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浸田双季稻品种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2014-12-05曹芬芳邹应斌

作物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晚稻早稻养分

曹芬芳,曾 燕,夏 冰,邹应斌*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2永兴县农业局,湖南永兴423300)

冷浸田是因长期浸水,土层糊烂与还原作用强烈而造成的一种低产田,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山区谷地、丘陵低洼地段,是南方稻区主要的低产稻田类型之一[1]。其主要特征是土壤耕层内长期遭受地下水浸渍,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还原作用强,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由于冷浸田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但品质差,养分有效性低且比例失衡;土粒高度分散,通透性差,氧气供应不足,还原物质大量积累,水稻生长发育不良,易造成水稻僵苗,产量低等问题[2,3]。有研究发现,冷浸田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具有增温、保肥、节水等改善冷浸田土壤理化性状的综合作用,比常规栽培增产11% ~32%[4];采用半旱式起垄栽培,开沟起垄排除了土壤渍水,垄面湿润使氧气增加,改善了根系活动层的土壤通气状况,使水稻根系活性增强和干物质积累增加[5]。研究还发现,烂泥田中总养分P、Zn、K含量分别比高产田低44.06%、12.3%、34.02%,有效养分 P、Zn、K含量分别低50.96% 、5.62% 、46.59%[6,7]。采用垄畦法栽培,能迅速提高冷浸田耕层土壤通透性、表层温度和供肥能力,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稻谷产量[8]。本研究通过大田栽培试验,旨在筛选一批适宜在冷浸田栽培、抗瘠、抗逆、高产的双季稻品种,探索能够充分发挥水稻品种增产潜力的适宜栽培方式,为提升我国南方冷浸田水稻生产水平提供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土壤养分

(1)试验地点。试验于2009年在湖南省宁乡县回龙铺镇天鹅村(28°12'39″N)、桃源县漆河镇晓溪村(29°09'56″N)、永兴县湘阴渡镇松柏村(26°03'08″N)早、晚两季进行。3个地点试验田均为地下水位高的山阴冷浸田,前作均为双季晚稻。

(2)土壤养分。试验前在3个地点按照5点取样法取约15 cm耕作层土壤,自然条件下晾干3个月后测定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含量。桃源点为弱碱性土壤,pH值7.57~7.67;宁乡点和永兴点土壤为偏酸性,pH值分别为5.30~6.06和5.92~5.99。各试验田耕作层土壤养分含量指标丰缺各异,其中宁乡点土壤有效钾含量偏低,桃源点土壤速效磷和总氮含量偏低,永兴点土壤速效磷和有效锌含量偏低(表1)。各试验地点同时进行冷浸田适宜品种筛选(品比)和不同栽培方式比较(栽培)两个试验。

表1 不同地点试验前耕作层土壤养分含量

1.2 冷浸田适宜栽培品种筛选试验

(1)供试材料。早稻参试品种6个:陵两优211、陆两优 996、湘早籼24、中嘉早17、中嘉早32、株两优819;晚稻参试品种6个:丰优299、淦鑫688、金优299、两优599、钱优1号、天优华占。种子分别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隆平种业等有关单位提供。

(2)试验方法。大田试验,田间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30 m2,重复3次。小区间作埂,灌溉水单排单灌。各处理施肥量为尿素330 kg/hm2(基肥50%,蘖肥20%,穗肥30%),过磷酸钙60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硫酸锌肥7.5 kg/hm2。早稻软盘育秧,晚稻湿润育秧。栽插密度早稻为13.3 cm×20 cm,晚稻为16.7 cm×20 cm。其它耕作、施肥、防治病虫、鼠雀危害、除草、灌溉等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高产栽培相同。

1.3 冷浸田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1)供试材料。试验材料为当地水稻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其中宁乡点早稻为湘早籼1号,晚稻为金优299;桃源点早稻为株两优100,晚稻为湘优66;永兴点早稻为金优974,晚稻为金优299。种子由各试验地点农业部门提供。

(2)试验方法。以不同的耕作方式作为试验处理,设常规传统栽培、垄畦栽培、垄厢栽培、免耕栽培。其中,传统栽培按照农民的习惯栽培方法,即翻耕稻田土壤约15 cm深,采用湿润育秧,手工插秧;垄畦栽培按照起垄栽培方法,垄宽60 cm,沟宽20 cm,早稻翻耕,起垄开沟,晚稻留畦免耕栽培,采用湿润育秧,手工插秧;垄厢栽培按照湿润秧田的翻耕开沟分厢方法,厢宽220 cm,沟宽20 cm,早稻和晚稻均采用湿润育秧,手工插秧;免耕栽培早稻为免耕分厢开沟,晚稻留厢免耕栽培,即早、晚两季均不翻耕土壤,采用塑盘育秧,手工丢秧。

试验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30 m2,重复3次。早稻于3月30日播种,4月25日移栽;晚稻于6月20日播种,7月15日移栽。栽插密度早稻为13.3 cm×20 cm,晚稻为16.7 cm×20 cm。各处理施肥量:尿素330 kg/hm2(基肥50%,蘖肥20%,穗肥30%),过磷酸钙60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硫酸锌肥7.5 kg/hm2。其它防治病虫、鼠雀危害、除草、灌溉等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高产栽培相同。

1.4 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收割时去除边3行,每小区调查20穴有效穗数,取10穴带根样株考种。考种样株在室内脱粒,用清水区分实粒与秕粒,考查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脱粒后剪去第一个伸长节下部及根系,烘干后测定稻草、实粒及秕粒重。每小区收割5 m2测产,单打单晒,测定实际产量。

试验数据应用DP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适宜冷浸田栽培的双季稻品种

2.1.1 早稻

表2表明,冷浸田条件下,双季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地点间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产量以陆两优996最高,为5.68 t/hm2,其次为陵两优211,平均产量为5.16 t/hm2,以中嘉早32平均产量最低,为4.44 t/hm2。不同地点间同样以陆两优996产量表现为最高或者次高,其高产的原因可能是有效穗数与单穗重的协调。

表2 冷浸田种植条件下双季早稻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

2.1.2 晚稻

表3表明,冷浸田条件下,双季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地点间差异显著,与双季早稻结果基本一致。3地点平均产量以天优华占最高,为5.61 t/hm2,其次为钱优1号,平均产量为5.50 t/hm2,以金优299平均产量最低,为4.17 t/hm2。不同地点间同样以天优华占产量表现为最高或者次高,其高产的原因可能是有效穗数多和每穗粒数多,穗粒结构协调。

表3 冷浸田种植条件下双季晚稻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适宜冷浸田的栽培方法

2.2.1 早稻

从表4可以看出,冷浸田条件下以垄厢栽培产量最高,3地点平均为5.52 t/hm2,其次为免耕栽培和垄畦栽培,3地点平均分别为5.08 t/hm2和5.01 t/hm2,但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以传统栽培产量最低,3地点平均为4.75 t/hm2,显著低于垄厢栽培,但与垄畦栽培、免耕栽培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表4还表明,不同地点各种栽培方式产量以永兴点最高,以桃源点最低,但同一地点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表现基本一致,其中永兴点垄厢栽培产量最高,为6.67 t/hm2,以传统栽培产量最低,为4.78 t/hm2,宁乡点同样以垄厢栽培产量最高,为5.66 t/hm2,以免耕栽培和传统栽培产量较低,分别为4.82 t/hm2和和5.00 t/hm2。

2.2.2 晚稻

表5表明,与双季早稻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晚稻冷浸田条件下同样以垄厢栽培产量最高,传统栽培产量最低,3地点平均分别为5.81 t/hm2和5.25 t/hm2,但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地点间以永兴点产量最高,桃源点产量最低。同一地点4种栽培方式产量表现不完全一致,其中永兴点以垄厢栽培产量最高,传统栽培产量最低,宁乡点和桃源点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表5还表明,垄厢栽培产量高是因为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多,穗数和粒数协调。

表4 冷浸田种植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的双季早稻产量及产量构成

表5 冷浸田种植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的双季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

3 小结与讨论

前人研究证明,冷浸田耕作层土壤养分有效性低和供肥能力差[3,7]。本试验证明冷浸田耕作层土壤养分含量指标丰缺地点间各异,其中宁乡点土壤有效钾含量偏低,桃源点土壤速效磷和总氮含量偏低,永兴点土壤速效磷和有效锌含量偏低。至于土壤养分有效性和供肥能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冷浸田适宜品种筛选的研究,目前还少见报道。本研究证明在冷浸田种植条件下,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品种间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产量早稻以陆两优996最高(5.68 t/hm2),晚稻以天优华占最高(5.61 t/hm2)。

冷浸田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的双季稻产量差异显著,3地点平均产量均以垄厢栽培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5.52 t/hm2和5.81 t/hm2;以传统栽培方式最低,平均产量分别为4.75 t/hm2和5.25 t/hm2。不同栽培方式间的产量构成因子早稻差异不明显,但晚稻则是垄厢栽培产量高,其原因可能是有效穗数多,每穗粒数多,穗数和粒数协调。

[1]汪字桢.皖南山区冷浸田的改良与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73 -174.

[2]徐培智,解开治,刘光荣,等.冷浸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22):70-73.

[3]焦加国,张惠娟,贺大连.我国冷浸田的特性及改良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7):4247-4248.

[4]朱宏斌,黄仁健,张星才,等.冷浸田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1):42-44.

[5]邓小华,张华林,黄绿荷.再生稻冷浸田半旱式垄作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5,20(2):38 -40.

[6]李万明.水稻坐蔸田的植株营养分析初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7,15(4):476 -478,498.

[7]柴娟娟,廖 敏,徐培智,等.我国主要低产水稻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2):284-288.

[8]倪治华.水稻垄畦法增产效应研究[J].土壤通报,1998,29(3):106-108.

猜你喜欢

晚稻早稻养分
早稻迎丰收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晚稻帖(外一首)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再生稻与晚稻常规米质及RVA 谱特征的对比研究
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