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型人才素质指标研究及其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4-12-02李明月

外国语文 2014年5期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指标体系

肖 肃 李明月

(1.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2.英国爱丁堡大学 莫雷教育学院 EH8 8 AQ)

1.引言

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刘延东,2012),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型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姚玲,2007)。众所周知,外语人才不能简单等同于国际型人才,但如何将外语人才培养成国际型人才,已经成为外语院校和外语专业院系非常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什么是国际型人才?国际型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应该如何评价国际型人才的素质?不少学者对此从各种纬度进行过研究,比如,从全球化的背景审视国际型人才素质的内涵,从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审视国际型人才素质的特征,从专业和行业视角审视国际型人才素质的要素,从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提出国际型人才素质的构成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要素之间的权重关系还没有人研究过。

权重是对各指标元素在总体指标中,从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没有重点的评价指标就不算客观的评价指标。研究素质指标体系及其元素权重是国际型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而必要的工作。本文试图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分析国际型人才素质的构成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确定各元素权重,构建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并根据外语专业人才特点,就培养国际型外语人才提出一些建议。

2.文献回顾

2.1 国际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定义

国际型/化两个概念在学术界都在使用,有的学者对其加以区分,有的认为没有本质区别。在国外,有一种提法叫跨文化公民(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或者叫国际型公民(cosmopolitan citizenship),指具有跨文化交流行为能力、审视本国和他国文化、价值、信仰以及行为新的视野的人 (Byram,2008),与本文要研究的国际型人才有不少相同之处。基于对上述情况的考虑,本研究就相关文献提到的国际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和跨文化或国际型公民,视为同一个概念进行研究。

如何定义国际型人才,前人的研究中不乏真知灼见。国际因素是定义国际型人才考虑的要素,比如,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胸怀、国际活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掌握国际条例、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等(庄智象,2013;江国青,2010;吴坚,2009;杨启光,2011;房红等,2011;姚玲,2007)。庄智象等(2011)从国家视角、企业视角、高校视角、个人视角等,定义国际化人才内涵。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国际化人才进行界定的,还有梅德明(2011),他认为,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要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善于参与国际竞争等等。也有专家提出,国际型人才拥有博大的人类视野和强烈的伦理关怀,能够胜任中国与外部世界全方位或各方面交往。范徵、吴友富曾分别选取了官产学等方面的代表人士,就什么是国际型人才的观点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得出“相对一致的界定因素有:拥有国际化的视野,掌握国际规则,具有跨文化体验等;存有分歧的界定因素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海外经验,在国际市场创造价值等”(范徵、吴友富,2009),并指出,之所以存在分歧,主要是个人思考的角度差异造成的。

不难看出专家们对国际型人才的描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尝试着用关键词的形式来概述国际型人才,以超越对定义的争议,这就是:国际型人才具有良好思想品格,过硬心理素养,多元知识体系,综合能力技巧。

2.2 国际型人才素质结构研究

由于对国际型人才定义的视角不同,对国际型人才素质结构的研究也纷繁各异。对素质构成和分类的研究,有按两分法进行的“二分说”,即,认为人的素质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由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构成;从社会学的观点看,由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构成;从哲学的视角看,由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构成。

也有一些学者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对国际型人才素质结构进行研究,其中的代表性观点有“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比如,江国青(2010)提出国际型法律人才必须具备四大素养,即,语言素养,主要指要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特别是英语;专业素养,要求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与国际视野素养,即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思想道德素养,了解国情,坚定信念。吴坚(2009)提出国际化人才至少应具备六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本民族的人格和国格。”曹德明(2011)在谈到国际化外语人才的时候,提出了六种特质,即有全球视野、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和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思辨能力并善于学习;有参与国际事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等。还有一些学者特别强调了国际要素,顾明远(转引自杨启光2011)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国际化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在国外,英国杜伦大学教授 Byram(1997,2003,2008)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外语教育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跨文化公民教育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他在谈到跨文化公民素质的概念时指出,成为跨文化公民,必须“引起个人一些变化: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自我意识的变化;与不同社会群体相处的变化;一种基于个人但与世界相关联的变化”(Byram,2008)。根据这样的原则,他提出了五个“导向”构成的跨文化公民素质结构框架,即认知导向(本国及世界知识体系);观念导向(道德态度、开放心态、文化批评意识等);行动导向(探索和互动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等);对比导向(理解和联想能力);语言导向(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话语能力等)。国外研究跨文化公民或者国际型公民素质的专家学者也不少,也都提出了类似认知、观念、行动及语言导向的素质指标分类(Alexei and Richard,2004;Guilherme,2007;Kanungo and Misra,1992;Lloyd and Hrtel,2010)。

可以看出,国外对跨文化公民素质的研究与国内对国际型人才素质研究有不少类似之处。比如,国外的观念导向就与国内提出的思想品格、心理素养异曲同工,包含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养;其认知导向,几乎与国内对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要求一致,包括专业知识,本国社会文化知识,世界知识,国际规则和惯例;其行动导向、对比导向和语言导向,与国内研究对国际型人才各种技巧和能力的要求非常接近,如,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承受能力等。因此,本文结合国外跨文化和国际型公民素质指标分类以及国内在素质指标方面的研究,构建评价指标。

3.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国内对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见,范徵和吴友富(2009)建构的“基于冰山知识体系的国际型人才素质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是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但随着人们对国际型人才素质特征研究不断深入,该体系指标内容就显得不够丰满,比如,能力类别下面只涉及对外语的掌握、运用和具有海外经历。素质类别的划分也比较笼统,有的提法也不够妥当,比如,“全球情怀、国际视野”类别,我们认为全球情怀、国际视野作为具体指标更合适,而不是作为类别。并且该指标体系没有阐释指标要素之间的权重关系。

为了使评价指标更趋于合理和科学,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素质指标构成。通过研究文献并提炼关键词,我们提出了初步的指标类别和具体要素。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进一步确定指标体系的构成。我们选取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学者五人,学生25人,分别进行了访谈、咨询和问卷调查。这些调查对象来自英国、乌克兰、波兰、马来西亚、希腊、日本等国家。同时,我们在国内选取学者五人,高校中层管理人员五人,高校学生60人分别进行了访谈、咨询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均为有效问卷,结果得到评价指标分析体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分析体系

关于以上体系中各指标因素含义,鉴于大量文献对此都有详细阐释,本文将借鉴前人对各因素的研究结果,不再做赘述,把文章的重心放在对因素之间权重关系的分析上。

4.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1 权重分析理据一:模糊层次分析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是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层次分析法在模糊条件下的扩展。当评价元素较多,元素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能把其他方法难以量化的评价元素通过两两比较加以量化,把复杂的评价元素构建为一目了然的层次性结构,能有效地确定多元素评价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如果评价精准要求不高,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元素权重是比较合适的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为:依据指标体系构造模糊矩阵,即通过元素两两比较后,建立模糊矩阵,模糊矩阵中的元素表示模糊关系的隶属度,即模糊重要性关系的程度;然后依据标度,即采用国内外专家认可的层次分析法1-9标度,对各元素与上层元素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模糊一致矩阵;然后由模糊一致矩阵求元素权重。

4.2 权重分析理据二:德尔菲法

Delphi法又称专家咨询法,是一种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的信息整理办法。它只需要专家们根据前一轮所得出的均值和离散度来修正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均值逐次接近最后的评估结果。通常情况下,要经过连续几轮调查,专家估计数值趋向集中。这种集中收敛过程是由于信息资料的传递和专家相互影响形成的。本文将采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都可用于确定因素的权重,在比较评价方法和确定因素权重方法的文献中,两者常常形影不离 (袁勤俭等,2011)。本文是在国内外专家分别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评估值形成以后,通过德尔菲法获得国内、外专家对指标体系趋于一致的意见。

4.3 国际型人才素质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权重的基本方法有主观经验法,既评价者依据自已以往的经验直接给指标确定权重;主次指标排队分类法,即将指标体系各要素按一定标准进行排列,在此基础上进行权重设置;专家调查法,即聘请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由每位专家先独立对指标估计权重,然后再依据一定标准对各专家权重取平均值,决定最终权重。本研究主要是结合后两种方法进行权重确定。我们首先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分别得出国内、外专家的评估值。

我们在国内、外分别咨询了10位专家学者,将上述指标体系以及各因素的含义会同相关资料,比如,“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结构”、“素质指标说明”、“层次分析法标度”等交予专家学者,并请其就各元素的重要性给出模糊评估值。然后分别汇总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评估值,整理后计算得到以下重要性模糊判断矩阵(以一级指标为例,同理可得二级指标模糊判断矩阵)。

表2 模糊判断矩阵

通过模糊矩阵用如下公式计算各项指标的初始权重。

表3 初始权重值

由初始权重的K个模糊数经过去模糊化取得标准权重。设定M1(l1,m1,u1)和M2(l2,m2,u2)是三角模糊数。M1≥M2的可能度用三角模糊函数定义为:

根据三角函数计算所得模糊值中如果一个模糊数大于其他K个模糊数的可能度,最后模糊向量取其最小值:

最后将各元素最小模糊值(a,b,c,d)标准化,即为各项指标的标准权重:

表4呈现了素质指标各要素的标准权重向量。

表4 指标标准权重

了解国外学者对国际型人才素质指标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外学者对指标权重的认识有不少差异,稍后做一些分析。为了取得一个权重值趋于相对一致的指标体系,依据德尔菲法的原则,我们将以上权重值交予相同的10位专家,并请其再次考虑权重的评估值,然后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法确定评估结果和专家意见一致性区间,同时通过计算重要性评价的相对离散程度,来反映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一般中位数代表专家评估意见的协调结果,上、下四分位数反映专家意见一致性区间。专家协调程度通过计算标准差获得,标准差值越小,表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越高,收敛性越好。下表是基于德尔菲法得到的统计数据。

表5 基于德尔菲法的数据统计

4.4 讨论及启示

首先分析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一级指标(表4)。国内专家对思想品格指标赋予了相对较高的权重67.2%,而能力技巧指标仅占3%,心理素养占15.6%,知识体系为13.9%。国外专家心理素养占 32.6%,能力技巧占 27.5%,思想品格26.3%,知识体系13.64%。通过这组数据,从某种程度可以做这样的分析。国内教育比较重视思想品格,相对忽视个人能力技巧的培养,“重德轻技,重志轻利”,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反映在教育上的结果之一。同时,我们的社会价值理念是重群体轻个人的,长期以来,它是忽略整个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用社会价值取代人的个体价值的(郑金洲,2000)。而西方文化更看重个人,使人在行动时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利。数据指标正好表明了西方教育追求自我选择,强调个人意志,在看重思想品格培养的同时,重视个人心理素养和能力技巧的培养。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最后一轮基于德尔菲法的评估结果(表5)国内、外专家对指标要素的认识达到了较高一致,分别为70%,90%,90%和80%,协调程度也较高(8.4,5.57,4.46,3.68)。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二级指标是层内比较。从思想品格所包含的要素权重看,国内、外专家的认识比较一直。重要性排序大致相同,分别为爱国情怀、政治觉悟和价值取向。国内外要素指标权重相对接近,国内为 42%,29.4%,28.7%;国外为39.2%,31.8%,29%。不过,最后一轮的统计结果表明,国内、外专家把价值取向排在了第二位(中位数33),且一致率达到90%。众所周知,价值取向是一种信念,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和支配主体的决策和判断,并直接影响主体的态度和行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心理素养指标各要素的认识差别较大。国外专家赋予开放心态要素最大权重58.46%,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分别占15%。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国外专家认为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这两个要素的含义非常接近,这也是他们赋予相同权重的原因之一。国内专家认为国际视野最重要,其权重为44.87%,意志力居第二,37.44%,而开放心态只占4.17%。这组数据可以基本反映一种中、西方传统教育思想。我们知道,西方人长期以来注重个人利益,主张平等权利,强调竞争意识,这些教育基本思想,造就了西方人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对外部世界具有强烈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同时也善于接纳外部世界的新事物和新思想。中国人价值概念的外延被放大到整个人类,受群体价值观念的支配,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抑制个人的需求,使受教育者必须服从于社会(郑金洲,2000),因而也影响了受教育者独立人格的发展,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对外部世界较为封闭的心态。不过,我们看到,最后一轮的评估值开放心态和意志力的中位数分别为31.5,27.5,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其一致性区间均为70%,说明国内、外专家在这两个要素上有了相对统一的认识。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意志力的标准差值相对较大(10.15),说明这项指标的收敛性相对其他几项指标还不够理想。

层内比较第三项指标是知识体系,其重要性排序有较大差别。国内专家把专业知识排在第一位,占35.1%,本国文化知识排最后,占15.5%。国外专家认为本国文化知识最重要,占36.7%,专业知识排在第三位,占21.4%。国内一直有强烈的专业意识,通常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培养专业兴趣,对所学专业进行全面认识,并且,不少人认为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国外专家把本国知识视为重要因素,有可能是因为长期以来,其国家文化、教育居于中心,因而往往下意识认为本国文化最重要。有些发达国家甚至把自己的文化理解为国际文化,其他国家需要学习自己的文化。最后一轮评估值专业知识中位数为33,排在第一,一致性为60%,虽然过半,但也说明专家对此还没有达到高度一致。

层内比较第四项指标是技巧能力。国内专家特别看重终身学习能力、外语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分别占4%、7%和8%。国外专家更看重合作能力,占22.94%,创新能力,占22.43%,终身学习能力,占21.28%,这几种能力所占比重比较均衡。合作是全球化时代的生存策略;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经济竞争的核心,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的重要思想;终身学习贯穿人的整个一生,是人主动、持续的学习过程,这种能力是自我持续发展的必需。不过,我们从最后一轮数据中看到,国内、外专家在外语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一致性达到较高程度,终身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视为同等重要,中位数均为22.5,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较高的中位数,分别为17.5 和 15.5。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和分析研究,我们最终形成了权重关系比较清楚的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表述方便,我们将所得权重数值统一换算成100%形式。(见表6)。

表6 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对于国际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启示作用。从学科性质来看,外语专业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诸多重要领域联系紧密;从培养环境来看,外语专业的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上,有一定专业优势;当然,外语专业也有很多局限,更需要从多学科视去规划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鉴于指标体系要素较多,我们根据外语专业的特点和薄弱环节,提出几点培养国际型外语人才可以在哪些方面更加突出重点的建议:

第一、立德为先。国内、外对于思想品格所包涵各要素的高度统一的意见表明了“立德为先”的思想,即,对于人才的爱国情怀、政治觉悟和价值取都要抓,都要硬。特别是爱国情怀占39.6%的权重,是作为国际型人才思想品格的先决条件。由于外语专业涉外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素质比一般人才要求更高,因此,国际型外语人才要更加重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第二、开放为怀。开放心态在心理素养一组指标中排在第一位(30.6%),开放心态表现了一种勇气、自信、坚定和决心,因而也成为学习的前提、与人沟通的基础和能力的标示。外语专业学生得天独厚,对异域文化有特殊的敏感性,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利于培养开放思维、包容心态、坚强毅力、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思想。因此,要加强培养意识,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

第三、培养“全球能力”为要。能力培养是国际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全球能力的概念,包含批判思维能力,合作解决问题能力(15.6%),沟通能力,想象创新能力(17.6%)等。外语专业学生有良好的外语基础(22.6%),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一定优势,应该充分发挥,但受专业性质的束缚,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比较薄弱。不过,目前外语院校都由过去的单一学科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学科间的交融、渗透,打造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人才培养瓶颈。这一思考,理应另外撰文讨论。

第四、专业知识和本国文化知识不可偏废。从前面指标分析中我们看到,国内对本国文化知识不够重视,这也是外语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认为,外语专业学生要在掌握好专业知识、世界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国文化传承的意识和掌握好本国文化知识,因为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社会的交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型外语人才更应该了解中国文化,具备良好的中国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

5.结语

本文重点研究了国际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的构建和各指标要素的权重关系,这对我们认识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把握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根据外语专业特点及薄弱环节,对国际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不过,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理应另外撰文做更进一步的讨论。

[1]Alexei,V.M.& G.M.Richard.The Value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for Performance of Multicultural teams[J].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04(10):104-111.

[2] Byram, M.TeachingandAssess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3]Byram,M.On Being“Bicultural”and“Intercultural”[M]//G.Alred,M.Byram and M.Fleming.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3:50-66.

[4]Byram,M.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Essays and Reflection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8.

[5]Guilherme,M.Critical Citizens for an Intercultural World[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2.

[6]Guilherme,M.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and Education for Cosmopolitan Citizenship[J].Languag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7(7):72-90.

[7]Kanungo,R.N.& S.Misra.Managerial Resourcefulness: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Management Skills[J].Human Relations,1992(45):1311-1332.

[9]曹德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J].外国语,2007(4):2-5.

[10]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1-5.

[11]范徵,吴友富.试论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构架及其评价体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9(6):495-498.

[12]房红,孙艳.经管类专业国际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297-298.

[13]江国青.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J].外交评论,2010(1):135-142.

[14]兰继斌,徐扬,霍良安,刘家忠.模糊层次分析法权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9):107-112.

[15]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4-9.

[16]吕跃进.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6):79-85.

[17]梅德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8]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袁勤俭,宗乾进,沈洪洲.德尔菲法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1(5):3-7.

[20]姚玲.培养国际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0):36-38.

[2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庄智象,韩天霖,谢宇,严凯,刘华初,孙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1(6):77-78.

[23]庄智象,韩天霖,谢宇,孙玉,严凯,刘华初.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建设[J].外语界,2013(5):45-50.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指标体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