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意识流与精神世界的关系

2014-11-20罗捷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意识流潜意识作家

罗捷

对我们来说,当前最时髦的小说形式,往往使我们错过,而不是得到我们所寻求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仍旧坚持不懈地,自觉地按照一张设计图纸来依样葫芦地构造我们三十二章的长篇巨著,而这张图纸却和我们心目中所想象的东西越来越不相象。因此,如果作家是个自由人而不是奴隶,如果他能随心所欲而不是墨守成规,如果他能够以个人感受而不是以因袭的传统作为他工作的依据,那么,就不会有约定俗成的那种情节、喜剧、爱情的欢乐或灾难。生活并不是一副副匀称地装配好的眼镜;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环,生活是与我们的意识相始终的、包围着我们的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不论它可能显得多么反常和复杂——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过滤掉一些外部的杂质,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职责吗?然而意识流小说家则肩负起了这样的责任,为我们展示出了意识流和精神世界妙不可言的关系。

意识 心理活动 内心世界

一、意识流的出现

“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实际上,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非意识流文学产生的惟一诱因。法国哲学家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另一位深刻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

有人提出,意识流“泛指一种描写不受理性控制的意识流动的文学写作方法。”这是一种不够缜密的学说,似乎意识流小说家只要信笔涂鸦,把他本人或其他人不受理性控制的意识漫无边际的流动记录下来,写成令人难读的文字,就成了意识流小说。实际上,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是极其严肃而别具匠心的,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在结构上有一种内在的严密性与整体性。也有人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跳跃”来界定意识流小说。其实,这些都是从意识流小说基本观念中派生出来的艺术技巧,是属于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

二、意识流小说的基本内涵与精神世界

那么,意识流小说的基本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大致上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意识流小说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

第二,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或意识不是有作家来说明或意识不是有作家来说明或解释,而是通过人物本身的感受或内省来自我表现。在人物和作家的关系中,人物处于突出的地位,作家隐退到幕后,不采取直接介入的态度。

第三,意识流小说的焦点是人物的意识,读者摆脱了作者的干扰而直接,面对着书中人物的意识屏幕,而在这屏幕上映出来的意识流动是多层次的,即使是最隐秘的深层意识,也纤毫毕露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并且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共存。其中有明确、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片段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还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即言语前阶层的意识,等等。意识流文学企图如实展现人的意识流动,这就使作品的内容无法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一一展开,而是根据有别于“空间时间”的“心理时间”表现意识的流程。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三、总结

首先,在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理论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意识流,是意识流小说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所以意识流与精神世界的关系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柳鸣九.法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李赋宁.欧洲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何仲生,项晓敏.欧美现代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瞿世镜.意识流小说理论.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识流潜意识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