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研究

2014-11-24付庆武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龙江城乡城镇化

付庆武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一直在为加快全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着重大贡献。“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打造龙江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建设农业强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路径。目前,我省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城镇化,同时影响和制约二者良性互动的问题仍很突出。建议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场县共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同步协调发展,合力转型升级,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龙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联关系分析

所谓城镇化亦称非农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简单工具基础上的自给性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商品性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全国及龙江6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二者互为依托、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农业基础牢固时期,城镇化与农业之间关系协调、顺畅,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建设被迫进行调整,城镇化进程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一)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推力”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是要推进城镇化,繁荣农村,从而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

我省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也是最大的商品粮输出省份,2012年产量为1152.3亿斤,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出售粮食3476公斤,这为城镇化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市场条件”,充分发挥了“中华大粮仓”作用,不仅满足了本省城镇居民的需求,而且支撑了全国城镇化的发展。若按每人每天消费1斤原粮计算,我省2012年出售的商品粮可以供养全国1/3多的城镇人口。同时能够扩大国内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城市人口每增加1人,其用于消费的支出要增加5倍左右,另外拉动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潜在投资需求10万元左右。

(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拉力”分析。截止2012年末,我省共有12个地级市、18个县级市,以及474个镇。全省132个大型工业企业以及79所普通高等院校,以及绝大部分科研、金融机构坐落在城镇。城镇化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是农业现代化技术、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依托”(龙头企业一般布局在城镇),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龙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的建议

目前,我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二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缓;三是城乡收入制约。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全省现实和潜在的发展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等路径,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打造产业升级版

龙江产业结构现状是偏重型、资源产业比重大,城镇化质量不高,应加快转型升级,一是针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方向,用好用足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积极争取新一轮优惠政策,加快“十大重点产业”建设,提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所占比重,既增加存量又扩大增量,以弥补“油”经济增长的“死面”。二是针对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方向,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并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1小时哈尔滨大都市圈、哈大齐牡城市带、东部城市群等“一圈、一带、一群”城市发展新格局,增加城镇的承载能力。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场县共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龙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二、三产业相比,差距比较大。为此,一是应加快“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步伐,充分体现“生态大省”和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的优势,壮大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类、蔬菜、马铃薯、山特等八大主导产业,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粮食、鲜奶、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加工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对农户牵动力,打造出“小生产、大群体”格局。二是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应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发展现代农机合作社,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三是黑龙江垦区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样板,示范和带动作用强,应在现有基础上,以“场县共建”为载体,发挥垦区优势,推动农机代耕服务迈向更大范围和更深领域,力争使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纳入共建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桎梏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龙江为此应做到,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是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食品工业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后,粮食增值1—4倍;畜产品增值1—3倍;果蔬增值1—10倍),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做大传统服务业、做强现代服务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多达1000个,我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10年比1978年增加576.6万人,占同期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62.3%)。三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实施“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坚持最低保护价制度,提高种粮收入,扩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比重,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同时应强化农民文化科技培训,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2年全省农村家庭就业劳动力构成中,高中以上学历仅占7.4%,中专以上只有2.2%,难以推广普及农业新科技)。

(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城乡同步发展“障碍”

对龙江这样的欠发达省份而言,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性因素。一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是我省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应对规模经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制约、土地改革和流转等问题进行“先行先试”。二是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在我国和我省实行了60多年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人为的城乡分割,是出现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源,应从小城镇到中等城市、大城市以及省会城市逐级、逐步取消户籍制度,遵照市场规律需求,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与配置。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城乡均等化”的就业、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以保障“农民工”真正变为“市民”。四是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做好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运用互换、出租、入股、宅基住房、股份合作等模式,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猜你喜欢

龙江城乡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图读龙江经济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