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经济与“海上丝绸之路”

2014-11-27宋鑫陶

商周刊 2014年22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深海海洋

宋鑫陶

2014年10月15日,2014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与21世纪海上丝路”的主题也应和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思路。

进入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伴随着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渐步人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海洋经济也进入了发展转型期和结构调整期。

经初步核算,2014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25796亿元,同比增长8.6%,在中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下,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中国愿同海洋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被认为对推动海洋产业战略调整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此次论坛不仅首次发布了第一支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指数,与会的专家也就海洋经济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各抒己见。

张占海:海洋是各国经济资源流动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全球海洋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现代海洋渔业等支柱产业,以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和海洋技术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突破,海洋经济对世界主要沿海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日益凸显。

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3.5%。201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了1.5倍。2013年,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513万人,单位涉海就业人数创造的经济价值从2001年的人均4.5万元,上升至2013年的人均15.5万元。在部分传统海洋产业领域,海盐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0-2013年造船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承接订单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

发展海洋经济,要做好陆海统筹。“陆海统筹”是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是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东部率先发展,推动“上海自由贸易区”、“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既要统筹好近海资源利用与深远海空间拓展,也要统筹海洋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海洋经济总量提高与质量提升,时刻牢记“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古训。

要强化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沿海区域性规划的有机衔接,细化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增强海洋经济对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促进海陆经济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依托,推动地区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海洋经济开发合作高地和产业聚集区,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海洋也是各国经济资源流动的重要通道。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上合作,将有助于各国通过稳定资源流动,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形成互利互补型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而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的基本内涵则在于:以海洋这一人类共同的福祉为纽带,通过发展多元的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增进共同福祉,发展共同利益。

焦念志:蓝碳计划是驱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途径

中国蓝碳计划是一个气候计划,也是一个社会计划,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产业计划。要谈“蓝碳”,必须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背景下谈。

在大自然里,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去除、固定并保存下来,就是所谓“绿碳”。如果这个系统在海洋,就是“蓝碳”。目前,已知地球45%的“绿碳”储存在陆地生态系统,另外55%储存在海洋,也就是“蓝碳”。

蓝碳是海洋生物形成碳,如果可以在海洋长期保存,就可以形成碳汇。通过研究,摸清机制,则可以建立交易标准。蓝碳计划是驱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途径。

早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布了一个报告,那时的“蓝碳”主要指红树林、盐沼、湿地、海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介质。现在随着科技认识的不断进展,这个概念已经扩展到水里,包括河口、海域、珊瑚礁等。无论从碳的通量和储量来看,海洋都是巨大的。盐沼、红树林、海草分别是亚马逊森林的碳汇能力的10倍、6倍、2倍。

关于海洋储碳机制,一个是生物泵机制,也就是海洋生物将二氧化碳固定下来,形成颗粒沉到海底,长期保存下来,就像远古时代植物埋在地底形成石油、天然气一样。另一个是新机制,叫微型生物碳泵,它指的是看不见的比如单细胞生物,把有机碳转化成惰性碳,长期存在水里。

如今的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的量相当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它的储存周期平均是5000年。如果水里的碳库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相当,而且有交换的话,势必会影响到气候变化,这也说明了微型生物碳泵的重要作用。所以,如果能找到办法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里,那将是巨大的贡献。

发展海洋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需要推出中国的“蓝碳计划”,让大家都来关注原先没有重视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碳,也就是微型生物碳泵产生的碳。据此通过研究,获取参数,形成碳汇标准,开展碳交易。比如,以前控制突然污染、限制排放,是通过惩处的措施,是被动的方式,如果建立了标准,就可以通过碳交易的方式。民众因为减少施肥导致了减产,则可以依据标准给予生态补偿,使其主动将产业往低碳经济上引导。

与此同时,因为我国在“蓝碳”的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前列,所以有条件进一步将这个标准形成国际标准,推广到国际上去。比如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大家都可借鉴这一理念而获益,这既有助于环境保护,也能引导绿色经济,还能形成先进的“蓝碳”理念。所以,发展“中国蓝碳计划”已经具备条件。

丽莎·安·莱文:保持深海生态的完整性日益艰难

深海是在海平面200米以下,占地球表面的2/3,占可居住面积的95%。目前,人类只发现了不到5%的深海海床位置,绝大部分的海洋物质和多样性还没有被描述。虽然人们对深海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并不会影响到对未来海底的研究和利用。

约1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深海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们觉得深海是黑暗的,有很多淤泥。但探索发现,深海虽然黑暗,但并非平坦。深海覆盖了数万座的海底火山,有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更有包括钼、镍等在内的许多金属。我国探索发现,深海还有数以万计的深谷,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和很多锰结核,并有着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里,人们发现深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可以为人类提供非常重要的功能和服务,以及商业效益。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海洋的侵入也越来越深。如今,深海也在发生酸化现象,海中的氧气在不断减少,二氧化碳则在不断上升,这个过程被叫做氧的缺失。

而随着探测技术、测绘技术、电缆技术和装备技术的改进,人类有能力在深海建造基础设施、采油设施和新的开发矿产的设备,在数千米海下进行资源开发。目前,人类靠三维摄影已经可以看到深海的资源情况,那些有着一两千年寿命的深海珊瑚也可以被捕获,而越来越多的捕捞也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包括幽灵鱼在内的很多鱼类都已是濒危的物种。

与此同时,电脑、手机和汽车的外壳等制造领域所需的大量的金、铜、锌、镍,也在越来越多的向海洋索取,对深海生态完整性的保持正在变得更加困难。

事实上,这是一个复杂的司法系统,涉及约150个国家和地区,它们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区、深海区,各自独资管理,所以,很多国家能源、捕鱼,以及采矿业等都是各自独立的。

但是为了维持海洋生态体系,就需要更好地分布和分配资源,需要建立一个利益合理均分体制和机制,管理好有生命和无生命资源,并确保管理的公开和透明度,这同样离不开公共意识的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深海海洋
深海特“潜”队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