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人士翟宗文在芜湖革命活动述略

2014-11-25张传恩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主人士芜湖

张传恩

[摘 要]五四运动前后,翟宗文作为学生领袖代表之一,组织芜湖的青年学生与旧军阀等反动势力开展了一系列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翟宗文身居芜湖,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翟宗文;民主人士;芜湖;革命活动

统一战线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1]p60620世纪20年代初,芜湖涌现出一批老一辈民主爱国人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翟宗文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一、翟宗文生平简述

翟宗文(1900-1957),曾用名周新潮,安徽省巢县柘皋镇翟家桥村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8年在就读于芜湖萃文中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翟宗文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运动,参与芜湖学生联合会的筹备工作,并被推为学生联合会副会长[2]145。1921年安庆“六·二”惨案发生后,翟宗文代表芜湖学生联合会亲至安庆声援。1922年,翟宗文东渡日本留学,期间深受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影响,于当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并任驻日总支部常务委员,发动旅日华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赞扬。1929年秋留学回国后,翟宗文曾任外交部编译和兼职律师、交通部法规委员会委员等要职。在此期间,受周新民等进步人士的影响,翟宗文在政治上开始逐步倾向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翟宗文曾任任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总干事。1938年11月,翟宗文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出任庐江县长,并联络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歼灭了反共的庐江县长李志强部。1946年6月,翟宗文回到芜湖,在芜湖中学、安徽学院执教兼执行律师,期间积极与中共地下党联系,并鼓励广大进步青年投身中国进步革命,利用各种便利条件,掩护青年渡江北上参加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翟宗文历任安徽省芜湖市芜关中学校长,安徽大学教授,皖南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委员会委员,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土改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57年12月5日因病去世,终年57岁。

二、翟宗文在芜湖革命活动述略

(一)五四运动前后

1918年,翟宗文考入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芜湖萃文中学。求学期间,翟宗文亲眼目睹了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残酷盘剥人民,军阀派系之间的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开始思索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当时的萃文中学受外国教会的严密控制,但也有少数思想进步的中国教员,如禹子鬯、陶枕秋等。翟宗文就读萃文中学时,与陈独秀交往甚密的高语罕(1888—1948)常到萃文中学授课。高语罕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就读,回国后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并为《新青年》撰文,后赴芜湖任省立第五中学学监,并在该校创办学生自治会等组织,支持蒋光慈、李克农等组织“安社”,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高语罕十分欣赏翟宗文爱国热情,翟宗文正是在等进步人士的鼓励和引导下,冲破教会思想的禁锢,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思想。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5月5日消息便传到芜湖,各类各级学校学生群情激奋。5月7日,翟宗文准备带领萃文中学的学生上街游行时,遭到校方阻拦,他与校长华尔登(美国人)据理力争,保证了学生游行的顺利进行。同时,翟宗文与胡苏民等进步青年学生一起,前往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等驻芜学校联络,准备统一行动,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在各校学生代表的集会上,学生们一致决定成立芜湖学生联合会。6月1日下午,芜湖中学以上各校学生代表齐聚萃文中学,召开了芜湖市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3]6,一致推举郑协之为会长,翟宗文等人为副会长。

1918年,皖系军阀马联甲任皖南镇守使、第1混成旅旅长。马联甲(1865-1924),曾任民国北京政府安徽军务督办、安徽省省长,在皖期间曾制造了安庆“六二血案”。1919年,马联甲为搜刮钱财,将每包食盐增税二角五分税收(简称“二五附加”),盐商则乘机提高盐价,芜湖人民深受其害。翟宗文、蒋光慈闻讯后,通过学联带领萃文中学、芜湖五中等学校的大批学生,闯进马联甲公馆为民请愿,经过激烈交锋,“二五附加”被迫取消。

1920年4月,芜湖学生联合会响应全国学联通电宣布罢课,以抗议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涉山东问题,同时掀起了芜湖抵制日货的高潮。为切实禁运日货,芜湖学生联合会还致函芜湖总商会,要求其保证全市不再购进日货,但商会不予配合。翟宗文等人率领学生1000多人包围了芜湖市总商会,翟宗文作为学生代表,与芜湖市商会会长汤善福等人据理力争,希望商会能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学联的请求,但遭到推诿。对话无果后,学生与商会发生冲突,时任皖南镇守使马联甲派兵镇压。翟宗文发动同学,对现场官兵晓之以理,官兵受到学生爱国情怀的影响,没对学生动手。最终商会只得签订了志愿书,向学联保证不再进购日货。

1921年,安庆“六二”惨案发生后,翟宗文组织芜湖学生组成代表团,前往安庆声援。翟宗文和钱杏邨举着被害学生的血衣站在队伍的前列,在安庆上街游行示威。“六二”运动后,翟宗文还参加了反对贿选的省议会和驱逐省长李兆珍的斗争。随后,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为加强学生联合会与军阀斗争的领导力量,从芜湖、安庆各校增派了一批学生骨干充实省学联,翟宗文便是其中学生代表之一。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芜湖与大多数城市一样,唯一的代步公共交通工具只有黄包车。由于黄包车行老板与官府一直互相勾结,人力车工人的生活难以为继,生活于社会底层。1922年3月,在芜湖警察厅的许可下,黄包车行以“所收车价不敷开支”等借口为理由,再次提高牌照税(即“车租”),以加重对工人的盘剥。人力车工人因不堪重负,请求警察厅撤销准许的决定。警察厅非但没有答应工人的请求,反而加强警力随时准备对付不满的工人。翟宗文、薛卓汉等进步学生了解情况后,立即向芜湖学生联合会汇报了这一情况,学联决定对黄包车工人声援。罢工的前一天,翟宗文与薛卓汉等人和黄包车工人代表一起前往警察厅要求取消牌照税被拒绝。第二天,芜湖2000多黄包车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游行,学生代表翟宗文、薛卓汉与工人代表扛着“芜湖劳动大会”的旗帜,走在队伍的最前列。由于工人和学生的团结斗争,迫使当局宣布取消增税的决定,罢工取得了胜利。

从1919年到1922年,在历次芜湖学生运动的斗争中,翟宗文始终站在前列,成为芜湖出色的学生领袖之一,同时也由于他不怕牺牲、敢作敢为的作风,被人成为“翟大炮”。

1922年冬,翟宗文东渡日本留学,直至1929年秋回国。在旅日留学期间,翟宗文在政治上逐步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并加入了国民党。1925年后,随着国民党右派势力逐步偏离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翟宗文团结了王步文等人,通过召开各种会议、演说等形式,积极宣传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二)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翟宗文回到芜湖,很快与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并在唐晓光等同志的领导下,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翟宗文先后在芜湖中学、安徽学院执教,并做兼职律师。他以兼职律师为掩护,一方面为芜湖人民伸张正义,一方面向民众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横征暴敛令国民不堪重负。1947年,巢县拓皋镇发生了因村民“抗捐抗夫”而引发的流血事件。翟宗文得知消息后立即出面,帮助农民向巢县政府发出控告,同时还在芜湖的报纸上发表文章,揭露事情真相。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将拓皋镇镇长撤职,承担死者善后事宜,并负担伤者全部费用。在翟宗文的支持下,村民们的“抗捐抗夫”斗争基本上取得了胜利。

1948年,上海交通大学一批进步学生要潜往江北去解放区,途径芜湖时,在顾顺方的安排下,学生全部住在翟宗文家中。顾训方(1917—2011),江苏吴县人,中共党员,1936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大别山四分区”联络部长。[4]在翟宗文夫妇的精心安排下,一行近10名学生安全到了达了江北解放区。同年,一批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仍然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在巢湖县监狱。时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秘书长的朱子帆是进步人士。朱子帆(1898~1967)原名朱国华,安徽无为人,曾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战时期多次与董必武见面,并与周新民、王若飞、谭平山等人联络,多次向上海中共秘密组织提供极具价值的政治情报,积极推动反蒋运动。[3]170唐晓光得知朱子帆到巢湖县后,派翟宗文将一封密信送给朱子帆(翟后来得知,这封密信的内容是被关押在巢湖县监狱中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名单),经过朱子帆等人的积极活动与营救,这部分同志最终得以解救。

全国解放后,翟宗文始终真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并为发展中日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因病去世前,翟宗文先后担任皖南行署委员、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等重要职务。[5]376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安徽文史集萃丛书之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芜湖市党史大事记[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4]同济大学电子档案馆:http://www.tongji.edu.cn/~archives/yundo

ngfiles/xsy15.htm

[5]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统战群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民主人士芜湖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胜利前夜的李家庄
“爱国民主人士——新四军之友”征文启事
简述在沪爱国民主人士拥护和响应“五一口号”
中共“双周座谈会”的最初实践
无党派人士称谓的发展变化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