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企业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分析:公共产品理论视角

2014-11-24胡爱清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公共产品

胡爱清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潜力。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分析旅游人才作为区域公共资源的非排外性,导致企业为降低人力资源运营成本,采取无偿获得旅游人才的“搭便车”策略,制约了企业参与协同培养人才的集体行动。促使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在于形成区别性的激励手段,通过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采取税收优惠和补贴措施推动企业的参与动力,建立严格的资格认证手段提升合作企业的水平,校企建立资源共享和利益互换的合作机制,帮助企业在合作培养人才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人力资源提升利益。

【关键词】公共产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动力

2014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走出低迷发展势头,各国以旅游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逐步得以实施,对国际旅游市场的争夺也呈白热化状态。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13年《全球旅游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年全球旅游产业的增长率5%,对全球GDP的直接贡献2.8%,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9%,成为仅低于银行业的第二大全球产业[1]。旅游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各国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受到各国政府极大重视,人才战略也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组成,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服务人才,成为政府、行业、企业和旅游院校协同合作的目标。本文以区域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探讨旅游人才作为公共资源无偿供给的背景下,如何改变企业“搭便车”策略,形成积极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集体行动。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针对我国旅游教育质量开展了深入调研,报告指出我国旅游教育培养规模日益增大,旅游院校数量已达2208所,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数量108.33万,每年毕业生总数为31.92万人,旅游教育庞大的学生规模并没有转化为适应旅游发展的生产力,其突出表现为旅游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距离,“与旅游企业普遍反映的招聘困难,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问题并存的是,旅游教育毕业生普遍存在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现象。”[2]

旅游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断层,影响我国旅游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旅游业2013年竞争力报告》,中国旅游人力资源国际竞争力仅列38位,旅游教育和培训竞争力列43位,旅游教育体系培养质量56位,旅游行业员工培训质量45位,区域专业研究和培训能力55位[3],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偏低状况与我国世界旅游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影响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潜力。

我国旅游人才竞争力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校企协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

1.旅游人才成长的系统性特点要求企业协同培养人才

旅游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人的能力发展具有多元性。姜大源教授指出,“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专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门技能和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4]个体职业能力的成长不仅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更需要通过企业实践和职业发展才能成长为全面的人才,因此,从人才成长的系统性过程看,企业协同共育是旅游人才系统成长的关键。

2.旅游人才获得的非排他性特点促使企业选择“搭便车”策略

从人力资本的属性看,旅游人才表现为公共产品特点,旅游院校所培养的庞大旅游人才队伍对所有旅游企业开放,在旅游人才市场上表现为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共享性特点,企业在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中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最终并不能保证转变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无偿获得,这也促使大多数企业选择“搭便车”策略,从人才市场免费获得旅游人才。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校企协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旅游人才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但从旅游人才的公共资源属性看,旅游企业参与协同培养的成本难以获得相应的收益,甚至会被其他竞争性企业“捡了便宜”,旅游企业人才的高流动性也制约了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资金和人力支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参与区域合作培养人才的集体行动,难以形成企业的合作动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旅游人才的公共产品特性。

二、理论基础:区域公共产品与集体行动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地开发、旅游品牌建设等,而旅游人力资源也成为旅游公共产品核心要素。如何才能有效提供高素质旅游人才这一公共产品,成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概念,是指能够被一个以上消费者共同消费或共同享用的产品。最早阐释这一问题的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他在其著作《人性论》中提出,某些对每个人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由于人性的弱点,比如注重眼前利益,缺少长远打算,对于大家共同消费的物品依靠个人无法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只有通过政府才能解决这一问题。”[5]

现代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研究开始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他在其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了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即“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的产品。”[6]

就公共产品而言,在经济学中存在两个基本特征,即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出来,无法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同时公共产品还具有外部性特征,企业在使用优秀旅游人才的同时,其优质的旅游服务不仅为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提升了区域旅游服务水平,对旅游地的品牌建设提到了促进作用。相反,素质不高的旅游人才则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降低旅游地的品牌价值。endprint

从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看,区域旅游人才并不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各企业竞相争夺旅游人才,这说明旅游人才具有稀缺性,属于竞争性公共产品,这被归入公共产品的共同资源类别,即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排他的社会产品,不付费不能被有效排除在消费之外,共同资源的总量既定,具有向任何企业开放的非排他性,但在对共同资源消费过程中会出现竞争现象。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从传统意义上说,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甚至是唯一主体,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发生了多元化变化,除政府外,包括企业、行业、社区、教育机构等都参与了公共产品的供给,并成为公共产品供给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尤其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单靠政府的教育支出并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包括旅游企业、行业和旅游院校协同培育旅游人才,成为公共旅游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

但从公共产品的特点看,由于非排他性特点的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享用公共产品的好处,自然就减少了企业自愿付费或提供人力支持的动机,而倾向于选择“搭便车”,从而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下降,在市场机制出现失灵的情况下,旅游企业没有激励也没有预算成本来支持提供公共产品,导致目前旅游人力资源难以获得高质量供应,形成人才培养集体行动的困境。

如何才能促使私人企业放弃“搭便车”策略,采取合作手段提供区域公共资源,这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要问题。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认为,“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体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的共同的或集体的利益,他们采取行动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后都能受益,他们仍然不会自愿地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的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7]奥尔森认为,形成集体行动的关键在于控制集团规模,小集团更容易促进成员间的合作,集团中的个体数量越多,信息交流就越复杂,交易成本更高,也导致预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即“搭便车”现象。为解决搭便车现象,奥尔森提出了两个合作原则:集体利益不对称原则,贡献大的个体所获利益越多;选择性激励原则,形成赏罚分明的合作机制,以保证集体行动的运行。

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也提出了促进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六种策略,包括通过高压手段让他人进行合作;通过合作获得个体利益回报;通过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给个体所带来的自身利益;某团体中的个体需要某种公共产品,愿意全部支付成本并愿意他人分享公共产品;建立区域性合作机制,形成协同合作章程[8]。

法国学者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认为,合作机制的形成并不是一种自发的产物,而是一种刻意的、有意为之的适时建构,人们之所以要进行这种合作机制的建构,是为了建立起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集体的理论,来解决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费埃德博格提出,“行动者之间进行合作的核心动力是利益目标的实现,行动者为了让集体利益朝着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目标方向而努力。[9]”

综合以上学者们的观点,寻求自我利益的理性行为个体很难形成集体行动的动力,这主要源于区域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要促使追求私利的个体放弃“搭便车”策略,必须在集团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帮助个体实现个体的目标。集团成员之间的利益交换和协调,有利于组织内的个体在追求集团利益的同时嵌进个体利益。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获取的重要资产和宝贵资源,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依赖成员间的合作才能有效提供区域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

三、促进旅游企业参与协同培养人才动力分析

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功利性的岗位需求的职业人,作为一种教育,职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就业机会的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价值,应该使其有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主导参与设计社会进程和工作世界,成为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责任的社会人。[10]”这种综合性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学生通过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训练,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职业能力,企业的积极参与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培养对于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旅游企业高素质旅游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高学历人才奇缺、熟练旅游人才离职、新招聘人员不能满足企业用工要求等人力资源问题一直困扰旅游企业的做大做强,进一步恶化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人才短缺或服务水平低下影响游客对旅行社的满意度,客源的减少缩减了企业的利润,企业规模的削弱导致企业运作成本的增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旅游人才是企业得以生存的生命线,缺乏人才,企业就面临生存的危机。

但企业仍然缺乏参与协同共育旅游人才的动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旅游人才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一种对所有旅游企业都开放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本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参与院校协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结果可能其他企业给予更高的报酬或更好的职位而无偿获得,导致企业人力资源运作成本的流失。这也说明理性的个人行为一般不会导致理性的集体结果,个体希望在别人选择合作时自己选择不合作,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培育企业积极参与协同培养旅游人才的动力,关键在于帮助企业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合作目标同时,也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人才需求利益,采取有区别的激励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参与协同培养人才的动力。

1.政府对校企合作企业应采取鼓励性措施,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取得巨大成功,除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预期收益有清醒的认识外,政府对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指一方面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要在职业教育企业或跨企业的培训机构里学习相应职业的实践性知识和培养从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公立职业学校接受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职业学校和企业教育机构的协同教学,保证了德国年轻一代能够掌握联邦范围内相对通行的职业能力,适应当地社会生活和未来的流动就业。州政府为了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动力,对职业教育行使管理职权,教育和财政机关按照企业提供“双元制”的学徒岗位数量给予财政补贴,税务机关利用优惠的税收政策激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双元制”学徒岗位。政府对合作企业有区别的税收优惠和补贴的激励措施,有助于能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endprint

2.政府对校企合作企业采取资格认证手段,要求企业达标校企合作场地和人员要求,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人力资源培训水平

校企合作并不仅仅停留在企业为旅游院校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场地,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客户交际能力,实习企业不仅需要具有适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场地,更需要拥有能够帮助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合格职业培训师队伍,政府对校企合作企业实行资格认证,对企业提升培训队伍素质和优化实习条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凡是达标企业不仅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指定企业,同时还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和税收优惠,这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极为关键,增强了企业的区域竞争实力。企业的实习基地资格认证制度也有助于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学生不仅能够在企业获得充足的职业情境体验,更能够通过培训师的全面指导,获得全面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应对可能出现的职业难题,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客户交际能力,从而有效补充旅游院校职业教育的不足。

3.旅游院校与合作企业采取利益交换和资源共享手段,协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和学生职业能力

旅游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的天然优势,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和优质的校内实训设备;企业拥有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必然条件,拥有成熟的职业技能实践岗位和丰富经验的职业培训团队,通过校企双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能够实现利益交换和降低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旅游院校师资队伍能够把握旅游业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研究,针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有效指导,帮助企业员工拓宽和加深专业技能,适应旅游企业未来竞争的需要;旅游院校优质校内实训设备实现共享,有利于企业低成本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甚至可以将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任务打包交给旅游院校完成,校企合作提升企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有利于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和利益交换,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实力,建立校企利益联合体。

从集体行动的规律看,参与者更多地受到其个体利益的激励,总是试图将个体利益置于合作之上,校企合作的参与者追求多种利益和目标,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利益诉求,但参与群体都认识到校企利益体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一种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交换的合作体。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我们不仅要顾及共同利益的实现,更要重视企业的个体利益,只有通过实施有区别的激励措施,才能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四、结论

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职业教育作为国策提到了重要地位,提出了健全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措施,“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11]”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探讨企业协同参与培养旅游人才的动力,通过建立有区别的激励性措施鼓励企业的积极参与,发挥政府在引导校企共建人才培育利益体的政策规范作用,才能有效防范理性企业个体选择“搭便车”策略,才能有效提供有利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公共人才资源;通过建立合作企业资质认证标准,保证校企合作质量,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的集体行动并不能依托空洞的合作利益,应该扎根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实现校企合作的利益体建设,才能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优质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Annual Report 2013[EB/OL]. [2014-06-17]. http://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annual_report_2013.pdf.

[2]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 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2[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5-6.

[3]Jennifer Blanke & Thea Chiesa. The Travel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

[EB/OL],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3: 138-139.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TT_Competitiveness_Report_2013.pdf

[4]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5]大卫·休谟. 人性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77-578.

[6]Samuelson P.A.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36, No.4, 387-389.

[7]曼瑟尔·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M]. 陈郁、郭宇峰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2:2.

[8]布鲁斯·拉西特 & 哈维·斯塔尔. 世界政治[M]. 王玉珍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80-382.

[9]埃哈尔·费埃德伯格. 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 张月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10]姜大源主编.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49.

[1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2014-06-23].

http://www.edu.cn/zhi_jiao_news_295/20140623/t20140623_1138044_2.s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产品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研究
公共产品消费视角下边缘地旅游剥夺及其应对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公共产品性质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中国公共产品的国际战略
经济新常态下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数量的影响
财务会计信息属性的诘驳思辨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技术替代: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例
中国与东盟小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