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贫困研究

2014-12-05顾永红向德平胡振光

江汉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脆弱性

顾永红 向德平 胡振光

摘要:在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的背景下,连片特困地区的妇女贫困问题成为扶贫工作的新议题。从可持续生计视角来看,脆弱性是导致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贫困的重要原因,生计资本贫乏和脆弱性叠加成为制约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脱贫的主要障碍。当前,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脱贫需要以可持续生计建设为核心,通过环境改善、生产发展、权益保障、权能建设等增进生计资本,提高贫困妇女抵抗风险的能力,促进贫困妇女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贫困妇女;连片特困地区;可持续生计;生计资本: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6-0136-05

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中,随着扶贫战略的调整,连片特困地区的妇女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受关注的热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将妇女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群体”之一。按照最新的贫困线标准,当前我国仍然有1亿贫困人口。其中,妇女群体的贫困问题尤显突出。贫困妇女作为连片特困地区特殊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生育抚养、家庭生产和社区参与等多重角色,其在性别、职业、社区参与、经济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但现实中广大妇女在接受教育、社区参与、资源获取和支配、接受市场信息和服务、生殖健康等权利方面仍然受到严重制约,在家庭、社区和社会中更容易处于弱势地位和陷入贫困,因而推动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脱贫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反贫困的重要任务。

一、妇女贫困的相关研究

当前,有关妇女贫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与社会性别研究、妇女贫困现状研究、妇女贫困原因研究以及妇女反贫困研究等方面。

一是贫困与社会性别研究。与总体贫困不断缓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贫困出现了女性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在研究贫困问题时首次指出了“贫困女性化”现象,以瓦伦丁.M.莫格哈登发表《贫困女性化?——有关概念和趋势的笔记》为标志,众多研究社会性别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议题。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于反贫困实践中。国内研究者也从不同层面阐释中国的“贫困女性化”问题。如李小云等通过对国家贫困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无论从经济状况、就业、教育、健康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衡量,贫困地区妇女的贫困程度都更为严重。妇女作为特殊贫困群体,致贫因素具有多样性,其发展受到自身及社会诸多方面的限制。

二是妇女贫困现状研究。主要涉及妇女贫困的内涵、类型和特征等方面。妇女贫困的内涵。除了收入贫困以外,还有妇女缺乏资金资源和社会网络的资产贫困,受教育水平不高、接受培训机会少的文化贫困,健康水平较低、疾病较多等健康贫困,等。妇女贫困的类型,从研究的地域上,主要分为城市妇女贫困以及农村妇女贫困:从研究对象来看,包括已婚妇女、老年妇女、艾滋病感染及影响的妇女、灾害致贫妇女、少数民族妇女、单亲母亲等的贫困。妇女贫困的特殊性,从贫困主体看表现为妇女易受损害性、脱贫困难性;从贫困特点看表现为妇女贫困的演化性和传递性、分散性和多样性、脆弱性和隐蔽性等。

三是妇女贫困原因研究。总体来看,导致妇女贫困的原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从环境因素来看,导致妇女贫困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等;从社会结构因素来看,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性质、社会分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结构性要素面前的有限选择性是导致贫困的结构性因素:从个人主观因素来看,妇女的生理基础、个人资本以及思想意识方面的局限性是其致贫的主要因素。

四是妇女反贫困研究。由于我国反贫困的政府主导性,学者们主要结合社会性别、可持续发展、社会资本、公共政策等视角对国家反贫困政策进行了研究。与政府组织相比,非政府组织在价值取向、成本控制、贴近民众、灵活创新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使得其在消解妇女贫困尤其是人文贫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推动妇女就业、建立性别公平机制、维护贫困妇女人权、促进贫困妇女参与、增进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以性别意识为视角的政策建议是目前妇女反贫困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妇女贫困问题的研究,在贫困的内涵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除了物质贫困外,能力贫困、文化贫困、权利贫困、精神贫困等也被逐步纳入研究范畴:在贫困的原因方面,多数研究力求挖掘致贫的各类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限制和制度文化约束等,但没有将农村妇女贫困置于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生计脆弱性讨论之中;在反贫困的策略方面,主要关注的是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努力,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增强农村妇女的权利意识和可行能力,改变农村妇女的弱势地位,而忽视了农村贫困妇女作为一个地域范围内的行动主体的能动性和主体性,缺乏从可持续生计视角出发分析和提出有效方案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运用可持续生计发展分析当前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妇女的贫困问题,通过对其生计资本状况的考察,揭示农村妇女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因素,提出帮助妇女摆脱贫困,实现其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二、可持续生计分析及其本土应用

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动。⑨其中,斯库恩斯(Ian Scoones)界定的可持续生计概念被普遍接受,他指出:“某一个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活动组成。如果能应付压力和冲击进而恢复,并且在不过度消耗其自然资源基础的同时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产,那么该生计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生计方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寻求理解导致贫困的多种原因,并给出贫困解决方案的工具集成分析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致贫的多因素和生计的脆弱性、复杂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反贫战略。

“生计”是可持续生计的核心概念,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钱伯斯(R.Chambers)和康韦(G.Conway)提出的定义,即“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也可以说生计是维持生活的手段或方式,包括资产(自然、物质、人力、金融和社会资产)、行动和获得这些的权利。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到,生计是对包括能力、资产、行动和权利在内的生存逻辑和方式的多维度、整体性描述。

可持续生计的另一重要概念是脆弱性,主要是指某一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反应和较差适应性、较低抵抗风险能力及易受损害性。世界银行对于脆弱性的定义是个人、家庭或社区面临某些风险的可能,并且由于遭遇风险而导致财富损失或生活质量下降到某一社会公认的水平之下的可能。后来,脆弱性被引入贫困研究领域,用以分析贫困人群遇到的各类风险和障碍。

国内学者对可持续生计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土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构建和应用。如,李小云等根据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开发的可持续农户生计框架,通过将农户生计资产指标化,测量出农户各种生计资产的指标数值,勾画出农户生计资本的总体水平,以说明农户的脆弱性程度。二是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实证分析。如,张大维从生计资本视角系统考察了武陵山区的贫困现状,进一步揭示了贫困与脆弱性之间的关系,提出改善贫困地区的生计资本是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善治的有效策略。李雪萍应用脆弱性框架分析落后地区面临的发展陷阱,指出脆弱性分析是揭示一定区域内社会、社区结构的范式,并提出了反脆弱性发展的建构策略。脆弱性分析从风险冲击力和恢复力两个方面人手,评估资源禀赋、环境灾害风险以及个体或家庭多种条件(性别、年龄、健康、教育、收入)的脆弱性。这一分析方法在我国贫困研究领域的应用,拓展了贫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对于贫困的考察和测量方式更为全面。

三、连片特困地区的妇女贫困:生计资本贫乏与脆弱性叠加

可持续生计分析中的生计资本视角,可以使我们全面地审视连片特困地区妇女的贫困状况。生计资本是一个包含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在内的整体系统。这五种资本要素之间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相互影响和转化的,一种资本的缺失或不足,将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资本的匮乏和薄弱。在连片特困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决定了贫困妇女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以生产资料为代表的物质资本的缺乏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金融资本的短缺预示着资金存量和流量的稀少,社会资本的稀薄削弱了个体与外界的合作,人力资本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其生计发展。

第一,先天条件不足,自然资本缺失。在生计资本视角下,自然资本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无形的公共自然资本,如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二是可直接用于生产的有形自然资本,如土地、林木等资源。自然资本与脆弱性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自然资本的拥有量和面临的风险。连片特困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山区、高寒区、荒漠区和边疆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生态脆弱,地区环境恶劣,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妇女群体的自然资本明显缺乏。(1)连片特困地区大多土地贫瘠,地形崎岖,水旱灾害频发,无法进行成片种植开发和机械作业,只能采取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原始办法,农作物无论单产还是总产都极不稳定。在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融主妇、母亲和妻子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妇女,比男性付出的劳动更多,但收益却更少。(2)由于交通闭塞,信息落后,农村妇女只能在家里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本项目组在武陵山区的调查显示,位于农村妇女生计前三位的是种植粮食作物(70.0%)、家庭养殖(62.8%)和种植经济作物(40.5%)。(3)贫困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原本就很脆弱的环境的急剧退化,在资源环境不断退化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农民必然更加依赖当地的自然,以生态换生存,这种环境退化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在贫困地区屡见不鲜。

第二,生产发展落后,物质资本贫乏。物质资本是指个体或农户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资设备以及基础设施,通常指道路设施、住房、交通工具、农用生产工具、通讯工具以及家电等。总体来看,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妇女的物质资本较为贫乏,成为家庭资源分配中的“牺牲者”或“受害者”。(1)在道路设施方面,这些地区大都只有简单的通村公路,多数的村组之间没有修建道路。本项目组的调查显示,72.6%的受访妇女表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村庄和家庭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住房方面,只有极少数家庭住在通村公路两侧,大部分家庭的住房比较破旧,木结构住房仍占有相当的比例。(2)交通工具和农用生产机械数量较少,且在使用中男女差别明显。无论是运输车、摩托车还是农耕机械,基本都由男性掌控,妇女只能依附于家庭男性,否则外出只能靠步行,种地只能靠双手。(3)在通讯工具的使用上同样显示出女性的弱势。这些地区多数家庭只有一部手机,因为“会使用”、“联系多”、“能代表”等原因,家庭唯一的通讯工具一般掌握在男性手中,妇女只能通过男性与外界沟通联系。在贫困地区,家庭物质资本原本就比较贫乏,而隐蔽在家庭共有表象下的性别不平等现实,更是加剧了妇女的贫困深度。

第三,经济收入有限,金融资本短缺。金融资本指在个体消费和生产过程中为达到生计目标所需要的积累与流动资金,主要指可支配的现金。贫困妇女金融资本短缺主要表现在:(1)贫困妇女的收入水平低。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由于就业层次较低、就业范围有限,其收入水平和男性相比有较大差距。2011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显示,当前农村在业女性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为24.9%,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为男性的56.0%。而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妇女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项目组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的妇女中从事经商和外出务工的比例分别为8.0%和12.1%,大部分妇女仍在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2)贫困妇女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资金短缺。目前专门针对妇女的小额贷款,只是针对缺乏启动资金的相对贫困妇女,并非所有的贫困妇女。本项目组的调查显示,89.0%的受访妇女表示没有使用过小额贷款。(3)贫困妇女得到的政府补贴较少。无论是生产方面的技术培训指导,还是疾病医疗领域的救助,都难以满足妇女的实际需要。在贵州省SN县,2013年登记在册的“两癌”贫困妇女共有106名,但救助资金只有27万元,按照国家规定的每人补贴1万元,只能救助27名,大部分患病妇女无法得到资金救助,这也是连片特困地区妇女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

第四,关系网络脆弱,社会资本稀薄。社会资本是指人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通过这些关系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人们可以通过社会资本获取各种有形或无形、物质或非物质的帮助,并借此实施生计策略,为个人或家庭的发展提供机会。连片特困地区妇女的生计贫困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是缺乏促进生计发展的社会资本。(1)妇女的社会关系网络比男性狭窄。在“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妇女一生都是依附于男性而生存。妇女一旦失去或脱离了父家、夫家,就相当于脱离了绝大部分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运用的社会资本非常有限,难以通过自身的社会资本摆脱贫困。(2)妇女的社区参与水平较低。传统的村落公共生活中,一直以男性为主,这种状况在当今农村地区仍然相当普遍。当调查中问及社区扶持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是否征求过其意见时,分别只有29.1%和41.2%的妇女回答征求过。妇女低水平的公共参与,进一步削弱了其在村落公共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3)妇女的信息渠道闭塞。由于受教育水平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贫困妇女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缺乏,接受外界知识信息的能力欠缺,与男性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第五,后天支持不足,人力资本匮乏。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的一种资本形态,主要表现为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在生计资本系统中,个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质量决定其能否运用其他资本达到相应的生计目标。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妇女的人力资本匮乏,严重阻碍了其生计发展。(1)贫困妇女知识水平有限。在连片特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家庭经济困难,加上重男轻女思想盛行,导致女性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比男性低,大部分农村妇女是文盲或半文盲的低文化群体。本项目组的调查显示,农村妇女中未接受过教育的占27.2%,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45.2%,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20.7%。而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显示,中西部农村女性中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仅为10.0%。(2)贫困妇女生产技能落后。当前外出务工的女性中。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未婚女性,而已婚妇女由于丈夫在外打工,只能在家照顾老小,从事艰苦的农业生产。本项目组的调查显示,81.6%的农村妇女没有接受过实用技术的培训。(3)贫困妇女的健康水平偏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由于经济落后,营养缺乏,加上女性生理特点和长年超负荷的家务劳动,贫困妇女的身体素质远低于当地男性。本项目组的调查显示,60.6%的农村妇女都有身体方面的病痛。贫困地区妇女的发病情况具有普查率低、发病率高、患病类型多样的特点,因贫困和交通不便等原因,许多妇女不能及时就医,患病妇女中接受治疗的比例很低。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匮乏是导致妇女生计贫困的重要原因。

四、连片特困地区妇女反贫困:可持续生计建设与妇女发展

在不排斥以收入和消费作为衡量贫困标准的基础上,可持续生计要求取得长期的发展而非一时的收入增加,将贫困妇女生计资本的整体提高作为妇女反贫困和促进妇女发展的努力方向,也就意味着从更多维度追求妇女发展的目标,包括实现收人增加和整体发展相结合,性别平等与权能建设相结合,个体能力提升与整体环境改善相结合等。

在可持续生计视角下,贫困妇女作为连片特困地区特殊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拥有贫困人口的普遍特征。但仍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存在于家庭、社区等多个层面,并集中表现为生计的脆弱性。贫困妇女之所以贫困,不仅是因为个体缺乏发展能力,更是宏观社会环境限制了其发展机会。无论是技术培训、妇幼保健还是小额信贷等项目的实施都会给贫困妇女带来明显的收益变化,但是单一的、分散的、非连续性的项目难以触及生计脆弱的深层次问题。在连片特困地区,制约妇女生计发展、造成妇女贫困的因素,不仅有妇女个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思想观念等,更主要的是影响妇女生产和生活的道路、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制约妇女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医疗卫生技术和医疗环境。限制妇女自我创业、市场参与的信贷观念和制度,阻碍妇女参与公共生活的性别观念和文化环境。因此,必须将贫困妇女的可持续生计建设与反脆弱性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

首先,增加贫困妇女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应致力于加强贫困妇女的经济参与和提高生产力,这是实现妇女脱贫和促进妇女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在连片特困地区大多数妇女从事着维持基本生计的农业生产,但是由于受到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技能落后等因素的限制。她们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妇女专项扶持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将有力地提高贫困妇女的生产水平,增加她们的收入,从而达到缓贫的效果。

其次,提升贫困妇女的人力资本,提高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一是给予并保障妇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促进男女平等的关键。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妇女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妇女本身而言,教育能使她们得到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实现在社会、经济、政治及教育方面的平等。二是对于妇女的健康给予更多关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使妇女充分地参与到脱贫发展中,就必须保证她们有足够的、公平的机会获得疾病预防、医疗保障、计划生育等服务。

再次,完善贫困妇女的社会资本,推动妇女的“权能建设”。凯姆拉(Kamla Gupta)等曾经明确指出。妇女增权是很多发展计划项目得以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增权是必需的,关乎妇女本身的资源获得与分配。增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弱势群体排除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权力障碍。因此,增权不仅意味着帮助“无权”群体减少“无权感”。同时也要营造有利于“无权”群体实现自助及成长的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其实质是通过增强妇女在发展中的话语权、利益分享权和强调妇女在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使妇女从被动从属转向主动行动,打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使她们在有关资源配置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决策权,只有这样才能使妇女获得真正的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刘龙伏)

猜你喜欢

脆弱性
区域生态脆弱性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空气污染对区域性人口健康的影响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胶州湾海岸带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非公资本进入:问题和对策
政府网站群系统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
关于对地表水脆弱性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