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藏,徘徊在梦想的边缘

2014-12-01杨晓鸣

印刷经理人 2014年8期
关键词:藏族人藏传佛教拉萨

杨晓鸣

进藏是我多年的梦想,时间可以上溯到2007年。而这个梦想最初始的方式是骑行,从云南的丽江开始沿滇藏线骑单车去拉萨。然而,极其不幸,这个梦想破灭的原因是双腿膝关节长了骨刺,用医生的话说:你下半辈子与自行车无缘了。

尽管如此,进藏的梦想依然被执着地延续着。

这个春夏之交的季节,趁高原的雨季尚未肆虐之前,我终于来到了世界屋脊,行走在魂牵梦萦的青藏高原。

我们从上海出发,途径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市自治区,滇藏线进,青藏线出,行程总计约12000公里,耗时18天。

梦想之所以美丽,大体是源于它的不可实现性。因此,应该认同一种说法:梦想总是伴随着遗憾的。如是,我的第一次进藏,是被满满的遗憾包裹着的:很多想去的地方未能抵达,很多想拍的景象未能捕捉,没看到雄浑的南迦巴瓦,没看到神圣的手工印经……

滇藏线始于云南的大理。从丽江过大理,再经过香格里拉、德钦直到西藏的芒康,滇藏线即与川藏南线合二为一,就是驴友们誉之为“圣路”的318国道。

踏上318国道,才算是真正的进藏。除了我们这些自驾的,骑行和徒步的驴友络绎不绝。望着他们已经略显疲惫却饱含坚毅的面容,除了把手伸出窗外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喊一声加油,我只能把还未夺眶而出的泪水和着那份逝去的梦想吞进肚中去。

东竹林寺在德钦,其规模建制虽不及云南藏区最大的松赞林寺,但他是滇西最早的藏传佛教发源地,历史悠久且藏宝众多。2006年,我曾与太太到此游历,此次又来,原有代她还愿的意味。恰逢寺内正在举行法会,故未得便进入庙堂礼佛,只在寺内廊下跪拜了一番,望祈佛祖能够感知。

国道318,不愧是中国最美丽的景观大道!自芒康往西,经然乌、林芝,取道通麦天险,翻越米拉山口,直到拉萨,一路风光无限,令人叹为观止。行进在这样的风景之中,我却少有机会举起相机。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要赶路,另一个还是要赶路。

尘世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在世界最高的高原,矗立着布达拉宫,金色的太阳从喜马拉雅山顶升起,照耀在拉萨河上。

拉萨,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拉萨,藏传佛教的圣地;

拉萨,我的梦想,我来了。

毫不夸张地说,在拉萨的任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雄伟的布达拉宫的身影。圣洁的纯白,深沉的褐红,帷幕一般蔚蓝的天空,犹如一幅延展到天际的唐卡,无声无息地诉说着他千百年来波澜壮阔的经历。从清晨到日落,由全藏各地赶来朝圣的善男信女,像川流不息的拉萨河水一样,沿着红山脚下转山,向神明祈求幸福和平安。

拾阶而上,穿行于红黄相间的殿堂内,宝相庄严的佛像,高大神秘的灵塔,色彩瑰丽的壁画,构成了谜一样深不可测的肃穆空间。绕梁的梵音伴着藏香和酥油的味道,历史和信仰便同时弥漫开去,让人似乎永远也走不出这佛的世界,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离佛是近还是远。

凭栏远眺,群山环抱的整个拉萨城尽收眼底。强烈的阳光如同遍地的浮华,刺痛了我的双眼。刹那间,仿佛只有肉身穿越回到人间,魂魄却仍留在了那厚重的宫墙里面。

这个季节,太阳要到晚上八点多才肯下班去休息。布达拉广场的音乐喷泉和布达拉宫的景观灯也是在这时候才能向游客们展示美丽。于是,布达拉广场就成了游客的欢乐海洋。喷泉的水在光洁的场地中央,映衬出布宫绚烂的倒影,在两首乐曲的间歇,我扛着脚架冲上去拍摄了这幅作品,因为时间拿捏的还算准确,避免了被湿身的尴尬。效仿我的一些摄友,多数却没有我这么好运。

大昭寺的著名喇嘛尼玛次仁说过一句流传深广的话:“没有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屹立于寺顶的双鹿听经法轮,是藏传佛教的标志物,更是大昭寺的视觉象征。

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无比崇高的地位,源于该寺供奉着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藏族人认为,见到了这尊像,就如同见到了2500年前的佛祖,故而无数人耗尽一生的积蓄,三步一等身(磕长头)来到拉萨,就是为了能够瞻仰朝拜佛祖的尊容。也因为此,藏族人对文成公主同样赋予了极高的敬仰,她的法相在所有藏传佛教寺庙中基本都可以看到。

长达数千年的华夏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位公主为了止刀兵、息战乱而别亲人、离故土,去往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和亲,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毅力啊!为此,有诗赞文成公主:“长安成旧梦,教化桑麻弄。弱女息干戈,须眉羞若何?”

围绕大昭寺一周的,就是八廓街。八廓街是一条商业街,在我的眼中,它像所有国内的古城一样,已经被浓浓的生意包裹,像秋天的落叶堆积,散发出腐败的气息。唯有一处,是各路文艺青年追求的地方,就是玛吉阿米。传说,玛吉阿米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人,而现在的玛吉阿米餐厅这座房子,是他们二人初次相会的地方。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既是伟大的诗人,也是苦命的僧人。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拉萨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政治混乱之中。被作为傀儡的仓央嘉措,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丑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智慧和安宁。虽然他受政治迫害圆寂的时候仅有24岁,但他留下的70余首诗篇,却广为藏族人民传唱。

仓央嘉措,没有在布达拉宫留下自己的灵塔,他的灵塔在每一个爱他的人心里……

从拉萨去珠峰,有两条路,一条是318国道,一条是307省道。羊卓雍错就在307省道。

羊卓雍错,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她与玛旁雍错、纳木错一起,被称为西藏三大圣湖。在藏族人心目当中,她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

初见羊卓雍错,有种令人心疼的蓝扑面而来,不自觉间,像被一整壶青稞酒灌醉,仿佛置身于神明世界。微风从一座座玛尼堆旁掠过,吹拂着她的脸庞,她就回报一个个甜甜的酒窝。静静地坐在她的身旁,悄悄地闭着眼睛发呆,享受着只有空明在血液中流淌,心念早已随着朵朵白云,直上九霄而去了。

清澈的空气,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视线。连绵的雪山犹如画家笔下的长卷,无穷无尽的向天边延展。山,好像不是一座连一座,而是一浪接一浪,明明就是一片雪山的海洋,倏然间打着漩涡,那溅起的浪花就化成了几朵白云,悬挂在空中。

终于到了珠峰,到了此行的终极终点站。

坦白地讲,我已无法用言语描述到达珠峰大本营时的心情。只是清晰地记得,被80公里搓板路颠簸得支离破碎的身躯,在跳下车子的那一瞬间迅速复原。

她,珠穆朗玛,就巍然屹立于我的面前,很近很近,近得可以触手而及。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她凝视着我的目光,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温柔。突然间,我仿佛明白了什么,一路上诸多的遗憾尽皆幻化成泡影了。

西藏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基本的内容是原始的土地,纯净的天空,有着坚定信仰的淳朴民众。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实现着他们“走遍天下”的梦想。相比较而言,纯粹声色享受娱乐似的旅游方式在品质上已属一般,倾向于个体生命的感悟和回归才是更深层次的旅行。这和现世人们在生存环境以及流行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的脑海中,旅行和旅游之间,有质的区别,它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举动,并包含明显的特征:对生活压力的缓释与对抗,对自然的亲近与融合,对生命本质的体尝与强化。

所以,进了藏,被绵延的雪山、澄净的天空、晶莹的湖泊等美景震撼了,叫旅游;被坚定的信仰和拥有坚定信仰的淳朴民众震撼了,叫旅行。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所不在。就绝大多数藏族人而言,对佛祖的信仰,是生活的一切。他们的价值观就是对藏传佛教的信念,或者说,藏传佛教学说就是他们价值观的核心和基础。

藏族人对藏传佛教的坚定信仰,是完全渗透到他们的血液中去的。如果你问他们相不相信有“六道轮回,因果业报”,他们会告诉你:“这不是可能有或也许有的事情,是一定一定有的事情。”

天葬,无疑是藏族人最神秘的信仰之一。为什么会选择把遗体让天上的猛禽吃掉呢?普遍的说法是这种方式与佛祖“割肉喂虎,舍身饲鹰”的行为相契合,让已经逝去的人再最后做一次慈悲的事情,增加他的功德,故为之。

然而,我认为这种丧葬方式是藏族人对自然和信仰的敬畏,也是人的信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独特体现:不去破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去占用珍贵的有效耕地。这种体现甚至是藏族人民能在气候恶劣、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的高原上世代繁衍下去的精神支柱。

通过了解,磕长头去朝圣的目的,其实并不一定是为了自己,而更多的是为了整个家庭。他们认为,为了使家人能有更好的来生,他们愿意经历最多的苦难。他们怀抱着对来生美好的愿望慰藉着自身的痛苦,从而形成了对生命的达观态度;他们怀抱着对亲人的热爱抚平自身的伤痕,从而形成对社会的大同思想。

佛祖不希望我们在舒适的生活中堕落,而是希望我们学会节制。他告诫我们,要去领悟受苦的道理,因为苦难无处不在。生、老、病、死,都是苦难。生命的道路上,每天都充斥着不幸和苦难。苦难也存在于违反我们意识的许多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之中。

简单的做善事,是简单的敬畏必然而来的因果报应;简单的忍受整年磕长头的苦难,是简单的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工作。在简单的生活中认真过好每一天,在简单的工作中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同时,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每一个朋友,让大家享受这份快乐,就离佛越来越近了。

进藏的收获,不是大美的风光,不是奇异的民俗,不是缺氧的感受,而是我的意志又磨出了一层茧。在12000公里的行程后,我变得更坚韧,更乐观,更果断,更豁达,这才是进藏的意义。

猜你喜欢

藏族人藏传佛教拉萨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拉萨舰,入列
拉萨姑娘美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TWO DAYS IN LHASA 拉萨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