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一堂优质语文课应具备的几个特点

2014-11-21张玉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修饰语张老师扬州

张玉华

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堪称一件即时即地创作的精妙的艺术作品,既可以给学生以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启迪和学法的指导,也可以给观摩教师一种高品位的艺术审美享受和典型课例的示范借鉴。下面我想通过张喜春老师执教的《扬州慢》一课来谈谈语文课“于无声处浸润心灵”的特点。

一、鲜明的文本意识

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是学生解除疑惑的有效载体,张老师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紧紧围绕文本提问,也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在解决“姜夔心中的扬州城”和“姜夔眼前的扬州城”这两个问题时,张老师就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弛乔木”“空城”等关键的词语(意象)来揭示扬州城昔盛今衰的现实。

二、 由浅入深的阅读意识

阅读是学生了解作品的思想,把握作者情感的有效载体,因此,语文课堂应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张老师整堂课设计的朗读形式多样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比如,一开始,在抓住了题目中的“慢”对朗读稍作指导后,就让学生自读诗歌,在发现学生很整齐地齐读后,又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一遍以完成对诗歌教学的字词落实和语言积累;紧接着,教师就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范读,旨在将学生带入悲伤的情境当中;然后让一位学生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合作探究”环节完成“在每处景物前加上修饰语,并阐明原因”的任务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齐读一遍诗歌,进一步体会情感;最后在明确本词所抒发的深沉的“黍离之悲”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抑制不住地要通过朗读来表达,这时,教师又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全班齐读全词,完成了学生对词的情感、主旨的把握。

三、 深厚的提问艺术

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准确地领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一个教学难点,而张老师在突破这个难点时,别出心裁,以一个非常有效的问题(即“请学生在每处景物之前加上修饰语,并阐明其原因”),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

学生在给“荠麦”“乔木”“号角”“二十四桥”“芍药”等景物加修饰词的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作者见到眼前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所引发的深沉的悲伤之情,突破这个难点之后,对作者情感(深沉的黍离之悲)的把握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 得法的课堂点拨

一节好课一定是由好的预设和好的生成两部分组成,预设部分虽然在课前完成,但真正实施还要依赖于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的生成部分,生成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预设的效果。

这堂课中“请学生在每处景物之前加上修饰语”领悟词的意境是预设,而课堂上学生回答出“荒芜的荠麦”是生成,这显然不是老师所期望的回答,这时张老师并不着急,而是看似不经意地又问了“有没有同学有其他看法”。这时,又一学生回答说:“荒凉的荠麦。”张老师紧接着问:“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区别以及你用‘荒凉一词的原因吗”?学生回答说:“‘荒芜是指没有任何东西,而地里分明长有青青的荠麦,所以觉得用‘荒芜不合适,而‘荒凉是战乱后的扬州城给人的整体印象,‘青青的荠麦在这里是反衬的手法,是用生长得茂盛的荠麦来突出战后扬州城的荒凉。”看,仅仅是教师追问式的一句点拨,学生的回答就如此之精妙。此外,在这个环节,还有学生在给“乔木”加修饰语时,用了“孤独的”一词,张老师对这种理解的偏差也马上进行了点拨,他说:“‘孤独这个词是表达人的内心感受的,更何况此时的扬州城并不仅有‘乔木,还有‘二十四桥等景物,想想还有没有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乔木。”这时,学生说出了“残存的”一词,场上回应以热烈的掌声。

五、 正确的学生观

评价一节课,不是看教师个人的“表演”,而主要看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学习兴趣、精神状态,看学生在一节课中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的发展过程和增长水平。教师不能喧宾夺主,过分炫耀自己的学识,夸夸其谈,自我陶醉。实际上,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背后一定是教学设计的有效得法,而教学设计的有效得法背后一定还是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在发挥作用。

张老师的这堂课由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自读、感知、领悟、探究)组成,在此牵引下,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产生真实的感悟,并实现内化,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情,并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的结果。

这堂课,于无声处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情感的升华,理想的憧憬。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深邃的思考,洋溢着激情的火花,彰显出思维的本真,是快乐的、诗意的、真实的!对观摩教师来说,也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审美享受和典型课例的示范借鉴。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修饰语张老师扬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浩浩荡荡个什么
“扬州绒花”
古典诗词中名句之修饰语试析
不同情境中语言间转换的处理
浩浩荡荡个什么
是“上扬州”还是“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