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

2014-12-01朱楠王硕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内化信仰个体

朱楠+王硕鹏

人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现代高校学生教育应首先把以学生人格完善和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实行主体性人格教育。那么什么是主体性人格教育呢?所谓人格是指有社会意义的人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及各种特性的配合形式。它包括:体格上的特性、精神上的特性、特殊能力等,其中,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是人格的核心。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其人格特征应为理性、自由、独立;敬畏生命、超越自我、关怀他人、热爱社会、亲近自然;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人格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具体表现为在从事社会活动时,展现出人格的水平,在从事涉外活动时,展现出自身的国格。主体性人格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主题为前提的,充分运用大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以形成学生真正自律的道德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一、主题性人格教育的原则

1.内化性原则

内化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使通过内化,使个体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此过程中,教育对象通过实践和感悟,把教育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中。是一个由“知道”到“理解”到有所体会的过程,其中有所体会说的就是内化的结果。要想最终得到内化的结果,需要学生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活动、实习实验、科研活动、体验生活、文化熏陶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应肩负的责任,应有的精神,懂得与人相处的的方式,在不断的内化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集体精神,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内化”和“升华”。

2.以学生为本原则

传统大学的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倾向。因此在进行主体性人格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把大学生当成“个体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要把“个体的人”变成“独立的自己”,尊重学生的地位和尊严,了解学生的需要,改变传统上“师道尊严”的观念和空洞说教的灌输性授课方式,营造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建立相互尊重,朋友式、同志式的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唤起大学生的自我人格意识,形成主体意识,实现人格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个性化原则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成了空洞说教,忽视了大学生给人体需要与个体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互相转换,最终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行背离,造就了虚假人格。

二、 主体性人格教育的内容

1. 生命教育。当前人类物质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社会主体需要一个突出的内容来展现对生命的关照和关爱,关照社会生命的生存和生活,关照生命的信仰和超越。一方面生命教育要遵循生命的发展原则,以关注学生生命活力、生命价值为基础。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教导学生如何珍视自己的生命,懂得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掘自我意识、挖掘生命价值,珍视自己生命同时珍视他人生命,以爱带人,奉献社会,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2.公民教育。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条件下,这种意识强化显得更加必要。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对于诚信市场文化环境,履行公民义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国家和民族力量的支撑,个体的主体性就无法存在。通过公民教育的有关课程的学习,把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3.信仰教育。信仰源于对生命的理性态度,信仰是建立在人对自我存在的自由掌握之上。信仰教育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它能使社会成员了解自己在社会所处的世界,了解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并且它能使一定的个体完成和实现他的社会进化过程,从而真正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为社会所接纳,他还可以使个人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项目: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新时期高校非理工类大学生个性发展动向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对策研究(项目登记号:201344)。]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化信仰个体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信仰
漫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