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经的两个松花江专区与哈尔滨市

2014-11-24管正信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松花江专区哈尔滨市

管正信

许多人都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与哈尔滨市合并的松花江专区(地区,也称专署,下同),其实在这个松花江专区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完全相同的松花江专区,对于这个松花江专区知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这前后两个松花江专区与哈尔滨市可谓相互关联,关系紧密,行政上虽然各自独立,但不可分离,至地市合并,时间长达38年。这38年间,合而又分,分而又合,形成了哈尔滨城史的一个特殊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主编《松花江地区志》时曾收集到一些关于地市关系的史事资料,但由于编纂规则和写作要求的限制,这些资料未能编入志书。为使这段史事得以留存,笔者把这些史料整理成文,并以此就教于知情的同志。

政区演变

前松花江专区是1958年在绥化专区被撤销后成立的,其过程是:1954年原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哈尔滨由中央直辖特别市改变为黑龙江省辖市。两年后的1956年,根据合省后出现的新情况,经黑龙江人民委员会请示国务院批准,成立绥化专区(同时成立的还有牡丹江专区)。绥化专区所辖的13个县中,有4个是今天哈市所辖的县(市),即呼兰、巴彦、木兰、通河。1958年,根据开展“三面红旗”(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运动的需要,经黑龙江人民委员会申请国务院批准,于这年的8月16日撤销绥化专署,成立松花江专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松花江地区。根据国务院“关于领导关系变动,可由你省自行决定报院备案”的精神,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专区辖1市(伊春市)13县。其中有5个县为今天哈市所属县,它们是巴彦、木兰、通河、五常、双城,专署驻哈尔滨市。同时,还经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申请国务院决定,将哈尔滨周边的阿城、宾县、呼兰、肇东4个县划为哈尔滨市管辖。这样就出现了哈市今天所属的8个县(市、区)分别由地市管辖,开启了哈尔滨周边地区有两个行政机关并存的历史。地市之间土地相接,山水相连。

哈尔滨市与前松花江专区共存而又关联的格局到1965年长达7年时间。这中间,还经历过一次微调和一次大调。微调是1959年底,哈尔滨市为解决蔬菜供不应求的矛盾,采取了扩大郊区规模的措施,将呼兰县的乐业公社、对青山公社,肇东县的万宝公社,阿城县的永源公社、石檀公社、橡树公社分别划归道外、南岗等6个城市人民公社领导。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城市公社划入这些农村社队之后,不但没有得到预想中足够数量的蔬菜,而且还丢掉了相当数量的粮食。因此于1961年11月决定,原来划入城市人民公社的社队,除肇东的万宝公社,阿城石檀公社的东胜、长胜、向阳、东兴大队和舍利公社的建设、兴华大队以外,其余全部划回原属县和公社。大调是1960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为了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的需要,于4月26日向国务院提出请示报告,其中第一项为撤销嫩江专署和调整松花江专署及哈尔滨市管辖区域。同年5月12日,国务院作出批复,同意将松花江专署所辖五常、双城、巴彦、木兰、通河五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将哈尔滨市所辖肇东县划归松花江专署领导,又形成了哈尔滨领导周边8县新格局。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1965年8月,经国务院决定,撤销松花江专署,成立绥化专署,管辖原松花江专署所属市县,专署移驻绥化县,成立新的松花江专署,将哈尔滨所属的8个县全部析出,由其管辖。从而结束了前松花江专区历史,开始了哈尔滨与后松花江专署共存而又关联的新篇章。

新的松花江专区成立后,地市之间的地缘关系更加紧密,可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地区所属的五常、双城、阿城、呼兰、尚志、宾县等国内著名县城均匀地分布在哈尔滨周围,鸟瞰辖域,呈众星捧月之势。从哈尔滨市延伸的铁路、公路、水路贯通于松花江全区。滨州、滨北、拉宾、绥滨5条铁路干线,均通过松花江地区辖境而通向全国。哈大(哈尔滨-大连)、哈同(哈尔滨-同江)、哈绥(哈尔滨-绥芬河)三条公路,在松花江地区境内纵横贯通,长达4800公里。松花江水路贯穿于宾县、双城、巴彦、木兰、通河、方正6县,长达330公里。专区公署设在哈尔滨市,分驻于南岗区东大直街88号和分部街的113号。1969年出于备战,曾搬往阿城县。1972年9月又搬回哈市,先搬至原址,后于1974年2月搬到省中医学院(今中医药大学)北侧的动力区文政街4号至5号,占地约20000平方米。

后松花江地区存在的三十一年中,行政区划曾发生3次变动,其中有两次是地市之间的析出划入。第一次为1970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将原牡丹江地区所属尚志、方正、延寿3县划归松花江地区管辖,地区面积由原3.1万平方公里增至4.31万平方公里。第二次变动是1983年,呼兰、阿城两县由地区析出划归哈市,移入哈市土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人口117万。第三次是1990年3月,由国务院批准,方正县、宾县由地区析出划归哈市。移入哈市面积约6830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至此,地区析出4县而划归哈市的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90万。地区所辖只剩7县,面积仅剩3.47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360万。

工作关联

紧密的地缘关系,决定了地市之间工作上必然紧密相关。史事资料表明,地市共存的38年间,工作一直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有时为推进同一项工作,地市领导班子或领导成员联手开展活动。1958年8月,地市共同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干部联欢会。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1)主持会议,省委书记兼松花江地委第一书记强晓初(2)讲话。任、强二位书记在讲话中一致强调要加强地区协作,城乡相互支援,共同发展。1960年6月30日,中共哈尔滨市委和中共松花江地委联合召开支援农业技术改造会议,会议由哈尔滨市委书记郭卫人主持。松花江地委书记刘思聪(3)、省经委副主任叶方、省农业厅长赵振华出席会议。郭卫人、刘思聪先后讲话,强调地市通力合作,把农业技术改造不断推向新的水平。

新的松花江成立后,地市共存的31年中,“加强协作,互相支援”的思想始终是地市间的指导方针。1965年8月30日至9月6日,鉴于地区刚刚成立,民兵工作机构尚未健全,为贯彻上级要求,市地联合召开了全市全区民兵工作会议。地委书记王维之(4)主持会议,市委书记王观潮作了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突出政治,加强战备。狠抓基层,进一步促进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报告。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作了会议总结。自此以后,市地各届领导班子联手推进相关专项工作实现常态化,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有三项:

一是中苏关系紧张期间的备战工作。1969年,中苏关系极度恶化,并爆发了珍宝岛之战。为贯彻毛泽东关于“要准备打仗”的指示,我国开展了紧张的备战工作。这年,市地成立了联合战备领导小组,共同抓了城市工厂疏散和山区大炼钢铁等项工作。至1972年3月,共召开市地战备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八次,联合下发文件一次,其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次会议于1969年9月21日召开,哈尔滨市革委会代主任、核心小组副组长张斌,革委会副主任徐咏之;地区革委会主任、核心小组组长王维之,革委会副主任赵荣升参加会议。会议讨论了城市人口疏散、工业分迁和联防问题。确定了备战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市方为张斌、徐咏之、李亚丁、贺文、周易山、刘绍君;地区方为王维之、赵荣升、王钦宏。第二次会议于当年10月11日召开,由张斌、王维之共同主持,主要讨论城市工厂搬迁和建立基地问题。会议确定哈市往外搬迁的工厂企业208个,其中整迁79个,分迁110个;建立基地19个,分别在巴彦、木兰、通河、五常、阿城、宾县选址进行。第三次会议于本年12月3日召开,张斌、王维之共同主持。会上刘绍君汇报了工厂搬迁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会议要求搬迁工作要加快进度,抓住重点,抓好典型。这次会议后,1970年2月23日,市地联合通过毛泽东思想讲用会的形式,对工厂工作进行了总结。市革委副主任贺文在总结中说:经过近5个月的工作,已有191个单位、5400多人上山建厂,占规划总数的73.2%。盖起了乡土化厂房14600多平方米,维修原有旧房屋63800多平方米。运往上山各种设备381台,有31个搬迁工厂已正式投产。

第四、第五、第六次会议,分别于1970年2月23日、6月3日、8月18日召开,均由张斌,王维之主持,分别讨论了反空降、大炼钢铁、城市副食品供应、以及钢铁会战中的焦炭生产、矿山建设、领导体制等问题。在此期间,市地协作在小岭建成四座小高炉,5月1日21时零5分练出了第一炉铁水,市地领导张斌、王维之陪同省革委领导潘复生(5)、于杰(6)参观。

第七次会议在1970年10月15日召开,主要讨论了钢铁生产和领导干部任职问题,还听取了钢铁会战指挥部的汇报。至10月31日止,已建成小高炉8座,其中已投产4座,已产铁4018吨,平均日产400吨。计划建小高炉12座,需再建4座。这次会议之后,12月6日在巴彦县市地共同召开了搬迁和人口疏散现场会。1971年12月16日,市地联合向全市全区发出《关于山区建设工作中的12个问题的通知》,就山区建厂中的职工家属工作安置、物资供应、开荒耕地、职工子女教育和发展养猪养禽等问题进行了安排部署。

1972年3月21日,市地战备协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第八次会议,对前段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此时,市地合办的4个钢铁厂和3个铁矿区全部投入生产,已经出铁22909吨,采矿石112200吨。4个钢铁厂已有职工25840人。至此,市地携手备战,密切配合时间长达2年6个月之久。后来随着形势缓和,地市备战领导小组不再频繁举行会议,但协作精神并未中断。1974年讨论松花江军分区提出《战争爆发时作战方案》时明确规定:双城、阿城、宾县、呼兰、巴彦五县作为哈尔滨市的卫星县,负责保卫哈尔滨市。

二是市地领导班子实行“双轨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全面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为适应快速发展经济工作的需要,1981年10月,中央领导在关于哈尔滨市委、松花江地委领导班子的批示中,要求市地委实行“双轨制”。10月15日,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召集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二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李力安,松花江地委书记刘宝胜举行谈话会。会上,杨易辰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和省委决定:松花江地委接受省委和哈尔滨市委的双重领导,地委书记和行署专员参加市委领导班子。会后,市地立即分别召开会议进行传达,对此,地市委一致表示拥护,认为这是在新形势下搞好市地联合,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好办法、新路子。10月19日,省委决定松花江地委书记刘宝胜任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赵荣升任市委委员、常委,副市长。随后不久,市地成立了经济协作领导小组。此后,市地经济协作领导小组曾开会三次,分阶段的对市地经济协作方面问题作出了及时部署和要求。1982年7月,市委、地委联合向省委作出《关于哈尔滨市和松花江地区实行“双轨制”的报告》,报告称:从去年10月省委决定哈尔滨市和松花江地区实行“双轨制”新体制以来,哈市和地区的经济协作工作已经由自发的、局部的,向着大规模的有领导、有计划的方向进行,以建立各种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协作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果。7月12日,市地办公部门联合印发了《哈尔滨市松花江地区经济协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纪要》和《哈尔滨松花江地区经济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对市地间的经济协作工作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内容、指导思想和方法规则。

三是开展“服务哈尔滨,发展松花江”活动。1985年4月末5月初,中共松花江地委书记赵荣升在调研中,根据地区与哈市的天然历史联系、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方便的交通条件,提出了“服务哈尔滨,发展松花江”的战略思想。这一提法得到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热烈响应、大力支持。同年6月1日,地委书记赵荣升,行署专员陶承林同市委书记李根深、市长宫本言(8)举行谈话会,李根深、宫本言一致认为,“服务哈尔滨,发展松花江”这篇文章立意深远,内容切合实际,体现了一盘棋思想,市地要齐心协力把这篇文章作好。6月4日,地委召开委员会议专题讨论“服务哈尔滨,发展松花江”问题,决定成立一个经济规划协调小组,尽快与哈尔滨有关部门沟通协商,抓紧具体工作。7月2日,地区行署在全区乡镇企业会议上,要求各市县要面向哈尔滨市,要以哈尔滨作为大市场,根据大市场需要发展商品生产,迅速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纳入“服务哈尔滨,发展松花江”的渠道。市委、市政府对“服务哈尔滨”的活动大力配合,专门开会进行布署,要求各部门要提高认识,见诸行动。同年9月,哈尔滨指定十八条街道为地区各县农产品的销售市场。1986年4月1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集体到松花江地区现场办公。听取了地委关于“服务哈尔滨、发展松花江、建设大市郊、富裕新农村”的工作汇报,并对市地联手推进此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把“服务哈尔滨、发展松花江”活动引向深入,市地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区县横向联合活动。一次是1986年的5月22日至6月13日,在市委、市政府,地委、地行署共同组织下,七区九县采取区县对应方法建立区县友好关系。期间达成合作项目730项,可使地区年增产值1.5亿元,利税2200万元。另一次是1987年4月11日至21日。据《黑龙江日报》5月28日报道,这次区县共达成合作协议477项,7区为9县提供资金1200万元,提供技术145项,提供人才367人(23%有高级职称)。地区每年可增产值102亿元、利税1500万元。

合二而一

呼兰县、阿城市、宾县、方正县先后划归哈尔滨市之后,松花江地区所属大大缩水。1995年前后,全国开展地市级行政区划改革,提倡同一地区共存的两个以上的行政机构予以合并。按照这一要求,1996年11月,经历过两个阶段的松花江地区并入了哈尔滨市,实现了“合二而一”。其大体情况是:

1996年11月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第144次常委会,讨论了《国务院同意黑龙江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的批复》,并制定了《关于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工作的实施方案》。本月6日,在市友谊宫召开了地市党政干部大会。省委副书记马国良在会上传达了省委书记岳岐峰关于地市合并的讲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沈家才宣布了新的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市政府组成人员名单。原中共松花江地委书记董克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并兼任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原松花江行署专员富亚洲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哈尔滨市政府副市长(主管常务)。原中共松花江地委副书记方世昌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会后,市委、市政府和地委行署各机关部门按照省委《关于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工作方案》的要求迅速进行合并工作。本着部门对口,人员按级别安排(地区部门正职对应哈市部门副职,地区部门副职以下对应哈市部门相同级别)的方法,地委、行署近4000多名工作人员进入哈市机关。不到一周时间,原松花江地区行署大院(动力区文政街4号)换了新的主人(市纪检委和市农口机关迁入)。

地市合并后,哈尔滨市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面积大为增加。地市合并后,哈市面积一下增至5.384万平方公里,是北京市面积的3倍多(北京市面积为17000平方公里),上海市的8倍多(上海面积为6340平方公里),天津市的5倍多(天津为1.2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全国面积最大的城市重庆市,成为我国幅员最为广阔的大城市之一。二是农业经济比重骤然增加。原哈尔滨市是我国著名的动力之乡,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工业大市,但农业经济比例较小。地市合并后,哈市耕地面积一跃增至164.5万公顷,几乎占据黑龙江省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达4亩多,因而使哈市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不仅是工业大市,而且是工农业兼具的现代化大都市。三是自然资源大为改观。合并后的哈尔滨市幅员广阔,地形多样,既有山地丘陵,也有平原坡岗;既有江河湖泊,也有森林、草原、湿地。据统计,合并后的哈市有山地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4%),丘陵1.1万平方公里(占21%),平原2.4万平方公里(占45%)。有耕地164.5万公顷,森林232.4万公顷,草原24.6万公顷、湿地12.5公顷。土壤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矿物发现有63个种类,其中多有珍稀矿种;林木有大面积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等享誉国内外的优质树种;植物和动物资源更为丰富。这种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哈市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地市合二而一,使哈尔滨市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注释:

(1)任仲夷,文化大革命后,曾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

(2)强晓初,文化大革命后,曾任国家第七工业部副部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当时没设第一书记),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

(3)刘思聪,1958年8月至1965年8月期间,先后任松花江地委书记处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以后,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4)王维之,文化大革命后,曾任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政协黑龙江省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

(5)潘复生,文化大革命初任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71年中共中央免除其职务,并决定对其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错误进行审查。病故后,中央决定不对其作组织处理。

(6)于杰,曾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当时没有第一书记)。

(7)杨易辰,文化革命后,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8)宫本言,曾任黑龙江省副省长,曾获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猜你喜欢

松花江专区哈尔滨市
画作选登
一图读懂“粤省事”民政服务专区
纤秀的松花江
有失尊严
会员专区
3名黑龙江越狱逃犯1人被抓
小鬼专区
我们的作品
台为“陈江会”设抗议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