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及当代性

2014-11-28王欢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0期
关键词:拜物教符号消费

王欢

内容摘要:马克思《资本论》以商品为开端是基于分析的、历史的和经验的三个层面,其商品形式的分析也体现了辩证逻辑的核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商品理论的当代性也随之凸显。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商品 符号 消费 拜物教

马克思《资本论》以商品为开端的三个原因

马克思《资本论》以商品为开端基于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第一,分析层面。马克思是在反驳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市场和自由经济学理论,他要说明斯密的自由市场的基本假设是错误的。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经济实践创造利润的方法,而不是斯密所讲的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当然,马克思后来也说明了政府在资本主义中的作用,但是马克思是把它作为一个结构来看待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与个人相对的国家。马克思并不是要和斯密有所不同,而是要解释斯密错在哪里。因此,马克思没有像斯密等古典经济学从货币、价格开始理解资本主义,而是分析了商品二重本质和劳动二重性等。马克思看商品角度也不是好与坏而是从质和量的角度。这个抽象的量和具体的质马克思把它定义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我们在消费商品时就能意识到使用价值,但交换价值只能在市场上出现。一个人不能同时获得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就出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接下来马克思追溯了第二个运动,即从商品到逻辑的决定。首先两个商品是被不同生产者生产,只要一个商品被另一个交换这两个商品背后就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马克思称其为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度。从这个看出,抽象劳动提供了马克思经济范畴序列的逻辑起点。和人类学的种的存在模型相比较,这里抽象劳动被解释为否定的、异化的、拜物的社会形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建的起点。接下来的商品、货币、资本的各种形式都是从抽象劳动和交换价值引发出来。马克思理论的真正出发点既不是种的存在,也不是抽象劳动范畴,而是两者的结合。对比种的存在的人类学模型,创造性的人类劳动本身在对象中表现自己,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完全异化(否定)的形式出现。抽象劳动不是作为集体劳动一部分,商品生产的劳动是和其他商品生产者相分离的。马克思要通过这些分析向人们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让我们相信市场商品是永恒的真理是不对的,商品市场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

第二,社会历史层面。马克思强调他分析的不是一般社会而是集中在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占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一直强调资本主义不同于前资本主义的特征。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特殊性、知道它是怎么开始的就知道如何结束它。无论我们使用后现代资本主义还是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来取代它,我们都需要清楚是什么使市场贸易转变成资本主义市场贸易。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又是什么使市场贸易转变成资本主义市场贸易?马克思认为就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不是在所有社会中都存在,比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像中世纪欧洲并不存在,这种社会形式每个人集体屈从于地主、教会,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于所有人是可见的、可知的,人与人依赖关系构成封建社会的基础,它不像现代社会生产者和消费者彼此匿名。商品拜物教只是在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时才存在。因为资本主义劳动关系清除了我们对商品最初的生产的感觉。当我们从使用价值考虑商品时没有什么神秘的,当进入交换范围成为商品时,它就具有魔力了并有了自己的意愿。我们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商品世界而不是人的世界。价值的额头上没有标签,它把劳动产品变形为象形文字,人必须破译它。当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从我们自己创造的商品中远离出来,我们就仅仅在交换价值前面临商品。然而,交换价值是无形的,因为我们不能使用它和吃它,当我们把神圣的超自然的权力赋予商品时,好像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欢乐。起初贸易者一直关心的是自己可以从商品中获得多少,但随着大量的贸易增加和重复,价格比例已经获得某种稳定性,价格也看起来是商品的真正本质,而不是它的重量和颜色,于是拜物教产生了。商品拜物教在资本主义如此普遍,以至于使它们看起来是价值的来源。所有人们只关心市场交换方式。作为社会性主体商品看起来是在市场上自己交换,人类看起来仅仅是价值的携带者和承担者。马克思强调了商品的这一权利,而不是人的劳动权,这就是拜物教。马克思说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的某些方面,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改变它。

第三,经验层面。资本主义从非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中演变过来的。乍一看,资本主义社会与以往社会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巨大的商品积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现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什么是商品?商品是一个外在目标,通过属性满足人的需要。这些需要是来自胃、来自想象并没有区别。这些需要可能是物质的,对于基本生存需要是必需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monstrous”来形容商品,而不是通常我们认为的‘immense,二者的区别是后者仅仅说明商品是大量的,而前者不仅有量的意义更有猛兽的意义,它暗含了商品已经干扰了人的生活。可见,“monstrous”还有定性的意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增加了商品的数量更使商品成为一个可怕的现象,因为它干扰了人的生活,甚至超越了劳动者的边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更像monstrous,因为它们看起来比人类更加有力量导致去人类化。整个《资本论》马克思都使用了哥特式语言,比如剥削、掠夺、战利品、吸血鬼等等来表达资本主义使人类付出的代价。《资本论》第一句话,马克思就在道德天空阐述了他的伦理愤怒。这表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是很反感的。当然马克思也没有谴责商品生产,事实上,他认为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是人类存在的条件,这是一个永恒的自然的必要性。一旦我们超越了基本的自我充足的简单生产,商品生产就是人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对社会交换不是一般的批判而是把它看作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关键。

马克思对商品形式的分析endprint

(一)简单商品形式

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商品A的价值,通过商品B能与商品A直接交换而在质上得到表现,通过一定量的商品B能与既定量的商品A交换而在量上得到表现。简单形式是一个同一范畴,它定义了一个结构,一个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在这个结构内,这里有一个主要结构趋势,表明最初商品价值在第3、4个商品中表现出来。他们表明它的价值是相同的,商品交换发生在社会范围内。这个结构趋势归结为一个新的结构,它需要一个新的范畴,即差异范畴。

(二)扩大商品形式

扩大商品形式一种差异范畴。简单商品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它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才成熟为价格形式。商品A的交换性通过很多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被评价,x商品A=y商品B、m商品C、n商品D,马克思将此称为扩大形式。扩大形式表明社会生产价值形式是由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这个结构中差异占据优势。价值只有通过不确定的不同商品表现出来,这是一个 “坏的无限”,原则上永远不能获得完满。简单商品形式和扩大形式,商品的最初价值都是通过其他事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自身,如果将扩大形式颠倒就会得到马克思所说的一般形式,即商品BCD都通过A表现出来。

(三)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差异基础上的同一。扩大价值形式中必然有一个主导趋势,即将扩大价值形式颠倒,商品BCD价值也可以通过A表示,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这个一般形式是所有不同商品的同一。我们最后有了一个综合所有差异的同一,这是一个稳定的形式,它最大程度地表明价值形式。如果商品A的价值可以通过BCD表示,那么商品BCD价值也可以通过A表示。如果商品价值的一般标准缺乏一般商品交换就会受到重创。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需要一个一般尺度——即货币形式。

(四)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属于辩证法的差异范畴。货币形式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辩证法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辩证法。商品必须通过交换价值即一般社会劳动表现自己。人要购买商品必须首先拥有货币,货币作为主体拥有优先权,统治人的商品交换行为。相对于简单商品形式,货币形式抓住了差异结构。商品是一个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矛盾的统一,在简单商品形式的辩证法中,这个统一首先是一个简单和直接的形式。在货币形式中,商品的简单统一表现为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差异。货币结构形式是比其他的更简单更抽象。马克思的系统序列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C-M-C),然后到达货币作为交换结束的高潮。

马克思商品理论的当代性研究

(一)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到商品的符号价值

当今人们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符号价值。当物被符号化时,符号就和意义联系起来成为引导人的力量。商品本身的价值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人们消费的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的意象。符号价值彰显了社会等级和区分功能,它不仅重新考虑了经济社会关系,更是文化联系的反映。随着符号价值成为社会的支配,经济支配也随之让位于符号式的文化支配。消费也不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而是以差异为原则,消费也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行为。以符号价值为核心的消费必然要对传统社会的原有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构成重大的冲击,并形成一种基于符号消费上的新的消费文化或他所谓的新人文主义。

(二)从商品拜物教到符号拜物教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使我们坚信商品有权力制造我们。商品看起来比人有更大的权力,因为我们觉察到了商品中的社会价值的出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反人类劳动的权力。且当今社会的商品拜物教已经向社会生活全面进攻,“物的崇拜,自主性的崇拜,性崇拜,职业崇拜等,当代拜物教已经将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特权和差异作为符号价值,变成了自己的崇拜对象”(仰海峰,2004),即现代社会的拜物教已经超越了物的崇拜变成对符号的崇拜。符号拜物教使人从属于符码,在符号拜物教的作用下人作为主体出场了。符号拜物教的本质仍然是商品拜物教,只是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符号拜物教仍然是以生产为基础,它将过去对生产领域的控制进一步延伸拓展到消费领域。它比以前的控制更加隐秘,如果说在生产社会中,资本对人的剥削还是显性的话,今天在消费社会中,这种控制已经变得隐性了。

(三)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

马克思认为,生产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媒介的干预与支撑,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担心生产能力,相反他们被无数的商品包围。现代社会要不断创造新的需要,不断进行消费,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完成资本的再生产。于是,一个以物、服务和物质财富的惊人消费和丰盛为特点的社会崛起了——这就是消费社会。对于究竟什么是“消费社会”学者们没有明确的定义,他们只是描述了消费社会的特质,如阿伦特认为,消费社会具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消费品和消费活动的无边际增加;二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界限消失;三是妇女成为消费社会的中心。瑞泽尔认为,消费社会是不断采取新手段和新方式促进消费的社会,它通过大量的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主题公园、电视购物、网络鼓励和引导消费,消费社会是一个富足的社会,是一个大众消费的社会。总之,消费不是与生产相对的被动吸收和占有, 而是一种建立人与物之间、人与集体和世界之间关系的主动模式,现代社会的消费是一种关系建构。在消费主义社会,消费仍是一种生产,不能将生产与消费对立起来,消费仍然是资本生产的内在环节,是资本生产的必然结果和逻辑延展。符号价值也是诞生于“生产”,只是这种生产不是物质生产,而是差异生产。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2

3.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拜物教符号消费
国内消费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的再探讨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新消费ABC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