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北民俗文化英译初探

2014-11-20刘媛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11期

刘媛

【摘要】川北大木偶和川北皮影在世界表演艺术上享有盛誉,被一起誉为川北民俗的两朵奇葩。然而,由于民俗文化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象,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难,本文旨在探讨及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川北大木偶 川北皮影 文化翻译

一、川北民俗文化简介

川北民俗文化是川北民众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广大普通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在众多的川北民俗中,川北大木偶和川北皮影一起被誉为川北民俗的两朵奇葩。四川省南充市的川北大木偶起源于民间家传艺术,早在清朝初期就流行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一带,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国际国内影响。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川北皮影主要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1988年,川北皮影应邀到维也纳演出,多国人士竞相观看,川北皮影从此名扬世界。然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川北民俗文化在多种新兴娱乐的冲击下一度走向衰落,民俗文化这一瑰宝急待有人传承、发扬。因此,振兴传统文化,使它们经过历史的洗礼后变得更加的璀璨夺目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川北大木偶剧英译

川北大木偶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国际上享负盛名,其对外宣传册中对剧名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外观众对该剧的理解及兴趣。然而川北大木偶剧的剧名中蕴涵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在对外翻译中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文化意象的流失。如:剧名《玉莲花》讲诉的是勤劳善良的渔郎玉林为救玉莲湖中的莲花,免遭黑熊精化身的员外迫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玉莲花仙为救玉林,托尸南海,求助观音,并经受了八卦炉烈火锻炼之苦,炼就了如意莲花,使得玉林死而复生的故事。“玉”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涵义。《说文解字》云:“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暇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古人把玉看做品德的象征,玉因此被人格会,品德化。而在中国的成语中,有很多带“玉”字成语都是用来描述女性如:怜香惜玉、如花似玉、小家碧玉、摧兰折玉等。由此可见,《玉莲花》这一剧名中“玉”一字除意指莲花仙子性别外,更突出了其品德的纯洁高尚,恰与莲花在汉语中蕴含的纯洁、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一致。

三、川北皮影的英译

皮影,又称灯影,一般用兽皮刻制成不同的人物鸟兽,表演时用灯光将其影子投射在亮布上,观众通过对影子的观看获得独特的艺术享受。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皮影流传广泛又独具特色,而其中的川北皮影又最具代表性。笔者查看了“川北皮影”这一名称的相关译文,以Kawakita shadow使用最为广泛。Kawakita一词起源于日本语,很容易使译文读者错误的将皮影的发源地认为是日本,从而在观看时从日本文化的角度进行理解,那么川北皮影戏中所要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意象则无法被准确的获得。而shadow一词译为中文即:影子,阴影。从这个词汇中无法让人立刻联想到皮影表演中那栩栩如生,灵活自如的人物形象,而只有物体投影在平面上固定死板的形象。因此在将川北皮影这一名词英译的过程中,其皮影所折射出的文化意象已完全消失。

四、结语

地方民俗文化受其特定的文化影响,其突出的意象与特定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被译入他国,其特定民族的文化内涵消失,相应的文化意象也就失落。川北民俗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要在异国大放光彩,需要翻译学者倍加的努力和用心。在因此在民俗文化的外译中,译者必须知难而上、殚精竭虑,尽量传递出文化意象,使译文读者领会到原文的精华。

参考文献:

[1]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吴应学.川北大木偶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熊梅.川北民俗“四朵金花”[J].巴蜀史志,2012.5.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2011.

[6]王应舜.艺苑奇葩——川北皮影戏[J].四川戏剧,1991.4.

【基金项目】南充市2012年度社科规划项目。项目名称: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及对策,立项编号:NC2012C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