品工业拉动下,三原县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7.5亿元,增长5.5%;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专业招商展现县域“软实力”

2013年决定落户三原的福建达利园食品生产有限公司,眼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阶段,法国进口灌装生产线装配在即,员工生产培训已全面铺开。

达利园预计投资3.8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在7000万元,解决1000人就业,能生产旗下40种产品。清河食品工业园区副主任韩冬翔介绍,这样大的投资无疑是块“香馍馍”,即便三原县拥有成本优势,但省内临近区位的区县也并非没有特长,全国其他省市优势甚至超过三原。

“河南省抓食品产业力度很大,一些县市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园区。”韩冬翔说,三原的竞争对手远远不止北方省市,在食品产业密集的福建厦门,周边县市也想承接大企业的扩产转移。

凭什么南方企业一定会落户陕西三原县?

除了成本、园区建设等硬实力,三原的政府招商团队成为攻坚的排头兵。2004年左右,三原率先将政府招商办公室扩展为招商局,选拔精兵强将力求打造一支专业队伍。

术业有专攻,过去全民招商没有针对性,仅凭在外成功人士回流投资实力有限。三原县招商局局长谢小朋认为,有目的、有计划、有能力的招商才能引来真凤凰。悉知食品行业国内行情、了解行业发展态势、熟知全国500强公司成为三原招商局干部的必修课。

“食品行业有细分,伊利蒙牛专做乳制品,娃哈哈生产果汁饮品和矿泉水,达利园制作面包、薯片等零食,双汇是肉制品龙头,每个门类的生产企业有不同需求,要有针对性地上门招商。”谢小鹏介绍,必须紧盯这些大的行业龙头,一旦他们要扩张产能,团队必须立即行动把握机会。

从2005年起,三原招商团队开始持续发力。福建、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留下了团队的足迹。为和达利园接洽,招商团队连续4年奔赴福建总部。

2010年,第一次踏上厦门,谢小鹏和他的团队在达利园大门外等候3小时,靠一位出租司机带路进了厂区,还没摸进行政大楼,保安的阻拦让团队差点出局。说明来意,保安带谢小鹏找到企业发展部经理夏庄水,然而对方只给团队10分钟时间。

“10分钟内,夏经理一旦觉得没有听下去的必要,保安会轰我们走。”谢小鹏最终用10分钟的三原优势“一口清”赢得了对方尊重。可投资建厂并非一蹴而就,接下来4年内,团队仍不断找机会接洽达利园高层,最终企业被这份诚意感动,愿意来三原实地考察。

集团考察前一晚谢小鹏激动得一宿没睡,第二天,时任县长亲自驱车咸阳机场接来企业高层,招商队、园区办陪同企业考察,火热攻势下,达利园集团高层随即表态落户投产。

软硬实力的强强结合,正是三原县成功引进食品企业巨头的关键。截至目前,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大关,二产实现增加值62.6亿元,增长19.6%,其中食品加工业贡献了全县工业生产总值的60%以上。

延长链条深挖产业潜能

众多知名企业抢滩登陆,三原食品工业迅速抬头。一业突破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调研认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三原产业除食品加工外,还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如何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三原决定首先在食品产业链条延伸上做文章。

调研发现,单一供应农副产品原材料,已经不能满足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需求。以产值过亿的娃哈哈为例,每年生产饮品所需的罐装PC瓶,塑料盖、包装盒占据大笔采购资金,而国内方便面生产四强企业——河南白象则对高标准无菌塑料包装袋有巨大需求。

“为服务企业,完全可以附带将PC产品生产商招入工业园。做到企业需求不出园,从农产品到零配件都能供应。”韩冬翔介绍,三原将引进产业配件生产商视作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外又一配套项目。

作为全球最大的易拉罐供应商,美国波尔公司在行业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原县依靠众多食品企业每年对包装产品庞大需求量,主动接洽波尔公司驻中国深圳总公司,为其提供场地,介绍合作伙伴,将铝罐制品行业成功引入三原,填补县域工业空白。

包括国内一家生产黄板纸的包装箱企业,和可口可乐公司合作的饮料瓶生产商都在积极考察园区,愿意建厂合作。产业融合聚集大大降低了众多企业的运营成本,让大家都能受益。

作为三产的物流行业也因此焕发出蓬勃生机。以西安为例,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让企业的仓储成本推高,为了追逐利益,大量仓储仍是会流向“洼地”配合园区企业兴建的大型仓库,三原可以满足各类公司的仓储需求。

食品物流带动,很多外地的其他产品,服装、装备、工业原材料要想流入西安或者甘肃、内蒙古,也选择先流向三原仓储,在这里分类简装。包装工人、运输车队、加油站、甚至路边餐馆都是物流行业的受益人。

不断加强园区建设,聚合中下游企业,加快物流发展,三原县在其他工业产业上也逐渐取得突破。以宏远、汽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白鹿、富捷、润禾等为代表的医药制造开始崭露头角,2013年,县上最终确立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加工、物流四大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传统工业形成产业集群后,园区创新引进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众多实体公司。中国联通西安分公司通过考察,决定进驻三原工业园区,打造食品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

在达利园食品厂,员工的手机上都装有专用APP,打开APP可以看到行业的最新动态,企业的最新信息,甚至也可以看到区内其他企业的发展信息。

行业信息无障碍交流,让白象和娃哈哈达成了一项难得的合作。白象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食品产业需要的用工人数随着季节会有很大浮动,每年寒暑假大学生回家,方便面进入销售淡季,工人赋闲,而娃哈哈生产的饮品销售火爆,用工需求激增。通过平台提供的务工信息,两家达成协议互换双方人力资源,淡季时白象可将工人借给娃哈哈,弥补淡旺差异。

猜你喜欢

达利食品企业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毕加索&达利:亦师亦友亦对手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