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实人》看哲理小说的语言编码

2014-12-01许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伏尔泰老实人

许帅

内容摘要:伏尔泰利用哲理小说这种文体,通过文学符号的权力,影射、讽刺现实并阐明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培养公众的批判精神,引导公众意识到现实危机的存在,以此来发挥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教化作用。

关键词:伏尔泰 哲理小说 语言编码

伏尔泰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讽刺现实并阐明深刻的哲理,开创了哲理小说的新体裁。从1740年到1774年,伏尔泰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哲理小说创作,完成的哲理小说达26部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查第格》《老实人》和《天真汉》。伏尔泰的成功,归因于他将哲理小说这种文体发展成为一种集叙事、议论和教诲于一体的一种独特文体,并使之成为启蒙思想家在文学场中可以利用文学符号进行语言编码,从而夺取启蒙话语权的手段。

一、18世纪法国“文学场”中的伏尔泰

如果说把欧洲18世纪完全视为“伏尔泰的时代”,这是有失偏颇的;但在重估整个法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成就时,若忽视伏尔泰的文学创作,那将是巨大的遗憾和失误。“伏尔泰——这位法国18世纪的文学天才,正是通过欧洲,才较少地受民族化宣传的拖累。他身上丝毫没有狭隘的民族优越感。他超越了民族的本位主义。他使最优秀的欧洲人法国化,他的做法不是让他们成为法国的顾客,而是让他们成为‘诚实的人。他拥有的最光荣的荣誉之一就是因为此。”为伏尔泰作传的20世纪法国作家让·奥里优曾经这样评价伏尔泰对于18世纪欧洲的贡献。伏尔泰的伟大不仅表现在他对整个欧洲的贡献,也体现在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哲理小说的创作把18世纪法国巴黎文学公共领域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英的思想和声音传播到了欧洲的各个角落。他也是最善于利用文学话语及符号的力量来实现对大众进行文化启蒙的作家。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产生在法国贵族政治和君主专制政治走向衰落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法国自17世纪以来一直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统治者靠王权、教权和专制暴力的手段来维持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伏尔泰在18世纪二三十年代初登文坛时,封建王权和教权力量还十分强大,资产阶级文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们尚没有任何话语权。伏尔泰早年因写作《哲学通信》和戏剧《俄狄浦斯》,而遭到凡尔赛宫廷和巴黎大法院的指控。他在1716年和1726年曾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以及被流放至英国,都是政治权利场对其自由言说的惩罚和自由权利的剥夺。1744年,伏尔泰作为宫廷史官和路易十五王朝的官员,重返巴黎“政治权力场”,开始活跃于巴黎政治公共领域,这使得伏尔泰在巴黎文学场一度拥有某种特权。后来伏尔泰从“政治权力场”回归“文学场”,尤其是1753年之后,他基本上“无官一身轻”,定居于自己的庄园,作为自由作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文学生涯。经济上的独立使他可以不依附王权而获得更多的人格独立,这些都为其自由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伏尔泰在其后期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和自由意识。他可以漠视政治权力场的挟制,依据个人的自由意志从事文化批判,并得到巴黎文学场自主性的庇护。伏尔泰从1744年到1778年去世为止,进入了文学创作的多产时期,先后发表了哲理小说20多部,悲喜剧10部,历史著作3部,他所创作的作品数量在18世纪启蒙文学作家中堪称第一。

二、从《老实人》看哲理小说的语言编码

在18世纪法国文坛上,尽管戏剧和诗歌这两种文学样式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哲理小说对传播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此,哲理小说主导法国文坛将近50年。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这一文学样式如何转变成为巴黎“文学场”中一种公共文体,成为文学场对抗政治权力场的一种权力符号?当然促成哲理小说这种公共文体的出现有外在的社会语境所致,即18世纪法国缺乏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任何真理的言说都被禁止。所以,为了争夺话语权和反抗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和教会的迫害,巴黎文学场中资产阶级自由文人巧妙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利用文学符号的编码与解码的权利,与专制权威进行斗争,最终成功地将他们要变革社会、建立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思想和声音表达了出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理小说在18世纪文坛上的成功既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有效性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又不仅仅是文学形式的问题。因为它的成功最终是通过启蒙思想家在文学场中利用文学符号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活动,从而完成了夺取启蒙话语权的斗争。可以说,哲理小说从演变成公共文体起,就注定成为启蒙思想家在文学场中所运用的特殊文化资本了。

《老实人》写于1758年,是伏尔泰哲理小说的代表作。《老实人》是针对当时法国社会流行的一种“乐观主义”,即“一切皆善”的哲学观点而创作的。《老实人》的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是一个纯朴、善良的青年,他相信老师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切皆善”和“十全十美”的。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他原是一位男爵的养子,只因爱上了男爵的女儿,却被逐出养父的家门。在流浪过程中,他受尽苦难,看到的是各种社会罪恶。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认识到“地球满目疮痍,到处是灾祸”。小说通过老实人的各种遭遇,说明这个世界既不完善,更不美好,批判了“一切皆善”的哲学观点。指出这种盲目乐观,只有利于现存社会秩序,说明只有进行变革才能使社会变得美好。正如小说所说,唯有“工作可以使我们消除烦闷、纵欲和饥寒三大害处”。小说结尾描写了一个理想社会——“黄金国”,那里遍地黄金,没有专制,没有奴役,科学发达,国王贤明,人民富足,寄托了伏尔泰的政治理想。小说最后以“要紧的还是种我们的田地”这句名言,点明小说的主题——人们的幸福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小说哲理深刻,韵味无穷。

作者用第三者的口吻在讲述着故事,笔调出奇的冷静,从容,我们看不到多少作者的评论,一切顺其自由的发展,目的在于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感。艺术的反差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振,看到作者如此冷峻的语气,我们也才明白应严肃阅读这部作品,而在阅读中严肃地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冷静地审视这一切。“老实人”这个概念在作品中,作者赋予它一个特定的内涵,除了说他生性温和,性格率直,思想单纯外,作者更多的是把老实人塑造成为一个盲目崇拜完美主义者,行为是愚蠢可笑的。作者是通过对老实人一路上不幸的遭遇,甚至近似于天方夜谭的旅程来表现社会现实的残酷,以至于老实人幻想破灭的必然性。像黄金国那样理想的国度,只能是乌托邦似的一个梦想,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作者的理想,可是这与现实的冲突表明了它们是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老实人不懂得去反抗,他的一生更多是在别人的掌控下过活,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任由这世界伤害自己,他也无力甚至没有意识去抗争,这样的老实人其实是可悲的。

《老实人》在阅读过程中带给读者的“离奇颠簸”,显然来自于创作者本身的心路。书中老实人一连串的荒诞遭遇、所见所闻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当时腐朽愚昧的社会现实和世态人情。伏尔泰通过老实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关于“世界尽善尽美”哲学的错误,其宣扬的一切都是维护旧社会、旧制度、旧礼教的欺骗人民的一类谎话,一种愚民的政策。从这点来看,《老实人》的小说色彩削弱了不少,反倒更像是一部寓言。而书中邦葛罗斯的命运也验证了这一点——被统治阶级价值观所裹挟,所洗脑,迎来的却绝不是“尽善尽美”的结局。伏尔泰的反抗意识、启蒙意义在《老实人》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从情节结构和叙述方式上来讲,《老实人》以叙述主人公的漫游经历为故事线索,尤其是通过叙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过程,来确立一种叙述的范式,即叙述者要追溯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原因,即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所经历的生活磨难及挫折,以及他们从中所获得的教益,而这些磨难和挫折也正是促使他们内心发生变化,促使其精神成长的主要原因。在揭示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原因时,伏尔泰有意识地通过构造典型的社会空间,即作品主人公所处的生逢乱世、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的具体生活环境,来呈现现实社会的种种危机。伏尔泰通过对主人公坎坷经历的叙述,试图从主人公所置身的社会空间去揭示现实社会到处潜伏着种种危机和黑暗,如统治者的专横、官场的腐败、教会的压迫,僧侣的道德败坏、法律的不公正等问题。而正是这些现实问题和社会的黑暗才是造成主人公命运坎坷的主要原因。尽管作者有意识地展示社会混乱的画面,但他们的真正用意似乎并不是仅仅以暴露社会的黑暗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去探求如何消除社会危机的方法。《老实人》这部哲理小说的写实不是完全按照现实社会的样子原原本本地记录和描绘下来,而是按照作者的主观愿望对之加以想象、改写和虚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启发人的思想觉悟,使人思想醒悟。作品中暴露性的描写不完全是客观再现现实,而是蕴含着作者某种启蒙教化的目的。其结尾往往有很深的寓意,作者要把小说故事层面所蕴含的寓意或叙述者的主观意图告诉读者,并提供一个主人公一直在探索的解决危机和困惑的答案。

三、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理小说这种文体,从语言结构的表层上来看,字面意义代表着一种语言的编码,而作品中的教诲意义,即写作者要传达出的声音和主张,则是另一种语言的编码。因此,阅读哲理小说就需要双重的解码,读者不仅要理解作品故事层面的叙述和情节线索,还要挖掘隐藏在作品深层结构中所隐含的哲理。像《老实人》这样的认识型结构哲理小说,从作品的开头到结尾,所有事件或者人物的遭遇都包含一定的意义,或者说有预设的前提条件,而探求故事的深层意义就主导着读者的阅读活动。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伏尔泰老实人
请您快来
伏尔泰
我为老实而愧恨
伏尔泰的礼物
山寨老实人
真正的老实人是大智者
智者、聪明人和老实人
不让老实人吃亏
自然的法则
岁月不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