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亮: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路

2014-12-08

当代陕西 2014年9期
关键词:张亮村官枣树

文/周 明(本刊记者)

张亮: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路

文/周 明(本刊记者)

在农村扎根7年后,张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建厂为当地村民勾勒了一幅以枣致富的幸福之路。

在全省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中,张亮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7年来,让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在他们看来默默无闻的小伙子,在创业的道路上,竟然闯出了一片天地。

如今,当初总是“站在人群后面”的大学生村官张亮早已成了万镇的“名人”。他在自己的创业道路上一直坚持着,也为当地枣农铺就了一条“幸福之路”。

找寻“归属感”

“你要是在那边干得不顺心,就回来吧!”直到张亮已经在家乡神木县正式上任村官一职,广东的老板仍每天给他打电话,劝他回来。

2006年,已在青岛立足的张亮选择南下,在广东惠州一家外贸进出口公司从事翻译工作,因为个人能力出色,深得领导赏识。

那段时间,张亮频繁往返于内地与港台地区,潇洒自如地与外商打交道,谈生意,是别人眼中事业“大有前途”的白领。

可是,在那些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的日子里,张亮心中竟然隐约生出一丝“莫名的空虚”,始终没有归属感。他想回到家乡,想创业,想打拼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恰在此时,张亮看到了招聘大学生村官的公告,几乎来不及权衡利弊,他就报了名。

怀着对农村广阔天地的憧憬,时年27岁的张亮顺利通过了神木县委组织部组织的考试,告别了广东霓虹闪烁的城市生活,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至今,张亮还清楚地记得来神木县万镇报到那一天的场景,从县城坐班车前往镇上,将近3个小时的路途让他“紧张不已”,汽车在接近50度的山路上来回上下,接连不断的弯道使得身体与车子一起摇摇晃晃。窗外闪过的山头上则是一片片绿色的枣树。

等车子驶进镇上,眼前的景象也大出张亮所料,仅有的一条100多米的主干道上,镇政府的二层楼房可以算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虽然张亮打小也在农村长大,可他家乡神木县大柳塔镇位于县城北部,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没有想到,神木最南边的万镇这么落后。”张亮回忆说,“第一感觉是,这个地方几乎是个快被外界遗忘的地方。”

对于刚刚上任的张亮来说,万镇的一切都很陌生。

“一个学生娃能成什么事?只怕待不了多长时间。”这是村民们对他的评价。对于这样的评价,张亮想通过努力来改变。

不过真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张亮试图努力参与到镇政府的日常工作,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好几次,张亮主动跟随镇村领导进村处理村民纠纷,可一到现场,发现自己连个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该对村民们说什么,只好一个人悄悄站在人群后面。”

张亮发现,自己那一套与外商打交道的办法在这里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他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存在价值。

后来,镇上给他安排了一个统计全镇计生工作的岗位。“不用和村民面对面打交道,对着电脑就能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可这不是张亮想要的生活。

“那个时候,失落感像影子一样时刻伴随着自己。”张亮每天坐在山头上,对着远处的黄河一望就是好几个小时,除了河道上传来行船的突突声,周围一片寂静。

萌生枣业构想

“我就想在农村干一份事业。”自从走进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张亮心里的这个理想就没有变过,可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来到万镇工作,张亮用了两年时间坐在山头怀疑人生,一眼望不到边的枣树林静静生长,感觉“时间在这里仿佛都要静止了”,他一度甚至想给广东的老板去个电话。

一天,张亮像往常一样盯着山头的枣树,突然一个念头袭来:“这里这么多的枣树,为什么不能发展红枣产业呢?”整个人一下子提起神来。

可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些枣树既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收获的幸福”,也带来了“挥之不去的痛苦”。

神木县属于红枣产出大县,拥有20万亩枣树,而拥有“红枣之乡”美誉的万镇就有6万亩红枣,占了全县1/3的份额。如果收成好,外加销售顺畅,村民的年均收入能够过万。但脆弱的枣树经不起折腾,2007年到2013年,万镇枣树遭遇了3次大的自然灾害,暴雨、霜冻接连来袭,几乎到了绝收的地步。

“那段时间,我遇到过很多家里枣树惨遭绝收的村民,他们盯着地里落下的枣树花的那种绝望眼神,我一辈子都难以忘记。”张亮加重了语气说。

自然灾害让枣农无能为力,更使他们担心的是,即使到了收成好的年份,一旦遭遇销售不畅,受到的打击会更大。

一般情况下,红枣的收购价格如果维持在每斤1.5元的水平,枣农一年付出的辛苦和成本才能收回来,可红枣如果丰收了,枣贩子就会把收购价格一再压低,甚至低到0.5元以下,即使这样,好多村民仍旧无法顺利卖出自家的红枣,“枣贱伤农”在万镇屡见不鲜。

“丰收了不行,不丰收了更不行。”张亮无可奈何地说。

为了解决枣农遇到的问题,镇政府派人出去考察,张亮随考察队一路走过了山东、河北、山西等红枣产业大省,他们不仅要前去寻找适合发展万镇红枣的产业,还带有一个最基本的使命,那就是上门推销万镇的红枣。

当地红火的红枣产业让这些万镇来的客人赞叹不已,但考察队员们也遭遇了一些“不愉快”,在张亮心中,对方有些“趾高气扬”的气场一直压着他们。

在山西一家红枣食品企业里,面对万镇来的考察队伍,对方老总显得并不客气,手拿两个核桃一边转着,一边以“成功者”的口吻对他们说,“我们这里方圆百里连一颗枣树都没有,可我们红枣产业却照样做得红红火火,其中一部分红枣就是从你们镇上收的。”

这触到了考察队的“痛处”。“我们万镇是没有人,没有钱,还是没有枣树,怎么就发展不了自己的红枣产业?”事后张亮愤愤不平地回忆说。

为村民建起希望

张亮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当年辞职回来做村官是因为想要有一番作为。“万镇没有红枣深加工企业,不是没人想过,他们就是怕担风险。”其实“前面的人”担心的事,张亮心里同样没谱儿。

不过,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张亮说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把红枣产业做起来。张亮算了算这几年与朋友合伙做生意攒下的存款,再加上政府贷款以及亲朋好友借款,上千万元的资金问题应该能够应付。至于有风险,“那也得做”。

2011年,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他终于注册成立了“陕西华和实业有限公司”,创业梦想就此拉开。

为了寻找合适的产品,张亮与两位合伙人走访了全省多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在去拜访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陈锦屏教授时,陈教授略带神秘地从兜里掏出一包粉末状的东西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不过你们先尝一下我们最新研发的红枣咖啡,咱们再谈。”

此前,三人对该产品闻所未闻,只喝了一口,便不约而同拍了拍面前的桌子:“就这个了!”

产品有了,接下来建厂还需要一个“好地方”,而张亮对这些一窍不通。“选址花了几十天,每天都是合伙人陪着到处跑。”此时,神木县为推动当地产业升级,规划了一条沿黄经济带,正好从万镇穿过。

借此东风,镇政府在黄河沿岸的西豆峪村为张亮划出了一片85亩的场地,工厂最终得以顺利落户,以红枣咖啡为代表的红枣深加工项目也被列为神木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通过与科研机构进一步的合作实验,红枣咖啡研发也取得了成功,张亮还为产品取了个洋气的名字“曼乔咖啡”(MANCCIOCOFFEE)。张亮说,他们的目标不仅是国内,还要打入国际市场,与那些洋品牌一争高下。

工厂动工了。起初一切顺利,但随之而来的民间借贷崩盘风波还是影响到了建厂进度。两名合伙人相继退出,一时间,后续资金问题成了张亮的最大困难。

最后,由镇政府出面,张亮才从银行获得贷款。当然,建厂遇到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他花了两年时间,断断续续,艰难完成了工厂建设。回想工厂建好的那一天,张亮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不过,总算是朝着自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如今,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兴建的现代化红枣深加工工厂在黄河之畔拔地而起,年产500吨红枣浓缩汁、红枣粉生产线、年产1000吨红枣咖啡生产线均已成功进行了试生产,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可使红枣附加值提高3-5倍。

渐渐地,对于张亮,村民的质疑少了,赞赏多了。

“厂子建好了,咱们的红枣也就不愁销路了。”西豆峪村老村长李林章说,对村民们来讲,张亮建起的不单单是一座工厂,也为他们建起了希望。

“现在走在村里,村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唠家长,说说今年红枣的收成。”此刻,张亮觉得自己之前的那些付出都值了。

去年下半年,厂子开始试运营,张亮在万镇收购了40万斤红枣,每斤两块钱,高出以前平均收购价格近5毛钱。“虽然对于当地红枣市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村民至少看到了希望。”张亮说。

建厂两年多来,张亮接受过省、市各级领导的“检阅”,获得数次荣誉。但张亮觉得,“这还只是个开始”。他的梦想是,在曼乔品牌带动下,红枣产业成为神木非煤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外界说起神木时,不光想到煤,还能想到我们有20万亩枣林和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张亮村官枣树
唱村官
枣树嫁接 掌握技术
No.5 张亮和杨国福谁的“人设”更讨喜?
老屋枣树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彩虹
枣树皮煎水治疗腹泻
枣树的故事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离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