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学视域中的自然语言分析*

2014-12-04杨玉兰

外语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谓词语义学逻辑学

杨玉兰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300067)

逻辑学视域中的自然语言分析*

杨玉兰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 4300067)

从逻辑学视角出发,形式逻辑研究通过对“意义”概念的逻辑转化来构造作为工具的形式语言,并有效推进自然语言分析的发展;以此为基础,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形式逻辑和传统语法的欠缺。本研究初步梳理逻辑学中自然语言意义的分析情况并指出,如何将逻辑工具更有效地运用于自然语言分析,如何更好地把逻辑学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须要进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

逻辑学;自然语言;意义;自然语言逻辑

1 引言

在20世纪的语言研究发展史上,语言学家们通常把作为研究手段的形式逻辑引入语言结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语言形式与系统思想,也包括对语言结构的形式化研究有重要突破的乔姆斯基和转换生成学派的句法研究。虽然结构主义在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等领域有突出的成就,但是当涉及到语言的意义问题时,就很少有被学术界所公认的进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大概就是早期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容层面,即语义研究的忽视。

初步考察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一些从形式逻辑出发的语言分析既关注了语言的结构又揭示了语言的意义,这些研究“并没有出现在狭义的语言学中,而是出现在形式逻辑中”(Allwood 1977:1)。虽然20世纪的逻辑学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数理逻辑和数理语言学等方面,但是弗雷格(G. Frege)、罗素(B.Russell)、卡尔纳普(R.Carnap)、赖辛巴赫(H.Reichenbach)、蒙塔古(R.Montague)等学者已经开始尝试运用逻辑方法对自然语言的结构和语义展开分析。尽管这些早期研究可能并不完善,但是现如今,在一般语言理论中采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已经变得日益普遍,深入考察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于进一步思考如何将逻辑工具更有效地运用于自然语言分析,以及如何更好地把逻辑学和语言研究相结合等问题无疑大有裨益。

2 逻辑学中的“意义”概念

普遍认为,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没有涉及语言意义问题,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也是在完全回避语言意义问题的前提下研究语言的。早期语言学研究对意义的忽视很大程度上是由意义本身特点决定的。“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一种具有抽象的和不可捉摸的性质的实体。”(Allwood 1977:182)“意义具有模糊性”(李洪儒 2010:17)这个事实让语义假设的证实或证否变得十分困难。这种语义假设促使形式逻辑重新解释“意义”这一概念,以便尽可能将这类假设避开。

2.1 “意义”与内涵

以模型理论(model-theory)为基础的逻辑语义学试图用集合、函项这类纯集合论的概念去解释意义。由此,逻辑上所假定的语言表达式的内涵是否可以和意义等同起来,这一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基础是否牢靠。

具体讲,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把它们同世界或世界中的实体相联系,这种联系有时具有复杂的形式。例如,一个谓词和世界中能够被它称谓的实体的集合相联系。如果要在逻辑语义学中避免假定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实体,方法之一就是假设“如果一个人是讲表达式的外延,那么就可以避免讲表达式的意义”(Frege 1980:134)。然而这样做就意味着必须把具有相同外延的非同义表达式(non-synonymous expression)如“现任美国总统”和“奥巴马”看作是相同的,这就相当于把表达式的内涵和意义等同起来。事实上,了解一个表达式的外延并不必然地包含着了解它的内涵,因为非同义表达式可能具有相同的外延。反之,如果一个人知道一个表达式的内涵,也并不意谓着他一定知道这个表达式的外延,例如,我们完全了解表达式“是聪明的”的意义,可是并不确切知道谁是聪明的,谁是不聪明的。换言之,了解一个表达式的外延必须知道两点:表达式的内涵和现实世界中的事实。这可以说是用内涵规定外延的尝试。用外延来解释内涵的概念可以把内涵看作一个“外延决定原则”(extension-determining principle)(Allwood 1977:183)。这个原则是一个考察可能世界并找出一个表达式外延的规则。然而,把内涵等同于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项会产生很多困难。例如,模型论语义学(model-theoretical semantics)一般不会碰到这样的困难:假定有某些逻辑上可能的世界,在那里司各特(W. Scott)没有写《威弗利》,那么作为两个名词短语‘司各特’和‘《威弗利》的作者’的内涵的函项由于并不是对所有主目都有相同的值,因而彼此不同。然而,假如我们换一个弗雷格(1980:67)的例子:数学表达式“3+1”和“2+2”虽有相同的外延(“Bedeutung”)即“4”这个数,但有不同的内涵(Sinn)。隐藏在这背后意思是,“3+1”和“2+2”表现了获得相同结果的不同方式或程序。可是,如果像算术中对一个真值为真的语句所通常认为的,“2+2=3+1”是一个逻辑真理,那么“2+2”和“3+1”的值在所有逻辑上可能的世界里都是相同的“4”这个数。换句话说,表达式“3+1”和“2+2”相当于从可能世界到数的相同的函项,因此必然具有相同的内涵。概言之,如果我们把内涵理解为从可能世界到实体的函项,那么逻辑上相等的表达式就表现为具有相同的内涵。这一结论显然就不再支持弗雷格内涵是获得外延的途径的观点。

学术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很多方法,比如,Carnap(1947)认为,语言上的同义(linguistic synonymy)不应该定义为模型论意义上的内涵同一,而是应该包括他称之为内涵同构(intentional isomorphism)的某种较强的东西。如果某种“组合表达式”(constituent expressions)具有相同内涵,并且它们也同样是由具有相同内涵的成分构成的,那么由这种组合表达式构成的语言表达式就具有相同的内涵。可以看出,这一观点接近于弗雷格用Sinn所表示的意思。

2.2 “意义”与真值条件

在语言学中,把意义转化为“真值条件”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很多从事语言哲学和逻辑学研究的人对“语句S是真的,当且仅当……”这一观点非常熟悉,然而, 很多语言学家一听到“‘Snow is white.’当且仅当‘雪是白的’……”,就立即表示反对并指出,“真同语言学研究毫无关系”,并且,“说明哪个语句是真的,哪个语句是假的,不是语言学家的任务”(Baldinger 1980:12)。这种反对事实上混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一个语句的真值和一个语句的真值条件。说明一种语言中哪些语句实际上是真的确实不是语言学研究的任务;然而说明语句为真的条件,即这个语句在何种条件下是真的就须要考察语言的意义问题。

如上文所述,假设我们把一个语句的内涵看作一种原则,依据这种原则,我们可以在每个可能世界中赋予这个语句以真值,并且希望我们的理论具有某种“心理实在性”,即语言表达式所描写的成分在某些方面与出现在语言使用者的心灵中的东西相对应。如果事实如此,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在赋值于一个语句以作为它的解释,以及在了解一个陈述(statement)的实际表述时我们所做的,这二者之间是否具有任何相互关系。以语言表达式具有真值条件为基础,我们可以期望当听到一个陈述句时,就可以观察这个世界并对在这个世界中这个语句是真的还是假的进行考察。我们甚至还须要想象一下,当这个语句是真的时候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并且,如果我们认为说话人是值得信赖的,我们可以相应地改变我们所想象的世界的观念。这样,似乎在真值条件语义学(truth conditional semantics)中关于语句的解释和语句的了解过程之间并不是十分符合的。虽然如此,逻辑学家对这一点还是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其中,这两个观点是值得借鉴的:“把可能的语言或语法作为抽象的语义系统来描写,因而符号是与世界的各个方面相联系的”,以及“关于心理的和社会的事实的描写,因而这类抽象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是由个人或人群使用的系统”(Lewis 1972:170)。逻辑语义学只讨论第一个问题,而关于语言表达式的运用问题则与它无关。按照Lewis的观点,“混淆”这两个问题“只能引起混乱”。当然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并认为,相关研究只有从语言符号使用的研究中进行抽象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应该把语言作为联系符号和世界各个方面的一种系统来研究。

事实上,逻辑语义学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明确说明应该怎样对一个简单表达式的意义进行解释;相关研究仍然沿袭了传统逻辑学中的观点,这就使得意义看似很抽象。然而逻辑语义学对传统逻辑的发展就在于,它对语义问题研究的推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从简单表达式的解释获得复杂表达式的解释的方法。这可以说是形式对语言意义研究的最重要贡献。正因如此,“我们不应该希望逻辑语义学确切地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下雨了’这样的语句是真的;但是它能告诉我们在这个语句和它的否定‘没下雨’为真的各自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Allwood 1977:188)。

3 逻辑与自然语言分析

以对语言意义的形式转化为基础,逻辑学研究构造了形式语言,它是进一步分析自然语言意义的工具。随着谓词逻辑的局限性逐渐暴露,逻辑对于自然语言分析的适用性曾经一度遭到质疑,这直接导致了与形式逻辑相对立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3.1 作为工具的形式语言

我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构造自然语言语句的逻辑具有“隐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如果要把只关注语句形式的演绎规则加以形式化,就不能用自然语言为这些语句构造这些演绎规则公式,而必须构造一种用以翻译自然语言的“形式语言/理想语言”(李洪儒 2006:29)。弗雷格与罗素都曾明确提到,这就是创立形式语言的主要动机之一(Frege 1980,Russel 1995)。

隐性结构的概念在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中也很受重视,这是因为在转换语法里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区别对于构造转换规则具有重要作用。在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ry)(1965)中,一个语句的深层结构是处在底层的语法结构,它决定这个语句的语义解释。标准理论所带来的语义研究热潮导致了生成语义学派的形成。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akoff,McCawley,Postal,Ross等。这些学者认为,语句的深层结构同它的“语义表现”(semantic representation)(Lakoff 1987)是相同的。这种“语义表现”与谓词逻辑中的公式非常相似。进一步讲,Lakoff等人所提出的“语义表现”和Chomsky的“语义解释”具有显著区别。一个语义表现是显示一个语句的意义的方式,而不是意义本身。因此,一个语义表现实际上往往是使用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式。特别是当我们把谓词逻辑中的公式看作英语或其他人类语言的表达式的语义来表现的时候,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表现也是一种具有自己的语法和语义的语言——谓词逻辑语言中的表达式。换言之,同语义表现和表层结构形式有关的规则必须由解释语义表现的规则来补充。

由于把语义表现没有歧义看作区别语义表现和表层语法结构的主要特点之一,我们可以说,当我们提供语义表现而不管它们的实际语义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一种无歧义的语言就被创造出来了,这种语言不是为一个语句提供语义解释的最后结果,而仅仅是中间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此,应该遵循的过程是“语法结构——无歧义语言中的表达式——语义解释”。此处可能产生的疑问是,中间步骤是否完全必要,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语法结构——语义解释”的简单模式来代替。事实上,语义解释规则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而使一个语句具有不同的输出。对于中间步骤这一问题,可以提出几种可能的解释,比如,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分析要求能够建立形式演绎规则(Carnap 1947)。本研究认为,使用一种无歧义语言从根本上是因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某种论及语义解释的方法,从而必须构造一种无歧义的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语义表现”或无歧义语言中的表达式仅仅是一种具有辅助作用的工具性设计,它们本身并没有独立地位。在使用这种形式语言时,我们须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无歧义语言的语法范畴,即“语句”、“谓词”等,和语义解释的范畴,即“命题”、“属性”等概念混为一谈。

在后来的逻辑语义学研究中,把形式语言作为赋予英语语句以语义解释过程中的一个中间步骤,这已经被蒙塔古在他的一些论文中所验证并使用。在他的著作中,无歧义的形式语言的辅助性质,即工具性被十分清楚的展现出来。

3.2 谓词逻辑的局限性

自然语言研究的不断发展引出这一问题,即由谓词逻辑所构成的形式语言作为辅助自然语言分析的语义模式并不完善。因为一阶谓词逻辑常常被看作一种古典的逻辑系统,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对自然语言中的某些区别在谓词逻辑中有无相应的体现作出判断,并且进一步思考这些区别是否具有语言意义上的相关性。

相关研究早已发现,只有少数自然语言的“语句联接词”(并列连词)和“量词”(数词、表示量的形容词等)可以直接翻译到谓词逻辑中。并且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对“所有女孩子都是漂亮的”这类语句的形式化始终存在着一些疑问。其中主要有,自然语言的主要词汇类别(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之间的区别没有在谓词逻辑中得到确认;专有名词被译为个体名词;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则合在一起作为谓词。有些逻辑学家和生成语义学的支持者主张,这既是谓词逻辑的一个优点,也是传统语法的一个缺点。然而词汇类型显然是在语义上具有相关性的。怎样才能掌握它们中间的区别,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此外,普通名词的次类(可数名词和物质名词)在谓词逻辑中也没有对应的部分。一般来说,带有物质名词的语句很难用谓词逻辑的语言加以公式化,例如:

① Gold is scarce these days but I bought some today.

还有一些词类在逻辑中甚至完全没有相应的部分,如从属连词、介词以及各种副词等。除了语义相关的词类对应上的空缺,谓词逻辑最严重的局限大概就是它只能讨论直陈句,命令句和疑问句则完全排除在系统之外,因为这些类型的语句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它们不是用来传达关于世界的知识的。虽然逻辑学领域相关研究已经作出了建立“命令逻辑”和“问题逻辑”(Montague 1974)的努力。但是,相关研究在如何正确处理这些语句的类型上产生分歧。有些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认为,把这类语句作为特殊类型的直陈句是可能的,并且,这种尝试将有可能赋予这些语句以真值条件。一个广为流传的理论与“假说运用”(performative hypothesis)相关。按照这一理论,所有语句都应该有底层结构,在底层结构中最高级别的从句(clause)是说话人说出的关于他正在进行的言语活动的一个陈述;例如,一个命令语句可能具有底层结构“我命令你S”(I order you that S)。然而,陈述句的意义就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所了解的意义,有些很难解释其真值条件。例如,很难设想这样一种情况,虽然②a里的一个语句可能是真的,同时②b是假的,但是二者还是在意义上有明确的区分。

② a. 这只玻璃杯是半空的。

b. 这只玻璃杯是半满的。

另外,还有人提出直陈句语义的哪一方面可以看作真值条件也是存在分歧的。我们可以提出③和④这类表示价值判断的语句,而这类语句通常无法判断真假。

③ 没有结婚而发生性关系是不道德的。

④ 弥尔顿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虽然谓词逻辑具有诸多局限性,但是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现在仍然力求扩展谓词逻辑,或者建立更加适用于作为自然语言的语义模式的其他系统。当然,对于他们的工作到底能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及逻辑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是否适宜于处理自然语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自然语言逻辑研究

“语言逻辑”一词最早出现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只是前期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逻辑主要针对理想语言而言(谢萌 2012:13),并不是此处所讨论的“自然语言逻辑”。目前,学术界普遍把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蒙太格语法作为自然语言逻辑诞生的标志,这大概是因为蒙太格在范畴语法的基础上,采用模型论方法构造自然语言的语义解释,开创了全面系统运用现代逻辑工具研究自然语言的方向,即自然语言的形式语义学研究方向。也有学者认为(夏年喜 2004),最先明确提出建立自然语言逻辑的是美国当代语言学家Lakoff在LinguisticsandnaturalLogic(1989)一文指出,“自然逻辑,一种为自然语言建立的逻辑,其目标是表达所有可以在自然语言中加以表达的概念,说明所有可以用自然语言做出的有效推理,而且结合这些对所有的自然语言进行适当的语言学描述”。然而,无论以哪位学者的研究为开端和标志都不可否认的是,运用现代逻辑工具研究自然语言在逻辑学界、语言学界已成为一种时尚。由于和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语义学已经处于逻辑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研究的交汇点。这使得自然语言逻辑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用价值。

在形式逻辑不断受到质疑的同时,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共同展开对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因此可以说,“自然语言逻辑是逻辑学和语言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产物,是介于现代逻辑和形式语言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既不同于通常意义下的逻辑学,不属于纯逻辑;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下的语言学,不属于纯语言学。但它蓬勃发展的态势、强劲的生命力,却是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所不能比拟的”(夏年喜 2004:28)。目前,关于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成果。就国内学术界而言,首先提出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是周礼全先生。在他的倡导下,一批学者埋头于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马佩(1987)《语言逻辑基础》、胡泽洪(1991)《语言逻辑与言语交际》和(1995)《语言逻辑与认识论逻辑》、张惠民(1995)《语言逻辑辞典》、周晓林(1999)《自然语言逻辑引论》。邹崇理(1995)《逻辑、语言和蒙太格语法》、(2000)《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和(2002)《逻辑、语言和信息》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外自然语言逻辑,尤其是逻辑语义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尝试性地对汉语时态范畴做出形式语义学处理。

4 结束语

无论是形式逻辑还是自然语言逻辑,无论是逻辑语言分析还是自然语言分析,逻辑学和语言学研究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语言的意义问题。J. Allwood(1977:195)指出,对逻辑学基本思想和概念的掌握对于学习任何当代语义学著作都是重要的;逻辑学家所考察的很多问题同时也是几乎所有语言意义研究的中心问题,例如,哪一类对象或实体是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语言表达式是怎样与外在世界中的事物产生联系的?我们怎样用有限的语义规则去描写无限的语句意义?等等。即使对这些问题的现有回答并不完善,传统逻辑学和生成语法的有益尝试表明,我们还是可以透过相关问题的分歧和局限获得关于语言新的理解。

从逻辑学视角出发,语言意义的形式化研究有效地推进了自然语言分析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形式逻辑和传统语法的欠缺。尽管自然语言逻辑还未形成明确的学科体系,但是相应的逻辑学和语言学研究都或多或少地预示了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将逻辑工具更有效地运用于自然语言分析、如何更好地把逻辑学和语言学研究相结合等是这门新兴交叉学科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李洪儒. 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二[J]. 外语学刊, 2006(2).

李洪儒. 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语言主观意义论题的提出[J]. 外语学刊, 2010(6).

夏年喜. 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哲学动态, 2004(6).

谢 萌. “图像论”意义观的本体论解读[J]. 外语学刊, 2012(6).

邹崇理. 逻辑、语言和蒙太格语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邹崇理. 自然语言逻辑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Allwood, J.Logicin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Baldinger, K.SemanticTheory:TowardsaModernSemantic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Carnap, R.MeaningandNecessit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7.

Chomsky, N.AspectsofaTheoryofSyntax[M]. Cambridge, Mass.: M. I. T. Press, 1965.

Frege, G.TheFoundationsofArithmetic[M]. Oxford: Blackwell, 1980.

Lakoff, 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koff, G. Linguistics and Natural Logic[J].SemanticsofNaturalLanguage, Vol. 5(2), 1989.

Lewis, D.General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972.

Montague, R.FormalPhilosophy:SelectedPapersofRichardMontague[C].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4.

Reichenbach, H.ElementsofSymbolicLogic[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6.

Russell, B.MyPhilosophicalDevelopment[M]. Philadelphia: Psychology Press, 1995.

【责任编辑谢 群】

NaturalLanguageAnalysisinViewofLogic

Yang Yu-la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300067,China)

From the view of Logic, by 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meaning”, formal logic study constructs formal language as a type of tool, by which the promotion of natural language analysis development has been successfully pushed forward. On this basis, the rise of natural language logic study mad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formal logic and traditional grammar to some extent. This article preliminarily based logic study on natural language meaning analysis and bring up the idea that, questions like ‘how to make use of logic tool more effectively in natural language analysis’, ‘how to better integrated Logic research and Linguistics study’, etc. are main issues which need further considera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logic study.

logic; natural language; meaning; natural language logic

B81

A

1000-0100(2014)04-0088-5

*本文系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整合性研究”(10JJD740004)的阶段性成果。

2013-06-21

猜你喜欢

谓词语义学逻辑学
论英国学者的语义学简史研究∗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实在谓词一定是综合命题的谓词吗?
——就Sein论题中实在谓词的理解与胡好商榷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简单的逻辑学》
事件语义学框架下“给”句式歧义的形式化描写
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以《逻辑学》为“基础”的
PBL在逻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语义学的视角分析高校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