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建筑环境艺术美感的整体认知

2014-12-04姬长武李诗修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侗族美感人文精神

姬长武 李诗修

(1.济南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2.中国防卫科技学院 艺术系,北京 101601)

引言

迄今为止,环境艺术的概念并未达成共识,有的观点认为环境艺术的概念是空间的艺术,是场所的艺术,是综合的艺术。[1]也有教材把环境艺术界定为以建筑为母体,向界内外两个空间拓展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综合艺术。[2]虽然各方面对环境艺术的理解不同,但是在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体现者这一结论上,所有观点并无二致。本文以单体民族建筑及民族建筑群为研究主体,基于建筑的本质,从建筑本身以及民族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着手,从整体上分析了民族建筑环境艺术的美感所在。

一、空间结构及雕饰成就了民族建筑环境艺术外在的空间美

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是所有建筑共同的追求,这也是在经过聚落建筑的实用功能之后,所有建筑共同追求的目标。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对视觉美的追求实质上就是空间美的追求,对美的理解或要求不同,因此建筑所呈现的外在形态的美感也有所不同,有的建筑追求工整,因此建筑整体就会呈现出严谨、理性、庄重的美,而有的建筑追求自然,相应建筑也就呈现出随意、自然美。从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来看,多数民族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自然风光或优美,或壮丽,民族民众居住的环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感,加上多数地区人口分散,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敬畏自然、欣赏自然,以自然美为美是多数民族共通的审美观念,这一点也体现在民族建筑的形态上。另外各民族文化、条件不同,民族建筑各有不同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造型,这些建筑造型如星星般镶嵌在各个民族区域,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由局部的点缀美到整体外观的一致美,在众多特色建筑的装饰下,形成了民族地区颇有民族气息的民族建筑环境艺术。

民族建筑的空间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外在形态和内在雕饰。从建筑群落的外在形态来看,贵州有多个少数民族村寨,在苗族、布依族、仡佬族集中的区域,山清水秀,林木葱茏,各种各样的吊脚楼鳞次栉比,掩映在秀丽的风景中,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民居风景。从单体建筑来看,凝聚着侗族建筑技艺的鼓楼,犹如宝塔,楼檐突出翘起,葫芦型塔尖,凌空而立,绚丽多彩的顶盖,中部层层叠楼,从上到下,壮丽中透着精致,庄重中有轻盈,给人以特别的艺术感受,加上鼓楼在侗族文化中的特殊内涵,鼓楼从外在形态上完成了建筑对文化的承载和表征。藏族的布达拉宫经过长时期的不断扩建,规模逐渐扩大,这个有宫殿、佛堂和灵塔殿组成的多层建筑群在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共同熔铸下,在巍峨高耸的雪山映衬下呈现出壮美的姿态。建筑的外在形态分为个体结构和整体格局,民族建筑的外在形态由以上分析可知,而在整体格局和雕饰上所蕴含的美感同样也表征在许多民族建筑的布局上和雕饰上。丽江古城建筑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木楞房的基础上,融合了汉、藏等其他族民居建筑的优点,形成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瓦屋建筑,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维吾尔族建筑是民族建筑中雕饰最为突出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通常用石膏浮雕,彩漆绘制,木刻图案,木雕组合,砖雕组合与金属花窗等来装饰建筑物,图案形式不等,但是在题材、构图方法、色彩调配方面都颇有用心,因此建筑装饰往往丰富多样且个性突出。另外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格局和雕饰也颇有特点,其布局一般为“三堂一院”建筑才能雕梁画栋,飞檐四出,角亭对立,气魄雄伟。另外民族建筑的特色美还在于其材质方面的特别,不同材质的机理和质感各有不同,因此产生的美感也各有不同,加上材质色彩的差异,为民族建筑的精心雕琢美上又添加了新的美感。贵阳、安顺等地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资源丰富,当地布依族以此为建筑材料,因此盖成的石屋在风雨洗练下,洁白如银,与当地茂密的植被互相映衬,呈现出几分和谐自然。地域文化不同,民族审美意识各有不同,在民族民众审美意识支配下,各民族建筑从内在装饰到外在形态,从单体结构到整体布局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从而在整体上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建筑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后,已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同构筑了民族建筑特有的环境艺术。

二、人文精神赋予了民族建筑环境艺术内在的意象美

居住是建筑的一个基本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在文化的积淀和思想意识的丰富下,建筑被人类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包括礼仪功能、巫术效用等寄情托意功能,融会了丰富思想意识的民族建筑也因此具有了饱含人文精神的意象美。如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院落形式群体布局,以其鲜明的礼制秩序和理性精神,始终占据着群体环境构成方式的主导地位,并不断丰富其空间构成语汇。一些建筑因为其中的意象而成为某种文化或思想意识形态的标志符号,或宗教,或文化,或礼仪,或社会意识,与各种思想内涵的连接使得建筑被赋予了新的美感。

人文精神的意象美感也是建筑环境艺术的重要美感,这种意象美赋予了建筑以鲜活的灵魂。以民族建筑宗教建筑为例,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信奉万物有灵,宗教信仰对象的泛化和及内容的粗浅化,使得其宗教建筑相应也表现出简陋和原始的特征,如景颇族的社庙仅仅是村寨外挂着猪、牛头骨等物品、竖着牛桩的一个简陋草棚,但正是这座草棚被赋予的宗教痕迹,使得草棚产生了一种原始的美感。同为宗教建筑,西藏的桑鸢寺则用建筑的布局直接传达了其宗教思想,在这座建筑中,把佛教所理解的宇宙形式通过现实的建筑进行固定,系统地表达了宗教思想。站在观者的角度,建筑的佛教内涵一览无遗,佛教所特有的庄严与肃穆自然也因此而呈现。还有一些藏族建筑受到喇嘛教影响,组群而建,规模恢弘,线条笔直威严,同样也使建筑呈现出崇高的美感。小乘佛教追求个人的自我修炼,而在小乘佛教影响下的建筑因宗教精神熏陶,建筑线条柔和、曲线优美,清丽脱俗,表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宗教文化对民族宗教建筑的影响如此,民族文化在民居建筑上的人文精神也是如此。我国民族民众的民族观和亲族观非常浓厚,因此在建筑的结构、布局及规模上也体现出了这种家族和民族意识。侗族寨子通常是一个家族或亲族集团,鼓楼是寨子中心思想的象征,寨子修建时往往先修鼓楼,后建民房,从整体上显现出内聚的建筑趋势。而从侗族的建筑群来看,其可以理解以鼓楼为中心展开的文化场域,和侗族的风雨桥一样,都是侗族特有的文化风景。侗族的寨门并不具备防御功能,更多的是文化功能,展示了寨子和外界的交往活动。建筑的人文精神所带来的意象美同样也表征在云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等民族曾经的长方形干栏式大房子上,该房屋体积巨大,结构严谨,具有很深的家族制度烙印。贵州民族修建的特殊用途的龙船棚、芦笙堂、赛马场、对歌台、做花房等专门建筑更是强化了民族建筑的人文精神内涵,这些因文化不同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专门用途的建筑因文化所赋予的色彩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象。从民族建筑因人文精神所呈现出的意象美可以看出,建筑环境艺术的美感不仅来自其外在形态,也表征在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民族建筑的人文精神赋予了民族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建筑形态都是文化的意象表现,在观者对建筑的形式美感欣赏中,建筑中的文化意蕴更增强了建筑美感。

三、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契合达成了民族建筑环境艺术的和谐美

建筑源于人类的居住需要,从原始社会的聚落建筑到城市建筑,居住需要都是建筑的基本目标。随着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建筑的目标由单一转向多样化。无论是哪种建筑,自其开始建设,就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了紧密联系,设计合理的建筑会在改造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又和周围事物融为一体,成为新的环境,从居住到美感满足民众的多方面需要。而设计不合理的建筑则会和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虽然改变了自然景观,但是并未和原有自然景观达成一致,其建筑功能相应也被削弱,不能满足民众对美的需求。因此追求和谐一致是建筑环境艺术的基本思想。

南方少数民族建筑很好地诠释了和谐这一概念。南方少数民族多居住在重峦叠嶂、森林茂密、溪流纵横的山区或半山区,气候分别属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潮湿多雨,地貌多样。为适应山区的自然环境,民居建筑多依山就势,灵活多变,村寨道路因地制宜,自由延伸。如侗族特别是南侗的的民居因此当地溪流遍地,沟壑纵横,多依山而建,背山面水,为了克服当地地势低洼潮湿的特点,侗族的木楼往往层层出挑,形成“吊廊”和“吊厢”特有的建筑形式,结合其建筑特点,侗族民居也被称为“吊脚楼”。依山傍水却又尽量占天不占地,在保留原有生态地貌的基础上,侗族民众巧妙利用了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建筑材料,形成了颇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景观,建筑在契合民族民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和当地自然景观达成了统一,因此侗族的吊脚楼和自然景观表现出了和谐一致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建筑与自然景观产生和谐美的民族建筑还有很多,不仅是单体建筑,民族建筑群也有同样特征,四川西部的甘孜州丹巴县藏族民众的丹巴藏寨,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这里人们所欣赏的不仅是当地的自然风貌,更是自然风貌和村寨合二为一的和谐美。以甲居藏寨为例,村寨群星撒落般散布于当地的起伏绵延的缓坡上,无论是高山悬崖,还是河坝绿荫,藏寨特有的建筑色彩和碉楼形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整个画面唯有和谐美丽才能形容。其他草原上的蒙古包,保安族的半边楼,等等民族建筑同样也是民族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一致的例证。建筑产生是在改变当地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原有的自然景观是自然的和谐的,各种要素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下共存,作为后来加入的空间新要素,建筑需要和空间要素重新达成一致,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的连接都要有所关照,因此在建筑形态、建筑色彩,以及建筑对当地空间要素的内在关联上都要达成统一,才能实现建筑环境艺术的美感。大多数民族建筑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些建筑从内在上并未对当地的地貌形态和生态结构进行彻底改观,而在在原有生态地貌上予以发挥,使得建筑在根本上和自然景观达成了统一,另外,在外在形态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建筑扎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使得民族建筑本身就成为美的载体,而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原本也来源当地的民族和地域,因此民族建筑由于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在内源上的一致,而与当地自然景观保持一致,两者在外在形态上也达成了统一。内外两方面的一致使得民族建筑自开始起便和当地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两者相得益彰,内外一致,民族建筑的环境艺术美感表露无遗。

结束语

建筑是环境的改变者,同时建筑又是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中形成了环境艺术。民族建筑在形态、内涵及环境关系地处理上自觉自发地践行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要求,使得建筑与区域整体景观内外都达成一致,最终成就了建筑环境艺术的美感,是建筑环境艺术美感创造的最好例证。

[1]庄 岳.环境艺术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26.

[2]于晓亮.公共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1.

[3]赵曼丽.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试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9,(3).

[4]周振伦.黔东南山区聚落与建筑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9,(4).

[5]胡晓燕.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起源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6]徐仁瑶.中国少数民族建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6).

[7]王绍周.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

猜你喜欢

侗族美感人文精神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