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大学生创业力 以创新创业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4-11-24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企业

◎ 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郑惠强

在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着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将成为常态化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国民教育水平日益提高,自1999年起,我国一直延续教育扩招政策,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增长到2010年的650余万,2014年更是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达727万。在全国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发突显,就业现状存在着诸多矛盾:

一是地域矛盾。近年来,招聘单位在地域上进一步拓宽,西部地区的单位在中东部地区招聘逐年增多。而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毕业生期望前往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就业。

二是学科矛盾。目前大多用工单位往往热衷于理工科学生,而对文科类尤其是社科类学生需求较少。不少文科生不得不选择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就业。

三是薪酬矛盾。一些毕业生由于不满意工作薪酬而放弃就业机会。

四是供需矛盾。毕业生比较喜爱的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职位名额越来越有限,但是报名者居高不下,常常出现几千毕业生争一个职位的现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剖析其原因:

一是大学生择业观念有偏差。对于就业的理念,易受到传统观念和家庭成员的影响,喜欢寻求高薪、稳定的工作。而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尚有欠缺,一些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由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二是学校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需求对接不够。毕业生人数大于就业岗位需求的现状,使得高校中出现“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偏差,专业设置同质化结构性矛盾突显。而且,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引导较为薄弱,导致学生缺乏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此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滞后,大多仅限于介绍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

三是企业用人标准偏高。用人单位往往都希望能招聘到学历高、形象好、能力强的毕业生,从而造成一些优秀生“高能低就”,也致使许多资质普通的学生就业更加艰难。

四是社会引导不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易出现“扎堆”、“从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现行政策的引导还不足以让大学生改变心态。大学生仍然追求发达地区的职位、追求稳定的工作,而对西部开发、自主创业的兴趣则相对较少。

三、注重创业力的培养,以创新创业带动毕业生就业

在用人单位“招工难”和学生毕业“就业难”矛盾突出的今天,如何从各个方面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就高校而言,要积极利用大学知识溢出的效应,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辐射源的作用,打造大学知识经济圈的升级版。就社会而言,要聚集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弥补中国创新创业教育中缺失一环,促进全社会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与机制,在未来培养出更多的由创业成长起来的精英群体,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如何培育“创业力”?建议:

1.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往后”多走一步。高校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把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育理念上,把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意识的培育、精神的树立、思维的启迪、能力的提高和品质的锤炼,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问题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从需求反向推进学习,把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一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体系。尝试打破院系壁垒、学科壁垒,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变“老师引导为学生主导”,变“学生线性式学习”为“团队式、学科交叉式、网络化”学习。同时,构筑集师资、课程、活动、实训、孵化等为一体的“立体型—联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此外,在氛围营造上,通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大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创新创业、走近创新创业、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形成宽松容错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使学生感受到即使失败也是创新创业探索中的一种成果,不仅可以从中寻找原因、加以改进,也可以从中发现“此路不通”,另觅新径;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利用学校的品牌优势,争取社会力量,发挥校友作用,形成多元组合、持续提升的专家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集合学校教务、产业、就业等部门的力量,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和社会的培训力量,分层次、分类型地建立层次分明、平台多样的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平台搭建上,利用教师科研活动,通过区域政府、企业联合,推动大学生参与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真问题”,将学生的科研实践投入社会的“真市场”;在支撑体系建设上,对接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投融资渠道、组建辅导队伍等方面,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入口、有孵化、有出路。并且搭建项目齐全、支撑有力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转化体系。

2.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往前”多走一步。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前端,通过与高校联合调动学生参与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将企业需求解决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师资平台建设、资金联合投入、难题攻关委托、成果转化支持等多方面,高校主动帮助企业或社会组织为行业中最前沿、最大胆的想法提供实现的可能;企业、社会组织帮助高校更好地让大学生走在经济社会实践第一线,了解国家和区域主体战略以及社会、企业所需,提升责任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既让科技企业从大学获得有效的科研支撑,也让大学生能推动本专业最尖端技术的应用性、产业化。在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对接合作中,达到学校人才培养、企业难题解决、区域经济服务的多赢局面。

3.政府在创新创业平台搭建方面“往深”多走一步。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机构建设力度,组织创业专家联合高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促使其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毕业生开办企业的优惠政策,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同时,通过开展政策咨询和跟踪服务,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与高校、科技园区联合,共同推进创业扶持政策的具体落地,帮助大学生减少创办公司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在融资和税收方面,政府发挥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发挥政策性资金杠杆效应,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发展壮大,扶持创业大学生度过最初的孵化期。同时,根据创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享受税费减免的政策,减轻学生创业团队最初的经济负担。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伤心的毕业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