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衔接探究

2014-12-04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壮族子女民族

佟 欣

(上海师范大学 青年学院,上海 200083)

教育总是出现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它不但能够反映所在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领域的基本状况,同时对这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壮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分别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壮族教育必须同优秀的壮族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壮族教育中发展壮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要使壮族群众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提高民族素质,形成民族文化自觉性。在笔者看来,壮族教育同壮族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必须依赖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一、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衔接

(一)家庭教育的种类

壮族人民主要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劳动生产中开展传统的家庭教育,因此传统家庭教育的形式并不固定为一种或几种,而是种类十分多样,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在生产劳动中开展的家庭教育。很多家庭中的成年人教子女进行劳动生产,使他们学习到狩猎技术、农耕技术、捕猎技术等。成年人不但向年轻人传授劳动经验和技术,还使他们在劳动中认识世界,学会生活,进而形成勤劳善良、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的家庭教育。壮族家庭中的长辈代表着权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尊重长辈,日常生活中诸多事务的安排,都要由长辈决定,而长辈也非常注重在生活中开展对儿孙的教育活动。举例来说,儿孙要为长辈盛饭、夹菜等,目的是培养他们尊敬老人的品质。对于家庭中相对比较重大的事情,先是由家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者主持召开家族会议,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参加,大家共同商议,采用民主的方式决定。长者在会议上主要谈论一些关于手足情深的内容,在家族内部开展伦理道德教育,使家庭成员感受到亲情的重要性,以便共同维护家庭团结。

再次是在社会活动中开展的家庭教育,壮族父母都十分支持儿女投身到社会活动中,他们也总是尽力为儿女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安排儿女招待客人,为客人提供饮食和住宿条件,目的是使儿女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儿女长大成年之后,父母支持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如走亲戚、喝喜酒以及赶歌圩等,目的是使儿女通过参加这些集体活动来开阔视野,结交朋友,提高社交能力,并懂得遵守社会公德。

最后是在传歌中开展的教育。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唱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唱歌,也都喜欢唱歌,歌声无处不在。壮族人民从四五岁时就开始学习唱歌,小时候由父辈教唱歌,成年之后自己唱歌,年老之后又开始教年幼的孩子唱歌,形成传、帮、带的优秀传统习俗。长辈还会根据子女的年龄教唱适合他们的歌曲,并在教唱歌曲中向子女传授科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使子女在学歌过程中接受道德熏陶。

(二)家庭教育的特征

壮族家庭教育有自身独特特征:第一,壮族家庭教育具有群众性。每一个家庭成员不但会受到来自家庭内部成员的教育,同时也会受到来自社会成员的教育,他们都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推动作用,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家庭中的长辈。第二,教育同劳动、社会活动联系紧密。[1]同汉族家庭教育相比,壮族传统家庭教育更注重向子女传授生活和生产经验、技术,他们将生产技术的传授放在教育的第一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兴媒体技术的普及,壮族人民的娱乐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如今,基本只有中老年人会唱壮族歌曲,能够演唱壮族歌曲的年轻人只占很少一部分,而能够演唱传统仪式歌、历史歌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很少有长辈特意教授子女花山壁画、铜鼓、麻栏建筑等优秀的壮族传统文化,这使得很多壮族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由此也影响到他们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毫无疑问,当前的壮族传统教育现状非常不利于本民族教育的发展,民族素质势必会受到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壮族文化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当代壮族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调整适应

第一,长辈一方面向子女传授生活经验和劳动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对子女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举例来说,长辈要让子女认识到本民族的花山壁画、铜鼓以及麻栏建筑等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使子女充分认识到壮族人民不仅充满智慧,而且还心灵手巧,以提高子女的民族自豪感。第二,长辈应刻意培养子女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它不仅能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提高民族素质,而且还能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从这一角度来说,家长承担着培养子女民族意识的重任。家长应该注重向子女传授优秀的壮族文化,如可以通过儿歌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子女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也会越来越深,由此才能更好地感受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教育目标。[2]

二、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衔接

从整体来看,壮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程度普遍偏低,壮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但是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小学教育

壮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首先,在交通条件比较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且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普通全日制小学。这里的普通全日制小学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按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但是教学过程可以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其次,在经济水平较差,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且缺乏文化基础的地区设立全寄宿制高校民族班。这种办学形式符合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壮族人民的教育要求,因此教学质量相对较高,很多小学生从这里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当地的民族职业初中班学习,也有更为优秀的一些学生有机会进入普通初级中学。这不仅大大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开展,而且为提高当地人民的基本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入学的女童,还专门开设了少数民族女童班。这种少数民族女童班一般附属于当地的中心校或者高小,可以选择走读,也可以住校,教学过程中实行单独编班,灵活的办学模式激发了女童接受教育的热情,大大增加了当地适龄女童的入学人数。

(二)中学教育

壮族地区的中学教育办学模式也比较多样,不仅包括民族中学、中等职业教育,而且还包括在普通中学设立民族班的形式,多种办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壮族地区中学教育的发展。在普通中学设立民族班是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它能更好地适应壮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而为壮族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搭建起桥梁。普通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在经济水平较低,而且缺乏技术人才的地区设立,能够为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这种教学模式在发展壮族民族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壮族地区形式多样的办学形式主要是针对壮族地区的特殊经济、社会条件而设立的,目的是提高壮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使壮族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提升,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发展。但是,无论是壮族地区的民族小学、民族中学,还是普通中学民族班,虽然都是针对壮族学生设立的,但在教育内容上却同非民族中学的教育内容基本一致,根本没有体现壮族民族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这些民族中学或者普通中学的民族班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壮族民族特色,壮族民族文化没有贯穿于教育过程,长此以往,壮族地区的教育与壮族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必定会越来越大,所以必须对壮族地区的教育实行改革创新,只有依赖民族教育的发展,才能将壮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3]

1.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将民族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体现民族教育特色,民族地区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带有民族特色的教育内容,否则,发展传统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壮族人民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构建双语教学体系,依靠汉语和壮语共同完成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

2.关于教材内容,也应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突出壮族传统文化。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应该考虑壮族儿童的年龄特征,将传统的壮族文化以不同形式展现在壮族儿童面前。举例来说,在小学教育阶段,可以将壮族歌谣、民间工艺穿插在教材中;在中学教育阶段,可以将花山壁画、铜鼓等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风俗等贯穿于学习过程。只有将壮族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传统教育。

3.壮族传统文化教育应坚持创新,拓展更多的教育新途径,尤其不能在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出现断层。仅仅依靠初等教育很难实现真正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借助于高等教育的参与,只有将初高等教育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为社会培养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优秀人才,才能充分发挥壮族人民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三、社会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衔接

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活动,教育活动必须通过人才能实现,而人必须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中,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教育是一种创造人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生产劳动,它是在满足人们传授生产经验的需求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影响之下不断发展。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教育活动总是能够反映特定社会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政治生活,同时又对这些领域的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壮族人民生活在当前的社会体系中,并与当前的社会体系保持密切联系,因而壮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必然与当前的社会关系联系密切。壮族有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性格特征,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观念也必定统一,因而存在于这一社会体系下的壮族人民所受到的约束以及接受的教育都是一致的。举例来说,壮族人民具有优良的民族品质,如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团结友善等,这些优良的民族品质将壮族人民凝聚在一起,一起去战胜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困难,无论是谁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在壮族地区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无论哪一户盖新房子,所有的人都会过来帮忙。壮族人民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斗争,不断创造新的民族文化。[4]

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庆典也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壮族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能够反映壮族人民高尚的道德风尚,其是壮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因而这些节日庆典活动必定对壮族人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壮族人民提倡尊老爱幼,一言一行都必须做到有礼貌,任何出言不逊的人都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壮族人民必须等到老人到齐之后才能开饭,还要为老人夹菜,他们尤其尊重那些有丰富生活经验和威望的老人,并尊称这些老人为“寨老”。壮族人民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注重这些传统的文化礼节,并将其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5]

结语

壮族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壮族教育既要同现代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如果用现代化的外来文化代替民族传统文化,这不是真正的成功教育。壮族教育不仅要突出民族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更要大力弘扬勇敢善良、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将优秀的壮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发展民族教育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具有民族责任意识的少数民族人才,使现代教育同民族传统教育互相促进,和谐发展。在壮族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更应该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样才能使壮族现代教育同民族传统教育有效衔接在一起,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1]杨丽萍.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衔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2):17-18.

[2]余媛媛.试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建[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4):37.

[3]翁 葵,王 晓.论壮族传统民歌的价值与传承[J].大舞台,2013,(6):28.

[4]骆 洋.壮族传统习俗的当代德育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12.

[5]刘颖洁.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J].湖南社会科学,2013,(3):78.

猜你喜欢

壮族子女民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Cat’s book》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MINORITY REPORT
壮族山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