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研究综述

2014-11-24李领娣刘高田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李领娣+刘高田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产业国际化的迅速发展,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日益成为研究的新领域和热点。本文对相关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国内学者二十年来研究成果的特点,包括呈现出数量整体逐年增加和研究主题比较集中等特点;同时发现研究重点集中在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外语教学的重要作用、探索国际化的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方面。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主题仍需细化、深入和加速研究成果体系化、并转化为实际应用作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旅游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以来,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产业的国际化,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一直在改革和探索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十几年间,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已逐步成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一个必然方向。

本文以万方数据库为信息统计源,以主题词“旅游人才”和主题词“国际化”采取高级检索的方式,从1993-2013年进行查找,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20篇。以此为样本文献,分析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研究概况、研究重点、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完善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研究,以期对我国旅游教育同国际接轨有指导意义。

一、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研究概况

(一)研究成果数量整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伴有波动

在检索到的120篇文献中,时间最早的一篇是诸丹的关于“入世”后对我国旅游教育的思考,发表于2002年。以后整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09年成为一个小高峰,2010和2011年保持平稳,2012年成为另一个小高峰,见图1。这表明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研究是伴随着2001年中国入世、旅游市场全面开放、中国旅游业接轨国际旅游业逐步起步的,并且自2009年以来研究成果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地增加。

(二)研究主题比较集中

通过对120篇文献的主题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前八位的文献共计99篇,占总数的82.5%,如表1。这表明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题比较集中,由于培养国际化的旅游人才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中外合作办学、海外实习就业、国际化师资、双语课程、双语教学等,并不是所有的旅游院校都具备条件,所以目前只有部分院校探索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数量并不是十分广泛,研究者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研究主题也就相对集中。

(三)研究主体以各类院校教师为主

经统计共有101篇文章的作者来自各类院校,其中大部分来自旅游类专门院校或本科院校的旅游学院或旅游系,其次是本科院校的管理学院或管理系及外语学院或外语系。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主体以各类院校教师为主,辅以部分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和旅游单位工作人员。旅行社、酒店集团、景点景区等旅游企业尚未参与其中。

二、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研究的重点

(一)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

有关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开发模式、策略等的文献共计61篇,占到文献总数的50.8%,是研究最多的一个主题,也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心。这表明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为了优化旅游人力资源,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尽快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应成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刘丽提出,旅游业正面临这样一种需求,即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而这种需求只能通过培养国际化的旅游人才才能得到满足[1]。狄保荣、王晨光等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旅游市场。要支撑如此庞大的产业,必须要有一大批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2]。赖燕波认为,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需要中国旅游教育更新教育理念, 将旅游教育置身于国际环境中, 用国际视野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3]。

关于该主题的具体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针对国内院校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旅游人才;二是针对如何实现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史丹萍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方式,包括构建“六项全能” (吃、住、行、游、购、娱)分类人才培养“直通车” (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模式, 打造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航母”, 提升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档次;二是旅游课程改革:旅游业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 培养职业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再有就是理论与创新相结合, 增加经济形势及旅游最新动态方面的讲座或选修课, 启发、激励学生参加科研工作;三是提升教师素质: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无私地奉献精神, 还要有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具有博大而精深的知识结构;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很强的应变能力[4]。

汪亚明和楼钢依据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实践经验,提出国内院校应该拓展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尤其是搭建海外实习平台,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打造国际化旅游人才。他们总结道,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海外实习实训是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国学生只有亲身感受与体验国际旅游企业工作与生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其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才能真正掌握先进有用的职业技能[5]。

对于如何实现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国际化,即积极推进本土化人才国际化,李志刚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提出了三套战略,一是主体战略,包括建立国际化旅游人才测评体系、提升旅游公共管理部门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二是支撑性战略,以国内高等院校为平台, 开展旅游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 为我国旅游产业国际化提供合格的后备力量。三是策略性战略,其主导思想是引进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参与到我国旅游国际化进程中来, 通过设立项目、提供职位和搭建平台等方式, 聘请国际旅游界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来华工作, 同时, 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参加中国旅游业建设[6]。endprint

(二)重视外语教学,推行双语教学模式、提升外语应用能力来实现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

根据张睿等总结的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特征,如图2所示[7],语言技能、国际交往能力、全球化视野等都离不开外语学习。走上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或在国内接待外国游客,外语都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必然要求。冯清认为双语教学的实施, 在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 着重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的工作环境, 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8]。潘静分析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有以下两部分特征:一方面是知识结构(包括熟悉两国或多国语言;熟悉两国或多国历史、货币、法律法规;熟悉旅游财务管理;熟知他国礼仪礼节、旅游外事), 另一方面是实战技能(包括出入境游团队调度;中文解说、英文解说或小语种解说;办签证、订机票;营销策划、计算机应用;发团、外联等)。两方面特征都离不开双语能力的培养[9]。

(三)探索国际化的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

浙江旅院和山东旅院在这一主题研究方面最为突出,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通过探索国际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尤其是大面积推动海外顶岗实习和研修上,走出了一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具体包括在国际化工学结合的带动下,浙旅职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在全面推进:在办学途径上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手段上全面推广广义情景教学,在课程建设上强调中外优质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上环节注重留学研修并重[10]。

山东旅院的狄保荣、王晨光等著的《国际化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于2011年10月出版发行,提出了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的“山旅模式”,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坚持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定位。2003年,学校明确提出了“国际化”总体发展目标,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速国际化进程的决定》,描绘出了国际化办学的综合性蓝图。二是理顺国际化的组织行为机制。建立国际交流中心,实行赴海外项目负责人制。建立学生赴境外实习选拔和奖惩制度。三是完善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海外合作企业建立稳定的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调查机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工作始终紧贴国际人才市场的最新需求,如与洲际饭店集团共同开发和建设饭店管理专业;与新加坡餐饮协会合作开发西餐工艺专业。四是建立国际化的教学师资队伍。首先,选派优秀教师赴德、英、美、日、韩、新加坡等国家进修和深造。第二,吸收具有海外留学、研修、就业等国际化背景和国际化阅历的归国人员充实师资队伍。第三,加强与国外院校和企业的师资交流与合作。第四,积极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五是拓展国际化的双向研修渠道,一方面,学院已与许多进入中国的国外豪华饭店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在国内向它们派出实习实训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够开展国际化的实习研修活动。另一方面,加强海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地开拓海外实习就业新渠道,所涵盖国家和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有所突破[11]。

三、未来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经过研究者们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有关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研究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成绩,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存有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也成为未来研究工作努力的重点及方向。

(一)研究主题仍需细化、深入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人才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评价手段等多方面,所以,对于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与开发的研究也应从多方面展开。而现有的研究主题和侧重点比较集中,未来的研究主题仍需细化、深入,例如目前尚没有国际化师资队伍构建、国际化双语教材开发、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考核评价等的系列文章。未来的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重点完善人才培养的这几个方面,逐步探索出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指导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的院校,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二)研究成果成体系,并转化为实际应用

随着旅游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院校会面临旅游人才国际化培养这个新目标,市场也会需要越来越来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实现国际化转型,所以除了论文研究,相关专著、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等也应加强。同时各类研究成果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注重研究和应用的一体化,实现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切实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丽.高校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对策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69-70.

[2]狄保荣,王晨光,杨秀冬等.国际化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2011:5,122-129.

[3]赖燕波.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10(10):574.

[4]史丹萍.旅游人才现状及国际型旅游人才培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79-80.

[5]汪亚明,楼钢.高职旅游类专业海外实习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3):77-81.

[6]李志刚.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战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8(6):95-97.

[7]张睿,张侨,金海龙.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研究[J].旅游经济,2012(2):77-78.

[8]冯清.加强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57-58.

[9]潘静.试论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学模式[J].时代教育,2009(3):102-103.

[10]国际顶尖企业变成实训课堂[N].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3日第1,2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
杨元庆: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