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黑毒蛾的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

2014-11-25王晓庆杨柳霞姚学坤李艳华赵远艳

环境昆虫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毒蛾历期虫口

王晓庆,彭 萍*,杨柳霞,姚学坤,李艳华,赵远艳

(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 402160;2.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云南普洱665000)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 又称茶茸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20 世纪60年代后日趋发生严重的茶树害虫种类之一。在安徽、浙江西北部、贵州、闽北等地年发生4 代,浙江中南部4-5 代、江西5 代(朱俊庆,1999)。近年来,茶黑毒蛾在云南的普洱茶区发生严重,局部茶园危害猖獗。2010年1月,普洱茶区已进入春茶开采时节,思茅区云盘山万亩有机茶园遭受茶黑毒蛾虫灾,茶树的新芽、嫩叶、老叶甚至嫩茎都被取食,严重的茶园叶片无存,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树势。幼虫毒毛触及人体致红肿痛痒,妨碍茶叶的采摘及田间管理工作。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概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绿色食品示范茶园设置样点,系统监测茶黑毒蛾的发生动态。园内茶树高80-85 cm,树幅90-100 cm,茶树长势旺盛。

1.2 调查方法

田间虫口密度、各虫态发育历期、田间发蛾进度及蛾量调查采用彭萍等(2013)的方法。

1.2.1 虫口密度调查

选择虫口较多、有代表性的茶园3 块(每块约667 m2)作为样地,每样地按平行跳跃式取20个样点,每点1 m 行长或1 m2茶丛,每7 d 调查记载一次田间1-2 龄幼虫虫口密度。

1.2.2 发育历期观察

室温条件下,每代25-30 头(单头饲养于高10 cm,直径约5 cm的圆形玻璃瓶),以鲜茶叶饲养。每天定时观察记载各虫态发育历期。

1.2.3 田间发蛾进度及蛾量调查

各代幼虫进入盛蛹期后,在茶园设置一盏PS-15IV-4 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集茶黑毒蛾成虫,至蛾终见日为止。期间每晚诱集成虫6 h,次日清晨进行虫体收集,带回室内统计其数量,并检查统计雌雄数量。

1.3 数据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 进行统计和作图,采用病虫测报应验程度判定模式进行验证(唐启义等,1988),从而判定历期法预测防治时期的可行性。

防治时期预报应验程度判定模式:

其中,ST<40 表明预报不准确,40≤ST<60表明预报比较准确,ST≥60 表明预报准确;a1为实测值,a2为预测值,δ为预报对象常年标准差,t为自预报发出至实际发生时的期距(天)。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黑毒蛾幼虫发生规律

结果显示,茶黑毒蛾在云南普洱市一年发生5 代(表1),一般情况下6-10月为茶黑毒蛾的发生高峰期,主要危害夏秋茶,3-4 代为主害代。不同年份发生动态不同,在2010年,从年初1-3月到年末10月-11月茶园中均有幼虫发生为害,除第2 代发生较轻以外,其余4 代全年发生危害严重;由于末代虫口基数较大,加之次年早春气候适宜等原因,造成2011年1月中下旬第1 代幼虫在部分茶区提早发生,危害春茶,全年内2-4 代发生危害严重,其中以第3 代发生量大,虫口密度高,严重危害夏茶;而2012年只有第4 代发生量较大,但其虫口密度远低于2010年和2011年(图1)。

图1 2010-2012年茶黑毒蛾(幼虫)田间消长动态Fig.1 Population dynamics of larvae of Dasychira baibarana in tea garden from 2010 to 2012

表1 茶黑毒蛾各代发生期(月/旬)(云南普洱)Table 1 Occurrence period of Dasychira baibarana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Yunnan,Puer)

2.2 茶黑毒蛾幼虫的发育历期

茶黑毒蛾幼虫历期在各代中以第1 代最长,平均33-34 d;其次是第5 代,平均为26 d。第2、3、4 代为20-21 d。在普洱地区,每年最热的月份为5月-6月,月平均气温在18℃-25℃,恰好是第3 代幼虫的发生时期,故第3 代历期最短,平均低于20 d。幼虫的发育历期在适宜温度范围内一般随气温的升高而缩短(表2)。

表2 茶黑毒蛾各龄幼虫历期(d)Table 2 Development duration of larvae of Dasychira baibarana

2.3 茶黑毒蛾成虫发生动态

田间灯诱茶黑毒蛾成虫发生情况(图2)表明,2010年和2011年,茶黑毒蛾成虫在测报灯下全年均有出现,其中连续两年内7-8月为茶黑毒蛾成虫的发生高峰期,2010年的虫口数量分别为86 和92 头;2011年发生量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虫口达到398 头和400 头,是2010年4 余倍。通过上述两年的监测,基本掌握黑毒蛾的发生规律,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后,2012年成虫数量明显下降,只有年初1月及9-10月少量虫口出现,9月份是全年的发生高峰,虫量只有38 头,远低于2010年和2011年的虫口,这与幼虫田间消长动态相吻合。

2.4 茶黑毒蛾发生危害趋势预测

图2 茶黑毒蛾成虫灯下诱集量Fig.2 The number of trapped adult of Dasychira baibarana

据普洱多年观察,茶黑毒蛾最适温度23-26℃、湿度75%-85%,年发生5 代。由于气候适宜,几乎无明显的越冬。受气候环境条件影响,茶黑毒蛾具有间歇发生或局部暴发为害的习性。温、湿度直接影响各虫态的发育速度(朱俊庆等,1994)。2011年因受暖冬气候的影响,早春1月,当温、湿度同时升高,第1 代黑毒蛾提前发生,在1月下旬-2月上旬局部暴发成灾,直接造成春茶的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6月-9月的气候适宜,第3-5 代常常是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当平均温度超过28℃,各虫态生长发育不良,因此,每年7月上旬-8月中旬的温湿度,不仅影响4-5代的虫口发生量,也是影响次年第1 代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以气温为横坐标,相对湿度为纵坐标,自7月上旬至8月中旬的旬平均温度和旬平均湿度在坐标图中作点,按时间先后连接成图形,并以气温在26℃以下,相对湿度在75%以上作为适生区(图中长方形区域),以图形在适生区以内所占比例来推断次年第一、二代的发生趋势(朱俊庆等,1994)。从2010-2012年的黑毒蛾发生趋势预测图看,图形基本都在适宜区内,预示下一年均属于重发生型。

分析普洱近3年的气象资料,均属于适宜黑毒蛾的发生气候适宜区(年平均温度均在20.11℃-20.38℃,平均湿度在68%-79%),如果有丰富的虫源,其暴发成灾的几率极高。故2010、2011年黑毒蛾发生危害较严重,全年有3-4 代发生严重,在田间,几乎每月均可见到幼虫取食为害,3-11月灯下均可见成虫。2012年,在测报的基础上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才有效地控制了黑毒蛾的虫灾疫情(图3)。

图3 2010-2012年茶黑毒蛾发生趋势预测图Fig.3 The prediction chart of occurrence trend of Dasychira baibarana from 2010 to 2012

2.5 茶黑毒蛾的防治时期预测

通过测报灯对成虫的系统调查,掌握当地各代的发蛾高峰期,根据黑毒蛾各虫态常年的发育历期资料,采用历期预测法预测下一代幼虫的发生期,预测防治时期,及时向茶区发布预测信息,再结合大田普查情况,指导茶农按防治指标开展防治工作。

根据2011-2012年田间发蛾进度调查,确定发蛾高峰日,采用历期法向后加上成虫产卵前期、下一代卵历期即盛孵期、再加1-2 龄幼虫历期,预测3 龄幼虫发生时期(即防治时期),根据唐启义等(1988)提出的应验评判方程,对历期法预测的时间进行检验,结果(表3)表明,有3 组数小于40,属于不准确范畴;有7 组数据大于60,预报结果为比较准确或准确。由此可知,历期法预测的防治时期基本可行,可按照预测的时间进行防治或适当提前防治时间。

表3 茶黑毒蛾防治时期预测及验证Table 3 Thepredic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control stage of Dasychira baibarana

3 结论与讨论

普洱位于云南西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2.5℃-22.2℃,最热时间是5月和6月,月平均气温18℃-25℃。年均降水量在1500 mm左右,光热条件良好,积温很高,适宜茶树生长,早春1月中下旬开始采春茶,也属于适宜发生黑毒蛾的气候条件,该虫在普洱茶区年发生5代,基本不越冬,比我国大部分茶区发生的4 代(汪义平等,2003)多1个世代。

茶黑毒蛾在普洱地区无越冬现象,故与其他茶区相比多发生一代。但主要危害时间是一致的,如在普洱地区以第3 代危害最重,而长江中下游茶区以第2 代虫量最大(朱俊庆,1999),均危害夏茶。从茶黑毒蛾幼虫发生历期来看,普洱地区的第1 代短于浙江杭州的第1 代,而两地区的末代历期很接近,中间几代也相差不大,只是普洱地区多一代。这可能与各代幼虫在两地发生时的气候因子有关。在其他茶区尚未见到成虫在全年的主要发生时期,本研究发现7-9月为茶黑毒蛾成虫的主要发生期,可积极采取灯诱、性诱等措施进行防治,来减少次代发生数量,从而降低茶园农药的使用量。同时配合测报方法对下一代幼虫的防治时期进行预测。

田间监测种群的动态过程中,注意灯光诱集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系统观测与田间普查相结合;前期虫量较低,调查时应适当增加样方数,确保调查的准确性。针对黑毒蛾发生易局部区域暴发的习性,为实施“压源控后”的控制策略提供保障:对发生早的第1、2 代幼虫,实施药剂挑治“危害中心”,压低虫源基数,降低种群暴发的几率;对于夏秋发生的主害代(3-5 代),按照防治指标(4-7 头/m2)选用环境友好型药剂(郑旭芝,2001;姚学坤等,2012),把握适期(幼虫3龄前)进行施药防治,可有效地控制茶黑毒蛾幼虫。

References)

Peng P,Wang XQ,Li PW.The Forcast and Control of Tea Pests and Diseases [M].Beijing:China Ariculture Press,2013.[彭萍,王晓庆,李品武.茶树病虫害测报与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Tang QY,Li SS.The verification model of forcast of pests and diseases[J].Forcast of Pests and Diseases,1988,8 (1):1-5.[唐启义,李绍石.病虫测报应验程度判定模式[J].病虫测报,1988,8 (1):1-5]

Wang YP,Fang H,Zhang HM.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of Dasychira baibarana [J].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xtension,2003,23 (1):20-22.[汪义平,方惠,张红美.茶黑毒蛾发生规律与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1):20-22]

Yao XK,Yang LX,Zhao YY,et al.The control effect of several biological pesticides on 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 [J].Tea Communication,2012,(3):38-41.[姚学坤,杨柳霞,赵远艳,等.几种生物农药对茶黑毒蛾的防治效果[J].茶叶通讯,2012,(3):38-41]

Zheng XZ.Efficacy test of BT for control of Dasychira baibarana[J].Journal of Tea Business,2001,23 (4):29.[郑旭芝.BT 苏得利防治茶黑毒蛾药效试验[J].茶业通报,2001,23 (4):29]

Zhu JQ.Tea Pests [M].Beijing:China Ariculture Press,1999.[朱俊庆.茶树害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Zhu JQ,Shang JN.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forecasting of occurrence trend of Dasychira baibarana[J].Journal of Tea,1994,(2):20-23.[朱俊庆,商建农.茶黑毒蛾发生危害趋势的中长期预测[J].茶叶,1994,(2):20-23]

猜你喜欢

毒蛾历期虫口
13个新选水稻不育系播始历期配合力分析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刍议飞防蜀柏毒蛾与蚕桑产业和谐发展
蜀柏毒蛾微孢子虫对家蚕危害的研究初报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
如何防治肾毒蛾
湖南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