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解放前延边地区养牛业发展

2014-11-25尹哲友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延边

尹哲友

[摘 要]解放前,延边地区是吉林省主要的养牛产地,该地牛品种优良,草地资源丰富,户均养牛数量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20-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大及各种灾害频仍,延边的养牛业遭到严重破坏,户均养牛数逐渐减少。

[关键词]解放前;延边;养牛业;牛品种

延边(1)地处吉林的东南部,以图们江为界,接壤朝鲜的咸镜北道。19世纪后半期开始大批朝鲜贫民涌入延边,开荒定居,占人口的大多数(约70-80%)。由于朝鲜人多,中朝之间贸易及人员来往频繁,形成了与东北其他地区与众不同的养牛业发展特征。

一、养牛品种

20世纪20年代之前,延边地区主要饲养朝鲜牛、本地牛(也称满洲牛、吉林牛)、蒙古牛等,其中朝鲜牛约占60%,本地牛和蒙古牛约占30%,其他牛约占10%。当时,朝鲜人集中的东南部地区主要饲养朝鲜牛,而中国人较多的西北地区大部分饲养本地牛、蒙古牛等。

朝鲜牛是远东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地方牛种之一,它素以体质强健、肉质浓郁和全面的役用性能著称于世。朝鲜牛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朝鲜移民进入到东北各地,而延边接壤朝鲜的咸镜北道,咸镜北道产牛居多。咸镜北道是朝鲜著名的养牛产地,该地牛相对于其他朝鲜地方牛体格高大结实、牵引力强。从外形特征上,延边当地的朝鲜牛与朝鲜境内的朝鲜牛并无明显区别,但延边地区水草丰盛,饲养条件好,比朝鲜境内牛营养充足,皮毛光泽。

朝鲜牛、蒙古牛、本地牛的毛色均为黄色,从外观上看较相似,但朝鲜牛与蒙古牛、本地牛相比持久力及牵引力更强,体型更加结实。

进入20世纪20年代,延边地区各种牛品种之间的杂交较为频繁,当地人也很难分清其品种,一般都俗称“间岛牛”。解放后,延边州畜牧部门把“间岛牛”改称“延边牛”。

二、养牛业发展之原因

解放前,延边地区养牛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当时,牛是农耕和运输的重要工具,同时又是增资和投资的手段。据伪满洲国家畜统计,1934年延边地区(间岛省)每1000人的养牛头数是186.2头,在伪满洲国14个省当中排名第三,第一和第二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兴安北省和兴安西省。同年,延边地区的牛饲养头数在整个大牲畜中超过70%,这在东北地区实属罕见。延边地区户均养牛头数较多的原因是:

第一,延边地区的社会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畜牧业。延边地区是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结构,据1926年统计,延边地区林地和不可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1%。而这些地方因200余年的封禁,草木繁盛,适合放牧。同时延边地处东北东段,通往吉林、长春的交通极为不便,与东北其他地区相比人口密度较小。

第二,跟朝鲜人的养牛爱好有关。历来朝鲜人喜欢养牛,而不喜欢养马、养驴,养牛在朝鲜人的家畜饲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据1932年延边地区家畜统计,延边地区朝鲜农民的牛马饲养比为约10:1,而中国人的牛马饲养比是约1:1。一些农民还饲养驴和骡,但数量较少。朝鲜人占多数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延边地区以牛为主的畜牧结构。

第三,延边地区的中国人较富裕,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畜牧业。解放前延边地区中朝农民之间贫富差异较为显著,其原因是:延边地区朝鲜人大部分是为了生计,逃难到延边的贫苦农民,而早期进入延边,开垦土地的朝鲜农民,也因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大部分被官府没收土地,沦为佃农;相反,清末,移居到延边的中国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地方官府对本国人给予了分给土地、农具等各种优惠政策,生活较为富裕。据1910年延边地区中朝农民人均养牛统计比较,延边地区的户均养牛数为1.3,其中中国人为4.0,朝鲜人为0.8。可以看出,朝鲜人重视养牛,但因其经济水平所限,其户均饲养头数不如中国农民。由于当时该地还没有信贷机关,很多中国地主挣钱后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畜牧业,使以牛为主的家畜数迅速增加。之后,随着佃农制度(2)的普及,中朝农民之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但中朝农民的户均大牲畜数差异一直较大。

三、养牛业发展概况

我们来看一下延边地区各年代的养牛业发展特点。20世纪10年代是只有一些零散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20世纪10年代,随着大批朝鲜人的移居和新土地的开垦,延边地区养牛头数快速增加,户均养牛数超过1,但当时户均养牛头数的增加,更多的是一些中国地主以投资手段繁育的结果,朝鲜佃农的人均养牛数还较少。

20世纪20年代,延边地区的养牛头数基本保持在6万头左右(参照图1)。人口增加,而养牛头数未增加的原因是跟延边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恶化有关。20世纪20年代,延边逐渐编入了日本的经济圈。东洋拓殖等日本的商业资本大力进军延边,逐渐控制了延边的经济命脉,加速了农民分化。虽然日本领事馆口口声声说要保护延边朝鲜人,但日本利用各种信用贷款,掠夺朝鲜人的土地,使很多朝鲜人沦为佃农或半佃农。而随着日本金融资本的渗透,地方官府也加强了对土地的管制,未归化者很难利用佃农制度获得土地,朝鲜人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同时,该地人口持续增加(如1916年约26万,1926年约44万)后,土地逐渐饱和,出现了冬季饲料缺乏等问题。还有当时延边地区各种灾害频繁,牛瘟等疫病猖獗,使很多农民为了生计,卖耕牛。由于卖牛者多,延边地区的牛交易较活跃。1920年,延边地区共有11个牛市场,年交易量达到约1.6万头。一般延边地区的活牛是通过牛贩子卖给邻近的朝鲜、俄罗斯及吉林长春等地。

“九·一八事变”后,延边的养牛业遭到重大打击。伪满洲国初期养牛业退步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从1932年到1936年,日伪军警大搞所谓“治安肃正”,对广大农村残酷实行“三光”政策,使广大农村荒废,以牛为首的家畜大量减少;第二,以“商品交换”名义每年把大批牛输出到日本和东北其它地区;其三,日寇为了掠夺资源,强制把大批牛征用于修机场、铁路的装备场所。1939年以后养牛业尽管有所恢复,但基本上停留在1931年以前的水平。

猜你喜欢

延边
飞云之下
HIT HARD
延边州组织“V游延边 发现精彩”活动
浅谈延边地区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延边啊,延边!
延边州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延边州稳步推进延边黄牛提纯复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