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探究

2014-12-04赵云书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苗族少数民族民族

赵云书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乌江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起源自贵州,也是目前贵州境内最大的河流,其长度达1千余公里,途径广西、湖北两省,最终于重庆市汇入长江。共流经56个县级地区,养育人口多达3千余万,其中包括过千万的少数民族,如苗族、土家族等。[1]乌江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深居内陆,使得众多民族可以免除战火的侵扰,但正是如此,此地的经济十分封闭,直至西部大开发战略发起后,才得到了发展的契机。近年来乌江流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其养育的少数民族,也以独特的文化风貌,广受旅游爱好者的追捧,可是高度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导致了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与本民族传统相悖的发展倾向。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的表现,它关系着民族的凝聚力,也是民族之间互相认识、渗透的重要渠道,体育意味着制度和精神,发展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对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具现实意义。而发展一种文化必须要从其根源入手,体育作为运动的一种形式,是一个民族在原始时期的生活依托,必须要经过数百、数千年的演变、创新、变异和交融才能够长久不衰。而具体来看,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应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民族的宗教观念,因所崇尚的神灵促成体育出现;二是民族对实践生活认识的价值观,价值的认同才能够保证文化实现持久发展;三是有生活区域的地理状况、气候状况所造成的体育风尚,同时也是导致体育文化创新、变革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说明,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由地理、气候、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促成的体育锻炼模式。

一、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民族体育文化的原始特征

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除了苗族和土家族外,还有回族、瑶族、白族、侗族等十多个上述民族赖以乌江水生存。众多民族的体育文化虽然在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别,但是本质却多有相似之处,如土家族和苗族的射箭运动完全相同;土家族的矛谷舞和苗族的跳鼓在动作上十分相似。在重要的节日或庆典中的婚姻习俗,土家族“抢贡鸡”和苗族的“八人秋”,[2]在婚礼过程中形式不同,但是其理念却如出一辙。从上述例子能够看出,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着很多共同性,而根源便是文化最为原始的表现,该地域少数民族虽然众多,所处同一地域,文化上理应有着相同或相类似的根源。而众多民族文化最为原始的特征,应是体育为生活服务,如舞蹈是为了增强生活信念,射箭、武术是为了提升生活能力,婚姻习俗则是以未来生活的选择为目的,要求男性展现能力,同样女性也要展示衣服上的刺绣和身体的灵活程度。

(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民族体育文化的娱乐趣味特征

正是因为体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将体育的多种形式归结为不同的生活需求,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发展,其生活资源的主要途径从狩猎转变为农耕和畜牧,这也使其体育文化发生了转变。[3]而体育通常代表着所有的运动,其核心价值是精神文化的体现,不过,任何的体育形式都必须满足娱乐需求,以保证参与者的热情,进而达成体育健身的目的。乌江流域中的少数民族体育能够发展至今,也必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苗族的相亲活动“八人秋”,需要八个人共同在秋千上完成的活动,以两个类似水车的旋转型秋千不断地转动,每个秋千上可坐四人,这一活动对参与者的力量和柔韧性的要求较高,否则会从上面跌下或双脚撞击中柱。它的趣味性主要在于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参与者和观赏者都有着不同的享受,参与者能够放松身心,增强身体素质,观赏者结合苗族传统乐器的音律,看着秋千上参与者和谐的律动,形成了独具美感的视觉享受。

(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

体育运动多带有地域性,如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冬季严寒且持续较长,人们习惯了寒冷中运动,由此也为冬季奥运会培养出很多人才;内蒙古地域平坦广阔,因此该地赛马运动风行。乌江流域地处山区丛林,村落中人口较少,参与的人数和场地需求较小,因此摔跤,舞蹈、射箭等体育运动较为流行。摔跤是很多民族都拥有的运动形式,但是表现方式上却有不同,如侗族摔跤需先有三声铁炮,以示男性威武,摔跤是绳带缠于腋下,抓绳带彼此用力拼搏;苗族则是将绳带缠于腰间,双方抓绳带而扳扭,另外苗族摔跤运动喜好车轮战,能摔倒所有人的最后被称之为“盖场”,这一称号也将是日后成为苗王的资本。而众所周知的蒙古式摔跤,则是在肩部带有护具,抓肩部用力,或以腿部动作完成,蒙古族多在内蒙古地区,与乌江的少数民族摔跤对比来看,两者的地域特征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封闭的环境下大多数娱乐活动来自于生活相关,由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地域的独特性,进而产生适合的娱乐方式。[4]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生活对体育有着客观的需求,由于生活模式的单一促使体育文化应运而生,民族文化是由地域特性的生活方式而产生了娱乐模式,这也是体育文化与地域特性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而该联系也不仅存在乌江流域,纵观人类的体育发展史,必然在其中包含着地域性,或是称之为因地域性而促成,该表现是促成体育文化存在的根源。回归到乌江流域来看,体育特性在于原始的传承和地域的特点,由于早期的狩猎文化和长期的封闭,乌江少数民族以体育增强身体素质,提升狩猎的生产力,形成了独有的乌江早期体育文化价值取向。[5]

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对于乌江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也正是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突破口,更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实现使信息交流不再受到拘束,必然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区域经济的崛起。通常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多以旅游为核心,旅游也是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渠道,而在湘西苗族、瑶族,云南傣族和内蒙古的蒙古族实践中能够发现,体育文化也是游客主要参与的活动之一,因此由体育文化作为宣传的突破口,辅以饮食、景点等方式,将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上提出了体育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将乌江流域贫瘠的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再结合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性,合理的拓宽渠道,推动经济效益提升,也在体育文化受到认可的过程中,避免因现代化浪潮而导致体育文化无法达成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具体来看体育文化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一)增强民众身体素质,提升劳动生产力

体育最基础的作用就是增强民众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提升民众体育认识,树立健康的终身体育观念,目的在于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准,以此达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现代发展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量十分重要,在农业领域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并不普及的状况下,农业仍然需要人力和畜力的帮助,特别是在贫瘠的乌江流域,劳动力的素质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此,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力,缺乏体育增强民众体质,更无法推动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在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的倡导下,民众在广场上一同练习摆手舞,该舞蹈以土家族传统特色结合现代广场舞的易学习特点,使该舞蹈在表演和参与上都能够得到认可,目前仅酉阳县的参与人数已占总人口的68%,每日傍晚时分,数千人集聚广场,统一的舞蹈动作形成了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摆手舞的红火,周边县镇民众也开始分纷纷效仿,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已然成为了全面健身运动。另外,彭水县的苗族民众,也根据本民族特色,在当地艺术工作者的帮助下,创造了适合苗族文化的广场舞形式,名为“踩花山”,也在周边地区得到了热捧。随着此类舞蹈模式的推广,在农村也开始纷纷学习,平时忙于耕种的农民,终于得到了娱乐而又能够锻炼身体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农民完成一天的耕种工作之后,以舞蹈的形式放松身心,在娱乐的同时有效地增强体质,从根源上提升了区域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此也可以发现,体育文化在农业方面对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提升作用,而随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推广,所造成的影响力将不仅是区域范围。

(二)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精神面貌

乌江所处地区多为农村,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农业有季节之分,农忙季节民众终日忙碌在田地之中,而一旦进入农闲时期,农民则无所事事,在外出打工并不流行的时候,一入农闲社会治安便会急剧下降,赌博、斗殴、酗酒等问题的发生对构建文明社会有着强烈的抵触。在苗族“踩花山”舞蹈流行于农村之时,有效地减少了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体育能够增进参与者的友谊,提升团队配合能力,社会稳定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部分农村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开展了很多运动比赛,如竹铃球、龙舟比赛等,对于乌江流域的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各类活动的丰富,民众认识到了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意义,农村社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的提升

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69.08%的,其直接决定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提升我国经济实力,首要应是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的提升,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有效促进农村民众体育生活的普及率,增强民众身体素质和团结协作能力,以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促进经济循环,提升农村活动价值,吸引资金融入;三是开展旅游经济,促进生态、民俗旅游发展,增强民众的经济收入。旅游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13年我国旅游人数高达3.2亿,消费总额多达2万亿元,而近年来人们对名胜古迹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大量的旅游爱好者更加倾向于体验各民族风尚,如湘西的凤凰古城等地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对于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而言,其文化传承更具民族风味,历史传承的保留之完整,是已经有所开发的景区无法比拟的,旅游者也能够更好体会到土家族、苗族、瑶族的特有传统文化。对于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而言,长期的封闭是造成其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也是保留传统文化的客观原因,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众多民族的独特传承优势,终于在信息化的大浪潮中被游客熟知,进而通过旅游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随着民俗旅游的盛行,也促进了周边产业的新生,如餐饮、住宿、娱乐,调节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并帮助农民增添了收入。

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的启示

在乌江流域以民族体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快了现代化的脚步,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乌江少数民族必须要坚持有效的经济发展,同时降低其他文化对本民族的干扰,唯有如此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长久的传承。

(一)正确应对体育全球化冲击

全球化的发展可能造成势单力薄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覆灭,但在人类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抵挡全球化的进程,而体育全球化实质上是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侵袭,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和趣味性对传统体育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其实发展与传统并不相悖,应在发展中注意两个方面,以能够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的精华,[6]分别是:一是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经济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只有在其中高速发展,才不会被淘汰,以市场替代传统经济是实现文化长久传承的关键;二是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校园内的教育,通过课本和课堂中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以校园内的宣传栏、体育活动、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顺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够因需要保存而盲目的保存,否则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真正合理的发展应是健康的、和谐的,尊重自然的发展才能够得以长久。而在发展中,应用新理念,不能盲目西化,西方国家对其他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侵入性,而全盘西化的行为,也无疑在间接地否认传统文化,并不可取;而过于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所遵从形式,与循规蹈矩无异,因此应将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理性精神相融合。在发展和保护的道路上,并没有优劣之间的对比,找到适合的方式,才是实现两者的关键。

(三)挖掘和整理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大多是默会知识,并没有以现代化的方式传承,特别是乌江流域已不再封闭,极有可能在发展中出现断层,因此将体育项目挖掘和整理,找到代替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方式适当的改变,不仅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保存,同时也有益于文化的传播。

(四)利用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旅游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也有着促进意义。通过旅游的方式,能够让民族体育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摔跤等,已然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在开发少数民族风俗旅游时,应鼓励游客参与其中,在本民族的民众带领下,一起舞蹈、运动,使游客亲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将体育文化带回到自己生活的区域中。

结语

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强当地人的体魄,提升生产力,而且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文化及产业,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1]王希辉.论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08):34-35.

[2]王 剑.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审美文化心理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45-46.

[3]刘培星,张世威.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SWOT分析[J].体育科学研,2014,(05):66.

[4]吴 桥,彭立群.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解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7):32-33.

[5]刘培星,吴婷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个案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3,(04):41-42.

[6]陈振勇.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1):22-23.

猜你喜欢

苗族少数民族民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