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源头解决行业问题

2014-11-24金文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上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开发商委员会培训

金文

地暖在现今是一种常见的采暖方式,然而地暖并不是从来就有了,相比较其它行业,地暖是一种新兴行业,相对于其它末端采暖形式地暖又有着它的特殊性,它并非只是单一的产品,更重的是施工。作为辐射供暖供冷委员会主任刘浩正是这个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见证者,本刊为此特别专访了刘浩主任,请他来介绍了地暖行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问题。

记者:您好,刘主任,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对于辐射供暖供冷委员会了解不多,您能给我介绍一下委员会的情况么?

刘主任:我2004年的时候在管道委员会担任主任,当时一些老牌的管道企业,如金德,他们开始生产地暖管,当时地暖在国内发展的非常迅速。2004年的时候地暖苗头已经起来了,但还没这么火热,很多企业就想成立一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会成立以后我们便开始思考如何管理这个行业。当时地暖施工时使用的是水暖电安装资质资质,企业需要去借用别人的资质资质来施工,非常麻烦,而且还要交管理费,也提高了成本。觉得有必要成立一个地暖的专业委员会,于是在行业的呼吁下,我们在2005年5月31日成立了专业委员会,当时我们叫地面供暖委员会。后来到了2009年,在姚兵会长、刘哲秘书长的关心下,赵志兵主任的帮助下,我们委员会升级成为二级委员会,同时更名为辐射供暖供冷委员会。

记者:看来委员会的成立是大势所趋,那地暖行业是如何解决施工资质资质问题?

刘主任:解决施工资质问题是当时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委员会便制定了施工企业等级管理办法,通过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评定,来确定一个企业的施工能力,然后颁发等级证书。委员会一成立我们便马上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从企业的从业年限、注册资本、工程业绩、技术力量、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评定。等级评定推出后也很受会员们的欢迎,在北京及东北地区都比较认可。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时兴建的一批体育场馆,如老山自行车馆、亚运村、媒体村都采用的是地暖,并且在招标时要求必须是我们委员会认证的甲级企业才能入围。这使得我们的等级认证影响力更大,我们在华东地区、西北地区,还有山东、上海及江浙地区认可度都比较高,现在我们在湖北、湖南、重庆及四川都在发放等级证书,不过中国太大,目前覆盖面还比较有限。现在经我们委员会认证的企业有400多家,在有效使用期内的大概是三百多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地暖企业大概有上万家,经我们统计的企业有七、八千家,随着现在南方供暖的兴起,南方保守估计有五千家,当然这五千家不是纯粹的地暖企业,他们还经营采暖散热器、壁挂炉、空调等其它采暖设备。

记者:我听说地暖起源于韩国,刘主任是否能介绍一下地暖的发展历史?

刘主任:这个说法我不完全赞同。在我国的北方很久以前就有了,就是土炕。都是采用烟道通热取暖。韩国宣称地暖起源于他们,其实也是有渊源的,我们的故宫和景福宫(景福宫是韩国首尔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宫殿之一)都是采用地下烟道通热取暖,包括韩国近代的民居也是这样,这些都可以从一些韩国历史纪录片里看到,原理上有些像我国北方的土炕。从这个角度说,韩国保留了传统的采暖方式。从塑料管道兴起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地暖也的确是从韩国、欧美兴起的,然后传到中国的。

记者:也就是说,通过地面加热取暖的方式古已有之,只是现在将材料改成了塑料管。那么我国地暖兴起是在什么时候?

刘主任:在建国初期人民大会堂采用地暖技术,使用金属管加热地面。

现代意义上的地暖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瑞迪公司率先在中国生产地暖塑料管道,并应用在亚运会游泳馆,随后有更多的塑料管道企业开始生产地暖专用管材,普及之后制造成本也降低了。进入到2000年以后,地暖发展就非常迅速,犹其是在北方省会城市,普及率达到了80%多。

地暖和采暖散热器都是最常见的供暖末端,不同之处只是采用散热器是明装,而地暖是暗装,由于是暗装施工就更为精细,对于施工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对于使用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更为复杂。

塑料管的防腐性能更好,欧洲有些地暖已经使用30年了,现在还在使用,寿命非常长,经过实验测算,合格的地暖管道寿命可以达到50年,与建筑同寿命。除了耐久性,地暖还比较舒适,因为热量从下往上传导人体更适应。

记者: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委员会会员企业有多少家?

刘主任:我们会员有800多家,主要是施工企业,还有一部材料商和设备商,还有从事壁挂炉、电热膜生产的企业,还有物流商、检测机构等,会员的结构比较合理,形成了产业一条龙。我们的材料商和部品商直接用户就是我们的地暖公司,做活动比较容易。通过这些年的运作,从我们的会员里培育了一大批品牌企业,有一部分是以前从事管道生产的品牌企业,更多的是和委员会共同成长起来的企业,是在委员会引导下形成的品牌。

记者:地暖发展是否依赖于集中供暖的条件?

刘主任:并不依赖,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基本上集中供暖多一些,但随着城市扩张,很多新开发的房产已经超出了城市热网的覆盖,市政管道达不到,于是小区便采取独立供暖,这种分布式供暖的现象在北方已经很多了,特别是在新兴的城镇,开发商的开发速度很快,而很多城市热网达不到,这些新兴的小区不得不自己烧锅炉供暖或者使用天然气壁挂炉。

在南方基本没有集中供热,只有极少数城市有,南方采暖主要使用壁挂炉或者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还有部分使用太阳能做辅助热源的,用电热取暖也是主流,比如电热膜和电暖器。南方一些暖通企业会针对用户的需求来进行采暖设备的选择,很多既有建筑不便安装地暖,暖通企业就会使用其它方式,这使得地暖在南方发展很慢,但是南方起步很高,南方很多暖通企业的设计能力非常强。

记者:近几年关于南方采暖的话题也是非常火热,请问刘主任有些什么看法?

刘主任:南方采暖有几个问题,第一,南方暖通企业发展不均衡,华东、华中、西南有一些相当有实力的企业,产值过亿,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那么一两家优秀的企业,每个省大概十几家,他们的设计能力、施工能力都很强,更多的就是一些门店,设计、施工就差一些。

第二,南方的节能有一部分做得比较差,本身南方的护围结构就较差。

南方供暖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建的楼盘,既有建筑改造的基本都是小康家庭以上的,因为费用很高。现在很多南方的开发商也意识到了用户采暖的需求,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江西、浙江公建越来越多,开发商也认识到了采暖的重要性。

记者:南方是一个兴新的市场,南方的工作好开展么?

刘主任:目前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看在海南和台湾也有企业在从事采暖的业务。海南虽然是热带地区,但在温度低于10度时确实也有需求,另外还有一个除湿的功能,冬天阴冷潮湿使人体十分不适。广东、云南一带地暖安装非常少,如果做等级评等,我们也在思考切入点。地暖行业对于企业的施工能力要求比较高,地暖施工的环节多而且复杂,要求企业有一定的施工能力,采暖散热器装配起来就比较简单,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就想如何把握住施工质量。于是我们跟社会人力资源保障部开始沟通,想设立地暖工种,经过数次认证、调研,从2006年开始试培训,到2009年正式批复纳入到职业教育系列,我们拿的证书与水工、电工一样,都是国家统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记者:似乎现在还很少听到地暖工?

刘主任:一是我们的培训力度不够,二是很多地方上还没有认识到,我们现在培训了近五千人,包括项目经理、地暖施工员,经过这么多年的培训,在华东、西北和北京社会认可度非常高,培训速度也在在加快,人数也在增加。

我们委员会配合等级证书颁发,抓住了人员培训这个核心点,一是为行业储备人才,二是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拿到职业证书个人待遇也会有提升。从委员会长远的考虑,当时我们觉得行业里农民工、下岗工人多,他们都没有经过培训,如果将他们组建成一支产业化的队伍,提高整个行业的素养。我们的等级证书和培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现在我们的地暖培训还没有纳入到各地政府的培训系统中,只有我们委员会在培训,因为各地发展不均,还没有形成规模,我想形成规模之后可能会纳入到政府培训系统之中。目前只有我们委员会及行业在推行。我们对于项目经理、地暖施工员的培训加上等级证书的颁发,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都是当地的龙头企业。这样对大工程的施工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一个保障作用。通过我们的培训,既培养了骨干企业,提升了行业,也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经过多年的培训,这些年全国各地一些重点的工程,基本都是由我们的高等级证书的会员企业中标。

记者:姚会长经常称赞委员会的宣传工作做得好,想请刘主任介绍一下。

刘主任:地暖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大众认识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度,只知道地暖舒适,具体情况并不了解,是否节能,是否安全可靠,都一无所知,地暖的发展需要宣传推广。我们委员会成立时还没供暖的网站,我们便与社会力量合作,与中国地暖网和《地暖月刊》进行合作,由我们主办,按照我们计划,联合一些骨干企业进行推广。从2005年成立至今,我们每年都有十几场的会议进行推广,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2006年底我们又与中国建设报共同创办了地暖版,进一步提升了宣传力量。中国建设报是中国建筑行业的主流媒体,中国地暖版的发行量也很大,今年我们又新增了一本《南方采暖》的刊物,针对南方采暖特点创办的。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很多活动,如地暖南方行、地暖西部行、中国地暖万里行、设计施大赛、民营企业采等风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和一网一报一刊的媒体宣传,我们委员会近些年的知名度在不断攀升。

地暖的用户是开发商,我们与中国房地产协会、中国房地产技术联盟合作,我们近年面对开发商和设计院也做了大量推广工作,开发商已有了上千人参加我们的讲座、培训,和房地产业的各个总工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大家对地暖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对委员会也越来越认可,使得我们的会员在开展业务时比以前要顺利多了。委员会现在的短板就是针对设计院的宣传推广做得不够,没有普及到,设计院在三北地区有一定的决定权,但主导还是以开发商为主,跟北方的设计界我们关系还比较稳定,跟南方设计界则接触不多,委员会下一步工作就是针对南方设计系统进行推广,针对江淮一带的开发商和设计院进行地暖的普及推广活动,宣传地暖文化,普及地暖技术,另外我们还计划在一些有条件的城市,联合我们的会员建立大卖场,针对终端用户开展地暖知识大讲堂。我们在重江、浙江、江苏已经开展了一年多此类活动。

有些地方对于委员会还不是很熟悉,对于协会颁发的等级证书认可度低,针对此类地区我们还将做一些强化的推广。

记者:前面说到,地暖起源在国外,那么我们的地暖行业与国外交流的情况怎么样?

刘主任:我们与国内同行业协会的交流还比较密切,每年都会请各地方协会的人员来参加,他们有活动我们也会过去观摩,有些地方协会做得很好,有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我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但与国外同业的交流还要加强,单就产品而言,国内和国外的区别不是很大,不同点在于国外是用户主导,而国内则由开发商把握,往往开发商会采用低价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也是国内房地产部分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国内地暖的生产能力、加工水平与国际几乎持平,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这么多主要是受国内环境影响。国外地暖发展时间更久,城市化程度高,诚信体系建立得比较好,施工、设计时对于质量的把控更强,对员工的要求和产品质量的要求高,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交流,一是从标准上学习,二是从施工精细度、设计准确度上多学习,这是我们国内与国外存在差距的地方,一座建筑物有不同的朝向,不同的楼层,对供暖的效果影响很大,开发商方面应该做好围护结构,而更关键的是设计。设计应该跟据房屋的朝向、楼层进行精确的计算。以前我们铺设地暖要求间距在20-30厘米,而实际上这个标准偏于保守,犹其是在北方,导致过热。过热就会开窗户,一来室外雾霾进入室内,二来热量流失也不节能。要通过精细化设计,达到一个合理的室温,暖而不躁,所以说设计至关重要。一是设计院,二是我们的骨干施工企业要提高自我的设计能力,如果设计做好了,可能都不需要达到30厘米的间距,这样更加节能。另外,国外产品质量比较稳定,假冒伪劣产品比较少。

记者:您怎样看待我们地暖行业中的短板?

刘主任:地暖行业所反映的问题是我们整个建筑行业都共同存在问题,甚至是我们国民经济各链条中都存在的问题。建筑行业比较明显的就是粗犷施工,各项工序交叉作业比较多,交叉作业的现场管理很差,地暖管在运输、储存上较差,存在一些误区,一些野蛮的搬运对管材造成的伤害当场看不出来,但通上热水以后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要求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不能在阳光下曝晒,运输过程要避免磕碰,安装以后,在没有入住的情况下要避免阳光对没有回埋的管道直射,目前做到这些还比较难。

记者:近期房地产市场有些颓势,是否对地暖行业有影响,您怎么看待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刘主任:我觉得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让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健康的发展下去,同时抑止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商。

目前国内开发商追求的是利益,快速买地、快速建设、快速销售、快速回笼资金,这种高速运转导致对施工中的交叉作业管理不善。我觉得理性的发展不要以快为主,而是要对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房屋,质量第一,同时满足供暖的个性化需求。只有开发商领悟到了,整个社会重视了,我们在建筑施工将墙体围、围护结构做好了,才能做好我们的暖通设施。围护结构做不好,所有的供暖都谈不上节能。

我觉得我们对于房屋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足,房地产商交房两年之后不出现问题,他便不管了,而实际上他们应该对产品全寿命期负责,我们很多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就是买一套房子,如果出现问题老百姓怎么办?我们只有把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才能保护老百姓的利益。房屋如果保温达不到要求,消费者可以投诉。现在很多消费者买了房就会把开发房原先安装好的门窗、采暖散热器进行更换,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这些替换下来的产品又会被回收,之后又卖掉。消费者是弱势,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与强势的开发商做制衡。

我认为我们国内对于门窗、保温材料、供暖产品的质量的要求,最后都指向了我们对于开发单位的管理薄弱,一是对我们业主不合理,二是不健全。只在把法律法规健全之后,让他们自我约束,这样建造的房屋寿命才能够长,各种建筑部本的质量才能提高,假冒伪劣产品才能得到控制,把控产品质量是每一个行业都应该做的,但我觉应该抓源头。我们要呼吁加强对房地产商的约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71-3362 (2014) 11-0046-03

猜你喜欢

开发商委员会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跟踪导练(五)(2)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有多少委员会(答读者问)
开灯
开发商“跑路”,谁来善后烂尾楼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开灯
那些年,行贿的开发商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