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翼中国

2014-11-26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鹧鸪朱鹮白鹭

家燕:我想有个家

许多中国人爱自嘲为“房奴”,那么,燕子该是“巢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燕子是最为中国化的一种鸟。

当游览完宁夏的水洞沟再回到景区出口,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记得这段路的路况很不好,其间竟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先是骆驼,再是骡子,最后是拖拉机。坐拖拉机前进的时候,路旁边都是黄土坡,而大批大批的燕子就在这样的土坡上筑起了巢,连缀成片。条件十分简陋,但燕子似乎有了这样的家就心满意足了,它们叽叽喳喳,进进出出,一幅安居乐业的繁忙景象。这些黄土坡上的燕巢,与西北人民所居住的窑洞颇为相似,都洋溢着一种简朴中的欢愉。

但燕子也有豪华的居所,就在皇城根下,是堂皇的宫殿型建筑。我说的是西安的鼓楼和钟鼓,这两座标志性建筑,也是燕子的理想家园。那是一个夏日的黄昏,我登上西安鼓楼,只见无数的燕子在夕阳的映照下纷纷归巢,其鸣声十分动人。可以想见,在迷人的星光下,这些燕子将与古老而恢弘的城池一起安睡。

这些都是北方的燕子。那么在南方呢?丰子恺先生曾画过一幅画,画面上一双小儿女推开窗户,只见窗台下正好筑着一只鸟巢,同样是一双小鸟在巢中甜蜜地歇憩。丰先生将此画题为“雀巢可俯而窥”。我想,江南的燕子肯定也是这样,不怕人的,它们的小小巢穴会紧贴着房舍的温度,甚至紧贴着人的体温。

而我所见过的最南的燕巢,是在云南的泸沽湖。当时我们去一户摩梭族人家“家访”,结束后准备出门之际,抬眼就看见在大门口粗大的横梁上,盘着一只玲珑的燕巢,可爱极了。

无论在中国的什么地方,燕巢都与当地的民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亲密无间。以至于人们产生了错觉,以为这燕子是家养的,所以唤作家燕。

其实,家燕绝不像家禽和家畜,它是会飞的,它是自由的。

燕子的尾巴呈剪刀状,这给了古代诗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宋代词人史达祖的《双双燕》是历来咏燕诗词的翘楚: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这首词从视听的立体角度,把燕子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最后从燕子在春天里的欢快,过渡到人在春天里的愁伤,剪不断理还乱。这也是咏燕诗词的惯常套路。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完全把愁放下,无限明媚,无限希望。

说是“新燕”,其实未必是新出生之燕子,大多数还是旧燕吧。在无限春光里,抖落一身的尘土,迎向新的生活!

喜鹊:离人最近的鸟

喜鹊是一种大大咧咧的鸟儿,我经常在小区的草坪上,看到它们自由自在地行走,只有当人靠得相当近了,甚至是做出“危险动作”之后,它们才会不紧不慢地拍拍翅膀离开。

难道它们也知道在国人心目中,自己是一种报喜的鸟儿吗?所以才觉得人类不会伤害自己吧。

喜鹊的适应能力很强,在山区、平原都有栖息,无论是荒野、农田、郊区、城市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常结成大群成对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但一个有趣的规律是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就越多,而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则难见其身影。喜鹊是最有人缘的鸟类之一,喜欢把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在居民点附近活动。

《本草纲目》中说它的名字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二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合起来就是指人见人爱的喜鹊。据说喜鹊能够预报天气的晴雨,古书《禽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民间则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关于它有很多好听的神话传说。

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唐贞观末年有个叫黎景逸的人,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久而久之,人鸟之间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狱,令他倍感痛苦。突然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鸟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暗自想大约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三天后他被无罪释放。原来,这是因为喜鹊变成人,假传圣旨,使他脱险。

此外,在民间传说中,每年的七夕,人间所有的喜鹊会飞上天河,搭起一条鹊桥,引分离的牛郎和织女相会,因而在中华文化中鹊桥常常成为男女情缘的象征。

有这些故事印证,画鹊兆喜的风俗大为流行,品种也有多样: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

如果你去读古代儒家的一些文章,就会发现,看起来很“世俗”的喜鹊地位居然非常尊贵,被捧为“圣贤鸟”。如果你接着去追问,会发现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古人认定,喜鹊一年到头,不管是鸣还是唱,不管是喜还是悲,不管是在地上还是在枝头,不管是年幼还是衰朽,不管是临死还是新生,发出的声音始终都是一个调,一种音。而儒家眼中的圣贤、君子,就是要表现得像喜鹊那样恒常、稳定、明确、坚毅、始终如一。因此,儒家经常要求人们向喜鹊学习,把喜鹊当成圣贤的某种模板。

在鸟类当中,喜鹊是出名的建筑大师。它们的巢呈球状,由雌雄共同筑造,直径可达100厘米,结构非常巧妙,以枯枝编成,内壁填以厚层泥土,内衬草叶、棉絮、兽毛、羽毛等,还懂得将其出入口开在侧边,易守难攻,让鹰鹞不易得手。

单从筑巢来看,就知道这是一种认真的鸟。人们喜欢喜鹊的认真,因为越认真,所预报的喜讯也就越可靠。

鸳鸯:只愿一生爱一“人”

鸳鸯有点像野鸭,但体形较小,色彩也更明艳。雄鸟的羽色绚丽,头后有铜赤、紫、绿等色羽冠;嘴红色,脚黄色。雌鸟稍小,羽毛苍褐色,嘴灰黑色。栖息于内陆湖泊和溪流边。在我国内蒙古和东北北部繁殖,越冬时在长江以南直到华南一带。为我国著名特产珍禽之一。

鸳鸯经常出双入对,在水面上相亲相爱,悠闲自得,风韵迷人。它们时而跃入水中,引颈击水,追逐嬉戏,时而又爬上岸来,抖落身上的水珠,用橘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的羽毛。此情此景,不知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翩蹁联想。

其实在中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骨肉缘枝叶”等诗句,这是一首兄弟之间赠别的诗。以鸳鸯比做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以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鸟曰鸳,雌鸟曰鸯”。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取此鸟“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自古以来,在“鸳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词语中,都含有男女情爱的意思,“鸳鸯戏水”更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年画题材。

在我国古代,另一种象征爱情的鸟,大概是《关雎》中的雎鸠了,雎鸠是一种鹰类水鸟,俗称鱼鹰,相传此种鸟有定偶,故以喻男女之恋。

鹧鸪:漫天都是愁

在我国范围内活动的鹧鸪只有一种,即中华鹧鸪。体形似鸡而比鸡小,在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有白色横斑,在丘陵、农田等地活动较多。

如果说翠鸟是主色的、夜莺是主唱的,那么鹧鸪就是主愁的。有个词牌名,就叫《鹧鸪天》,该是怎么一幅漫天飞舞的愁绪啊,如纷纷扬扬的棉絮。

鹧鸪这种鸟儿,天生就带着许多“感伤”的元素。

《古今注》载:“鹧鸪,出南方,鸣常自呼,常向日而飞,畏霜露,早晚稀出,有时夜飞,夜飞则以树叶覆其背上。”这种怕冷的鸟儿,该是易愁的主儿了。

鹧鸪的叫声也归入愁一路,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留人之情。

鹧鸪“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也容易让人引发愁的联想。它们喜欢单独或成对在干燥的褐露岩坡上活动,清晨和黄昏常下到山谷间觅食,晚上则在草丛或灌丛中过夜,无固定栖息地,每晚都变换栖居位置。飞行快速,常做直线飞行,受惊后多飞往高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的词句脍炙人口。而更“专业”的则是晚唐诗人郑谷的《鹧鸪》诗: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愁绪。这样的特殊环境,再加上潇潇暮雨、落红片片,便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愈发黯然神伤。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渺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字字在写鸟,也是字字在写人。

就是因为这首诗,郑谷被后世称为“郑鹧鸪”。

一只鸟成就了一个诗人。

白鹭:洁白的手卷

“漠漠水田飞白鹭”,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明明有一个“飞”字在里面,但整个画面反而更静谧了。

我在徽州的乡间看到过许多白鹭,青的山,碧的水,金黄的稻穗,洁白的白鹭此刻飞来,像缓缓展开的手卷,真是绝配。

白鹭的白,是纯度最高的白。而徽州乡间的民居,都是粉墙黛瓦,虽说是“粉”,但因为长期的风雨侵蚀,已经变成灰白甚至灰黑了。与白鹭的洁白组合在一起,也算相映成趣。

那么世间有没有能与白鹭媲美的“饱满的洁白”呢?大概只有天上的白云了。所以“一行白鹭上青天”,要飞上云端,看看谁的色彩更明丽。

白鹭俗称白鹤、白鹭鸶、白鸟、舂锄、极小白鹭、鹭鸶、丝琴、小白鹭、雪客、一杯鹭。整个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世人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饰羽全有。白鹭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装饰用,俗称白鹭丝毛,常远销欧美和世界各地。

白鹭是涉禽,常去沼泽地、湖泊、潮湿的森林和其他湿地环境,捕食浅水中的小鱼、两栖类、爬虫类、哺乳动物和甲壳动物。和喜鹊不一样,白鹭在筑巢上不太考究,属于粗放型,它们在乔木或灌木上,或者在地面筑起凌乱的大巢。

巢开口极大,好仰视更美的流云,好沐浴更多的阳光。

丹顶鹤:仙字号掌门

鹤,这个汉字读起来,天然地带有惊叹的意思——嗬!

人们从来不吝啬把最好的词语加在丹顶鹤身上,也用它来代表许多美好的情愫、象征着许多美好的理想。

翻开古代典籍,丹顶鹤的仙气扑面而来。《尔雅》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松鹤延年”是大众的祈愿,“梅妻鹤子”则是名士的风流。

丹顶鹤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体态优雅、颜色分明。成鸟除颈部和飞羽后端为黑色外,全身洁白,头顶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幼鸟体羽棕黄,喙黄色。亚成体羽色暗淡,2岁后头顶裸区红色越发鲜艳。这红肉冠,的确是画龙点睛之笔,既丰富了鹤的色彩,也提升了它的精神内涵。既像老寿星的红顶,又像一颗红心,更像一个好彩头,从而再好不过地诠释了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丹顶鹤繁殖地在我国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罗斯的远东和日本等地。它在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及长江下游、朝鲜海湾、日本等地越冬。

另一种十分珍贵的黑颈鹤,同为大型飞行涉禽,具有足长、喙长、颈长的典型涉禽类特征。体羽为灰白色,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等湿地环境。黑颈鹤为候鸟,每年早春3月集群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北上迁至青藏高原东北部,在高寒草甸沼泽地或湖泊河流沼泽地中选择适宜的居所,于4月下旬开始繁殖育幼。

丹顶鹤和黑颈鹤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古人与鹤的关系特别密切,林和靖就有“梅妻鹤子”之传奇,而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与鹤的故事则不太为人所知。邓石如家中养有两只鹤。据说,这两只鹤的年龄至少有130岁。一日,雌鹤死去了,仅隔十几天后,邓石如的发妻沈氏也相继去世。59岁的邓石如伤心至极,雄鹤也孤鸣不已,与他相依为命。因不忍再看孤鹤悲戚的样子,邓石如于是择地三十里外的集贤关佛寺,将鹤寄养僧舍中。从此,他担粮饲鹤,三十里往返,每月坚持不懈。忽然有一天,正在扬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传报,雄鹤被安庆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他即刻启程赶回安庆,用行书写下了措辞严厉的《陈寄鹤书》向知府陈情索鹤。雄鹤归后,邓石如更是终日与它相伴,晨昏无间。邓石如死时,那鹤发出尖厉的唳声,哀鸣数日后,打了一个旋,消失在大漠青空之中,羽化而去。

而现代人不去动物园,是很难见到鹤了,但却对这种仙禽有着无穷的念想。折千纸鹤,便是一种有点孩子气的游戏,比起鲁班的纸鸢来,格局实在是小了。我们已经没有古人那么博大和宏大的梦想,我们只有一颗弱弱的想飞翔的心。

东方白鹳:君问归期定有期

现代散文家陆蠢写了一篇《鹤》,文中叙述他十七八岁时,邻哥儿在平头潭边捉到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开始,以为是一只鹤,抢回家里养,只见这只鸟“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老是缩着头颈,有时站在左脚上,有时站在右脚上,有时站在两只脚上,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他们将这只鸟养了相当时日,有一天,他的舅父来了,才知道这是一只“长脚鹭鸶”。陆蠢所描述的这只漂亮的鸟,实际上应叫“东方白鹳”,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东方白鹳别名老鹳,属于鹳科,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具光泽。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我国东方白鹳约有2500~3000只。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

东方白鹳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常聚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履轻盈矫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颈部缩成S形。有时也喜欢在栖息地的上空飞翔盘旋,姿态轻快优美。东方白鹳的性情机警而胆怯,常常避开人群。如果发现有入侵领地者,就会用上下嘴急速拍打,发出“嗒嗒嗒”的响声,并且颈部伸直向上,头仰向后,再伸向下,左右摆动,两翅半张,尾羽向上竖起,两脚不停地走动,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吓行为。

另一种同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鹳,别名乌鹳,身型比东方白鹳略小,生活习性相似。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黑鹳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如果说东方白鹳是一块白玉,那么黑鹳就是一块乌金了。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老鹳窝和大槐树一样,都成为了点燃乡思的符号。每年到了冬天,北方的老鹳就会离开窝飞向南方,仿佛外出求学或南下打工的游子,然而,来年春天,这些老鹳还会准时回来,在大槐树下继续生活和繁衍,只是当初同时出发的游子,能回来十之一二吗?

候鸟有归期,游子散天涯。

朱鹮:从未央宫飞来

如果说有一种鸟,集合了丹顶鹤的朱红冠冕、白鹭的洁白外衣、黑脸琵鹭的优雅身姿,那就是朱鹮,一种神奇的鸟,一种被以为已经灭绝又奇迹般重生的鸟。

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与其他鸟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飞翔的时候,朱鹮就如同一朵被朝霞镀上绯红色的祥云,其优美的姿态大约只有非洲的火烈鸟稍可比拟。

朱鹮性情温顺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它们在水田中觅食,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树木上,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

我国古代称朱鹮为朱鹭,民间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冬水田数量的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森林减少和人为干扰等原因,使得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难以适应,其数量急剧减少。1952年日本将朱鹮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第12次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被定为“国际保护鸟”;1967年韩国政府也将朱鹮定为“198号天然纪念物”。60年代末前苏联境内朱鹮绝迹,70到80年代在朝鲜半岛消失,随后日本血统的最后一只朱鹮阿金去世,日本朱鹮灭绝。

这时,整个世界的眼光都转向了中国。我国自从1964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以来,一直没有发现朱鹮的踪迹,为了查明朱鹮在中国的生存情况,中国科学院一支科考队在全国范围内对朱鹮可能存在的地区开展专项调查。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考察队行程5万多公里,踏遍了黑龙江、陕西、甘肃等16个省的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最后终于在1981年5月,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从而宣告在中国重新发现朱鹮野生种群,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个朱鹮野生种群。

此后针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展顺利,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中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目前,朱鹮已近2000余只。

这一从汉代未央宫旁飞来的精灵,已经飞出了濒临绝种的阴霾,将如同天边的祥云,长久地飞翔在人们的视线里。

海东青:万鹰之神

海东青已经是一个神话了。

海东青是鹰科鸟类矛隼东北亚种的汉语俗称。矛隼是一种猎鹰,分布在北极以及北美洲、亚洲的广大地区,其东北亚种在我国原产于黑龙江、吉林等地。满族人的先祖肃慎族人称其“雄库鲁”,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是肃慎(满族)族系的最高图腾,代表着勇敢、智慧、坚忍、正直、强大、开拓、进取、永远向上、永不放弃的正能量。

满族是以射猎著称的民族,其先祖肃慎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捕鹰,驯化后,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靺鞨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由于海东青都是野生野长,不易捕捉和驯化,在金元时期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凡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谁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上来,即可赎罪,传驿而释。因此,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为得名雕不惜重金购买,成为当时一种时尚。到了满族当家的清朝,海东青的地位也更加水涨船高。康熙皇帝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不仅宣扬了武德,激励军勇,更夸耀海东青性情刚毅而迅猛,其品质之优秀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

海东青勇猛凶悍,对猎物常常一击即中,还常常上演“以小制大”的好戏。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着《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歌谣:“拉特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角鹰。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懵。佐领见了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拴上绸子系上铃,吹吹打打送进京。皇上赏个黄马褂,阿玛要张大铁弓。铁弓铁箭射得远,再抓天鹅不用鹰。”

海东青颜色不一,以纯白色、天蓝色、纯黑色为上品。又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龙等名目。

金雕:金色轰炸机

如果说海东青是鸟类中的战斗机,那么金雕就是鸟类中的战略轰炸机了。顺便说一句,俄罗斯的苏47,就被称为“金雕”。

金雕的体羽主要为栗褐色;头顶羽毛加深,呈现金褐色。也正是这点金色,使得金雕显得越发矜贵,也更有帝王般的霸气。我甚至联想到古埃及戴着黄金面具的法老,对手下的臣民生死予夺。

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分布于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山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孔武有力的金雕性格凶猛,主要捕食大型的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赤麻鸭、斑头雁、鱼鸥、雪鸡,兽类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黄鼬、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抓获猎物时,它的爪能够像利刃一样刺进猎物的要害部位,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扭断猎物的脖子。巨大的翅膀也是它的有力武器之一,有时一翅扇将过去,就可以将猎物击倒在地。金雕善于翱翔和滑翔,常在高空中一边呈直线或圆圈状盘旋,一边俯视地面寻找猎物,两翅上举呈“V”状,用柔软而灵活的两翼和尾的变化来调节飞行的方向、高度、速度和飞行姿势。发现目标后,常以每小时300公里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天而降,并在最后一刹那戛然止住扇动的翅膀,然后牢牢地抓住猎物的头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头骨,使其立即丧失性命。

经过训练的金雕,可以在草原上长距离地追逐狼,等狼疲惫不堪时,一爪抓住其脖颈,一爪抓住其眼睛,使狼丧失反抗的能力,曾经有过一只金雕先后抓狼14只的记录。相比之下,它的运载能力较差,负重能力还不到1千克。在捕到较大的猎物时,就在地面上将其肢解,先吃掉好肉和心、肝、肺等内脏部分,然后再将剩下的分成两半,分批带回栖宿的地方。

新疆哈萨克人训练有素的金雕除了狩猎,最大的一个用处是看护羊圈。它们驱赶起野狼来可谓是轻车熟路,所以在看护养圈的时候,周围是根本不需要牧人的。

顺便说说另一种海上战略轰炸机——虎头海雕。虎头海雕是现今所知世界上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约6.8公斤。因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因而得名。在我国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渤海鱼类死亡,虎头海雕的食物锐减,致使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绿孔雀:“六公斤”翡翠

云南产翡翠,也产翡翠般的鸟儿——绿孔雀。

绿孔雀也叫爪哇孔雀、龙鸟,是孔雀属两种孔雀之一,另一种是蓝孔雀。绿孔雀的羽毛颜色鲜艳,可以起到保护色的作用,因为大多数捕食者,例如虎、豹、野狗、猫头鹰、鹰等都没有辨色能力。绿孔雀产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在我国主要发现于云南和西藏地区,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绿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堪称鸟类中的“巨人”之一。体长为1~2米,体重一般为6千克,所以在云南泸水俗称为“六公斤”。它的雄鸟和雌鸟体羽大体相似,但雌鸟没有尾屏。雄鸟羽毛绮丽华美,头上一簇别具风度的冠羽长达10厘米,高高地耸立着,苍绿色的头和颈,微微闪着紫光,背部的羽毛像绿玉一般;胸部的羽毛也是绿色,只有腹部颜色较暗。翅膀不大,上面覆盖着黄褐、青黑、翠绿的羽毛,也是色彩缤纷,在阳光的照耀下,由于羽毛彩色的反光率不同,更显得华丽多彩,鲜艳夺目。

最让绿孔雀自豪的是它的尾屏。绿孔雀的尾巴并不长,构成尾屏的是它尾上的覆羽。长长的尾羽是身长的两倍,平时合拢拖在身后,开屏时屏面宽约3米,高达1.5米。这些羽毛绚丽多彩,羽支细长,构成俏丽斑斓的图案,犹如鲜艳夺目的锦缎。

绿孔雀常常是一雄配数雌,三五只一小群活动。清晨云雾弥漫的时候,孔雀就悄悄走到河边,先汲水、理羽梳妆,然后才结队到树林里去觅食。中午时分,阳光强烈,它们就躲到树荫里去休息。几个小时之后,才出来四处觅食。直到黄昏降临,它们才飞回树林,躲在密枝浓叶当中睡觉,有时也立于栖木发出洪亮如长号般的叫声。

绿孔雀端庄、聪敏,机警而又羞怯,它是一种象征吉祥如意的幸福鸟,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孔雀的美丽羽毛,历来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清代时,以其与褐马鸡尾羽配合制成“花翎”,以翎眼多寡区别官阶等级。孔雀的行止动作,宛若舞姿,民间模仿其动作编成“孔雀舞”,舞姿矫健优美,令人陶醉。

大自然的所有事物,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翡翠总是采,也会采完。“流动的翡翠”数量已经极少极少了,据统计,绿孔雀在云南的分布区已缩小到只有30多个县,种群数量1000多只,而在西藏东南部的数量尚不足100只。

“翡翠”看看就好,又何必顶在头上、戴在身上呢?

中华秋沙鸭:鸭中之龙

宁夏的沙湖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在沙漠中竟有如许的一个大湖。未去沙湖之前,就知道那里是鸟类的乐园,当时就在想,如果有中华秋沙鸭就好了。结果到了2011年6月,传来一条好消息:月初,沙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宁夏大学联合对沙湖进行科学考察时,首次在沙湖湖面观测到8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沙湖配沙鸭,真是天作之合。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我国特产稀有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鸟类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是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的国宝。原产地是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分布范围狭小,只有零星个体偶尔飞到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境内。数量极其稀少,全球目前仅存不足1000只。英国人于1864年在中国采到一只雄性幼鸭标本,并将其命名为“中华秋沙鸭”。由于这种鸭子以天然树洞为巢,又有人将它称作“会上树的鸭子”。

中华秋沙鸭又名鳞肋秋沙鸭。属雁形目,鸭科。体形稍小于绿头鸭。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这种秋沙鸭最醒目的特征,所以早先的名字叫鳞胁秋沙鸭。此外,像凤头一样,脑后有两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标志。两者合在一起,就使得这种鸭子集“鱼身”和“凤冠”于一体,真个是鸭中之龙了。冬季见于江苏沿海滩涂湿地及东南地区,繁殖于我国东北一带。

近年来,由于沙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明显改观,所以才吸引了中华秋沙鸭这样的“贵客”。虽然我这次沙湖之行没有看到秋沙鸭,但我知道,它们一定生活得很快乐。但我在担心,它们要到哪里去找树洞呢?

猜你喜欢

鹧鸪朱鹮白鹭
《鹧鸪》一调与“舞《鹧鸪》”“打散”——声诗格调与元杂剧的收场演出
鹧鸪
鹧鸪
白鹭于飞
白鹭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优雅的朱鹮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朱鹮你好
啊,朱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