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

2014-12-04

南京社会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化专业管理

康 凯

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

康 凯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涉及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行政定位等问题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身心成长、研究工作、就业等问题。“社会化”是高等教育管理符合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的路径选择,高校教育管理必须通过多方位改革,走向社会化。

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对教育管理体系研究探索地不断深入,学界的各种研究手段、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并对国外的先进优秀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都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比较、借鉴和研究,但这些研究和探索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校目前所面临基本问题。理论如何更好指导实践?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体系现状,通过“社会化”的路径,在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种符合我国高校实情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教育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传统化

尽管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变革和创新,但是我国教育管理理念一直都未彻底的从传统“八股文”式学习模式中脱离出来。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大学教育,教学的模式一直都还停留在通过对书本的公式、理论等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课程安排往往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常常会被忽视,因而像一个电子专业的高才生可能不会接一个简单电路,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的文科生连政府行文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有资料显示,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更加偏重理论研究,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普及不够,在跨国企业的岗位需求中,我国学生满足率不足一成。另外,我国现行的教育教材,书本内容无论是理论还是案列,有很多还都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根本就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前沿科研的理论需求,比如在手机领域,前沿科研都是对智能手机的进行研发,而我国高校学生却在教室里学习上世纪非智能手机的制造原理。种种现象表明,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材料的安排上,存在着比较大的滞后性,这给学生在知识的运用和能力实践上带来很大的阻碍。

2.考评学分化

我国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人才的重任,国家许多领域先进水平的科研课题及技术项目都在高校进行研究和实验,这给高校的学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但是无论教育到了哪个阶段,我国的教育一直都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考核现状,而大学的学分制更是这种现象的衍生。暂不论“高分低能”,高考状元无法就业等个别情况,试想在大学四年,要修180多的学分,近60门课,分别涉及数学、英语、政治、辅修课等方向,学生要把精力分散在这么多的课程上,这么多学习方向中,怎么可能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专业课程学习当中去,至于潜心深入专业方向上的研究更是天方夜谭。另外,量化式考核指标体系以学分追求为导向,“重学分轻质量”成为学生选择课程过重中必然原则,以至很多学生都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至于是否对自身有帮助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学分制的教育管理模式给学生带来的结果只会是为了获取学分疲于奔波学习,而不是进行专业研究和探索,同时也会失去了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和热情。

3.生活包办化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一直都是采取家长式、保姆式的类似军事化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一直都在强调着对学生的集中式管理,突出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实行包办替代型模式,往往重管理轻服务。受传统习惯、经验主义的影响,“稳定”、“不出事”成为管理的第一要义。学生们天天过着按时上课,到点熄灯的机械化校园生活。学校用统一标准和相同的目标制约着学生们的生活,强调学习步调一致性,而完全忽视学生之间在个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样过分的突出了学校的制度,强调有序、服从等规范,而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和个性化发展。制度规范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只会抑制学生个性化成长,给学生全面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阻碍和不便。

4.教育行政化

在我国,由于特定国情和特有的教育体制的原因,高校的行政职务基本上都是由上级任命,且部分重要职位都是有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师或科研骨干担任。由于高等学校津贴奖金由高到低按行政级别分配,教师按职称配套相应的行政级别。所以,高校的教师不仅需要进行科研工作、教育学生,同时还需要进行日常行政工作,甚至是一些社会上的应酬。更有甚者,部分教师为了行政职务的提升而荒废了教学科研。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教师科研教学质量下降,学校日常行政工作也无法有效地开展。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在尝试着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去行政化”的改革,但是受诸多的影响因素的制约,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地彻底改变。

5.专业类别化

目前,在大学本科阶段,很多专业都是分门别类、泛泛而学,需要进一步的深造才能学到有针对性的课程,像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这样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去寻找对口的工作很困难。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重学历轻素质的传统人才需求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跨专业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追逐的对象,高校专业类别化学习模式无法满足适应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条件。但是,基于我国专业定位,每个专业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专业壁垒,很少有相互之间渗透的,像外语专业与物理专业,两者就没有交集,学生从事外企科研工作就存在很大障碍,就目前的专业分类,高校很难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另外,虽然随着高校数量的日益增多,生源日显减少,为了能吸引生源,高校开设了许多比较前沿的综合型专业,但是却没有引进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也没有合理的安排相应的课程,有的甚至只是在原来的专业上简单更换了一个专业名称而已,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虽然选择了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但是在就业时候,根本就无法通过或者胜任企业给出相对应的工作。

二、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水平的思考及对策

针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目前发展的“制约瓶颈”,笔者认为高校教育管理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的研究角度和方向,立足于我国国情,结合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社会化”的方式来探索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是根本上突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制约的理性选择。

高校教育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教育管理必须走向“社会化”。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我国高校宏观背景和微观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第一,21世纪前我国高校是一个精英教育机构,它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一个精英的、象牙塔似的独立封闭机构,而如今随着高校不断大规模扩招,高校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教育机构。大众化的教育必然要求高校管理“社会化”,借助社会的力量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管理,进而高质量地反哺社会。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高校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和工作上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不再仅仅从事学术研究,还需忙于各种事务性行政工作,学生也不再仅在校园内忙于学习,还对社会各方面事务越来越多关注。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必须主动调整,以开放创新的姿态走向“社会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发展。

高等教育的公共性特性要求教育管理必须走向“社会化”。改革开放为我们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也为高等教育社会化打开了大门。高等教育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市场、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最为根本的是,高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其具有公共性的特征,高校存在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因此,高校在教育发展上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谋求社会的公共福祉、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高校必须了解社会所需,参与社会管理,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吸纳社会的参与,接受社会的建言。因此,在服务社会层面上,高校教育管理必须“社会化”。

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要求教育管理必须走向“社会化”。目前,困扰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问题较多,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凸显。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外,需要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与初中等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功能和职责。实质上,学生、高校、社会是的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学生一方面要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又要习得社会化的基本技能;高校除了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关键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社会化;对于社会来说,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生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一个学生从知识学习积累的学子型角色转变为科研创新服务的社会型角色的身份转变的过程。所以,高校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学习的圣地,它还是一个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过渡性平台。

因此,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是提升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水平的重要选择。

1.转变传统教育管理理念

有学者指出:“一个社会,生产技术设备和经济落后只是暂时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观念陈旧、僵化。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式,但如果从事或负责这些工作的人还没有从思想、观念、心理、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上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引进’和‘移植’的结果,往往是难以如愿的。”①同样,高校教育管理要取得理想效果,必须摒弃传统陈旧、封闭的观念,实现社会化。当今大学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与社会进行着资源、能量、信息的交换。高校教育管理要跟上社会的发展,首先要适应社会,汲取社会营养,才能更好地发展;其次高校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关注社会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发展。高校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化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可以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优化。”②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走向社会化,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构建育人的社会合力,强化与社会的联动作用,将社会管理的力量纳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总的来说,高校教育管理要树立改变传统的思想理念,以社会化的视野将教育管理的阵地由学校向社会延展。

2.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专门的人才,那么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形而上学”的研究远远无法满足这个目标,依据所获得的知识解决专业领域所遇到困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种可能。那么,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实用专门人才呢?本文认为高校要认清两点,一个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另一个是培养实用的人才。即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生教育场所,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高校还担负着学生就业的责任。高校不仅要教育人、培养人,而且还要做好人才的输出工作。所以,开设符合时代,与社会接轨的大学课程就成为一种必然解决之路,大学教育课程可以往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发展:一方面大学专业教学教材应该与时俱进,包含近年来该专业方向上所形成的新理论和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目前研究发展方向等,让学生学习到贴近专业发展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应开设实用实践型课程,用于研究目前与专业相关社会主流相关的科研课题,高校可以将所承接部分科研课题作为专业的实践课程。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亲身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直观了解和熟知自己所学专业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学生确定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解决就业时可能出现的职业规划模糊,专业工作不清晰等问题。

随着高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专业不对口,经验不足和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就业关键阻碍。因此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设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专业是现在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攻克的一个难题。高校应该突破传统的闭门造车的思想,要能“走出去”,了解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有目的性开设专业,最好能“请进来”,为企业量身打造合格学生,有针对性开设专业,这样就可以为社会企业直接提供符合需求高端实用型人才。所以,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有正对性开设相应专业,打破传统的专业定位标准,跨越专业之间的壁垒,成立多专业跨领域的融合型新型专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满足当今社会和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要打破传统以理论为依据设立专业观念,可以采取上世纪九十年代技工学校的模式,与相应的优秀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办学,定点培养,培养专用人才,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与时代接轨的知识,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企业输出了一批优秀的实用型高材生。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人了企业用人问题,是一个双赢结果。

3.健全高校教育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坚持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或‘属于行政体制’的观点。”③这样的至上而下的单一管理机制无法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去行政化”已势在必行。当然,“去行政化”已经在很多高校改革实行当中,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特殊性,高校的行政职务一直是与政府级别有关的,“去行政化”还无法很好地解决目前高校行政问题。所以要真正地解决高校行政化问题,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主体的社会化。也就是说,高校教育管理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政府部门和高校本身,还应该包括非官方公益组织,甚至还可以让营利组织参与管理,通过制度的设置,明确不同教育管理主体的权限与职责,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主体社会化的基础上,在管理上,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从高校实情的角度,像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一样,高校应该将高校校级以下级别的行政工组可交由行政管理团队来管理,可以是从校外应聘专业管理团队,也可以是由高校自身从基层建设一个不含教师的专业行政管理团队,突出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运行机制上,“充分调动社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实行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让社会参与高校的决策、经营和管理,等等。”④

4.构建融入社会的生活环境

就目前高校的教育环境现状来言,正如在高校所呈现出来的那样,学生们生活就像在象牙塔中,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世外桃源,很多方面都被优化和保护,致使大多数的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都会有一定滞后,以至于在毕业后还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学校到社会的改变。但是,随着高校周边环境改变,其自身不断发展变革,高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商业、社区、贸易等社会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高校生活环境当中。尽管我国发达的城市已经逐步的建立了自己的大学城区,但是城区配套的设备和相应社会阶层并没有融入其中,与真正的社会还是有不小的断层。所以,宿舍化的校园生活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高校应该弱化自身对学生“家长式”管理影响,应与周边社区接轨,使高校融入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小型生活圈,成为社会一个部分。就像哈佛、剑桥这样的名校一样,学校就是一个城镇,学生就是这个城镇的居民,学习和生活没有分界线,这样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很自然地适应社会的步调,让学生自然融入到社会当中,这样才是真正的让学生全面的成长,也减少了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5.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呈开放化的趋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始从专注于理论教学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但是受传统教育惯性的影响,社会实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我们很清楚地意识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认同社会的基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⑤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高校教育中,必须制定相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从制度层面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到教学体系和教育环节中。同时,高校需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联系,根据专业需要建设多类型的实践基地,精心策划实践环节,把学生的专业学习、理论技能、科学研究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自身内在的成长。

注:

①张耀灿、陈万柏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②李明泉:《试论高等教育社会化改革》,《江苏高教》2000年第6期。

③刘勤勇:《论美国立体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④李明泉:《试论高等教育社会化改革》,《江苏高教》2000年第6期。

⑤胡仕坤:《社会实践: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着力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责任编辑:苏林〕

Explorationof“Socialization”inHigherEducationManagement

KangKai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many problems, especially in aspects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orientation of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research work and employment. “Socialization” is the solution and path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s also the key point to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 on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explores the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through the view of socializ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ocialization

*本文受“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

康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南京 210097

G647

A

1001-8263(2014)12-0136-05

猜你喜欢

社会化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