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摄影师与周恩来总理的镜像情缘

2014-11-19孟红

党史纵横 2014年7期
关键词:周总理总理

孟红

“红墙”专职摄影师侯波、杜修贤和新华社等在京单位摄影记者张赫嵩、邹健东等为周恩米总理拍照的报道及幕后故事,近些年来多有披露,他们的名字几乎众所周知。相对于这些“名记”,同样用镜头记录下周恩来总理难忘瞬间的民间摄影师就鲜有人知了。周总理关注民生、体察百姓,他视察的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他每到一处,地方摄影记者都用相机定格了人民总理的温暖形象。

刘醒民:秦基伟给他下达的一项绝密任务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前夕,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为阻挠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新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派出大批特务企图暗杀周总理等新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这样波诡云谲的局势下,4月8日,周总理率领的代表团乘专机突然出现在昆明机场。就在这天深夜,在昆明军区文化部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睡梦中的刘醒民惊醒。电话是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秦基伟亲自打来的,秦基伟对刘醒民说:“明天上午9点到司令部找我,有绝密任务。”

翌日,刘醒民准时报到。时年23岁的刘醒民是昆明军区摄影记者。秦基伟神色严肃地说:“刘醒民同志,现在交给你一个艰巨的任务:以周总理为首的亚非会议代表团员已来到我们司令部,要在这里休养几天,顺便游览一下昆明的风景。周总理刚做完阑尾手术,身体不是很好。这几天,你负责为周总理一行拍照,注意总理的安全,敌人正千方百计地谋害周总理,妄图阻挠我们出席亚非会议。”“请司令员旗心,刘醒民誓死完成任务!”刘醒民“唰”地一个立正,非常庄重地敬了个军礼。

在跟随周总理摄影近五天的时间里,周总理平易近人的伟人风采,给刘醒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一路上,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和代表团成员及随行工作人员欢声笑语不断。周总理喜欢唱戏,每当坐在石凳上休息时,便拍着膝盖兴致勃勃地哼唱起评剧《刘巧儿》曲调。这时,刘醒民总是默默躲在一边抢抓镜头。有一次,周总理无意中看到满头大汗的刘醒民还在忙着抓拍,便笑着招呼:“小刘,累不累呀,不要拍那么多,休息一下嘛。”

最令刘醒民难忘的是为周总理游石林拍照的那一幕了。刚进石林时,陈毅元帅被眼前一大片鬼斧神工、玲珑别致、造型奇特的石柱迷住了,坚持要在这里和周总理合影。也许是头次为他们拍合影,刘醒民的手不停地抖动。心细如发的周总理看见了,笑着说:“不要慌,慢慢来嘛。”当刘醒民终于目测选好构图时,取景框里却一片漆黑,他顿时急得满头大汗,站在前面的陈毅指着镜头哈哈笑弯了腰,周总理也笑了,他慢慢地说:“小刘啊,不要着急嘛,你的镜头盖还没有打开。”刘醒民听完,脸一下子红了。

拍完合影后,周总理一面欣赏着岩石的字刻,—面向石林走去。刘醒民紧跟在后面。正在这时,他感到总理已经走过去的那块刻有“石林”二字的石柱景象特美,于是,快步走到总理跟前,不由自主拉了一下周总理左臂说:“总理,我想为您在‘石林两个大字前拍照。”这突如其来的一拉,使周总理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他。他立即为自己不礼貌的动作深感不安。周总理看出他不自然的表情,便微笑着问:“那地方拍照好吗?”刘醒民连忙答道:“那上面有‘石林两个大字,很有特点。”“那好吧。”周总理转身与他返回那里,他立刻调好焦距,按动快门,给周总理在“石林”下面拍了张叉腰半身像。

在回昆明的路上,途经阳宗海湖边时,走在前面的周总理专车忽然停下了,只见总理从车上走了下来,来到湖边,回过头来对跟上前的刘醒民说:“你看这地方照相好吗?”他连忙回答:“这个地方太美了。”总理问:“这个湖叫什么名字?”秦基伟抢先回答:“总理,叫阳宗海。”“阳宗海,这个名字好。毛主席正在中南海等待着我们的好消息呢!”周总理高兴地对刘醒民说:“小刘,我就在这里照一张吧!”周总理兴致极高地把右脚踏在高一点的土坎上,视线投向远方的湖面,刘醒民再也没提任何建议,迅速抢拍了下来。此时此刻,他心情异常感动,知道总理自己选择此处又让他拍照,是想让他从石林拍照的不安中彻底解脱出来。

4月11日,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大型客机从香港启德机场飞往印尼途中被敌特放置的定时炸弹炸毁,坠入大海中,机上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及同机前往的越南代表团工作人员和中外记者共11人全部遇难。4月14日晨7时15分,周恩来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和陈毅副总理率代表团按原计划乘印度“空中霸王号”飞机从昆明起飞,飞往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在机场上,周总理和所有送行人员一—握手道别。当刘醒民双手紧紧握住周总理的手时,周总理微笑着说:“刘醒民同志,你辛苦了,你的工作很出色嘛。”目送着周总理的专机渐渐消失在云天之上,刘醒民还在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相机,沉浸在难舍的激动之中。

姚经才、张孔嘉:在中国照相馆给“神秘人物”照相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中国照相馆橱窗里,摆放着一张周恩来总理的照片,这张相片来得颇有些意外。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姚经才和张孔嘉接到中南海摄影师侯波的通知:一位中央领导来拍照。但是究竟是哪位领导,二人不得而知。因为当时不知道何^何时来,所以他们那天照常营业。上午10点钟左右,当姚经才、张孔嘉正聚精会神为一军人小伙子拍照时,忽觉有人悄声走进摄影室。他们下意识地抬头一看,一下子愣住了:啊!是周恩来总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惊讶。那位军人小伙子赶快站起来敬礼,并马上让总理先照。总理微笑着用手势制止了他,表示要有先来后到,随后静静地在后面等着。

周总理来照相,着实令姚经才、张孔嘉惊喜。他们的心狂跳一阵子后,长年的职业习惯才使他们很快冷静下来。他们让总理在摄影机前那条普通顾客坐的长条凳上坐下,接着便飞快地忙活起来。张孔嘉迅速打量了一下总理的脸型和身材后,装胶片、挪机位、调整最佳拍摄角度,并上前帮助姚经才一起打上合适的灯光。由于周恩来脸庞方正、两颊较宽,摄影师张孔嘉在脸部用光上,一方面突出右边脸颊的正面光线,另一方面加深左边脸颊的侧影,增强总理脸部肌肤的立体感,达到人物目光炯炯有神、神情坚毅英俊的效果。

当一切准备完毕后,张孔嘉后退一步,谦逊地朝姚经才抬手示意:准备好了,请拍吧!姚经才看着总理的脸部表情,恰到好处地一捏手中的小皮球(快门),“咔嚓”一下照完了。接着,他们按此角度和灯光,又一气为总理照了几张。他们一共为总理拍摄了16张半身或全身相片。周总理照完相后,起身亲切地和他俩握了握手,并关切地询问他们到北京工作后生活上好不好,他俩连声说:很好,很好!

那天,姚经才和张孔嘉送走周总理后,一直沉浸在喜悦与兴奋之中。他们很快将底片冲出,把样片交侯波转总理过目。两天后,侯波从中南海传来消息,说总理看了很满意,他挑了其中一张底片,请中国照相馆的同志帮忙修个版,再正式冲印。张孔嘉等人这才从侯波那里获知,很少照标准像的总理这次来照相,是出访时为赠送外国首脑和友^准备的。

当时店里的底片修版高手张孔嘉愉快地接受了修版的光荣任务。他本着既使人物形象干净利落又不能失真的原则,精心为总理标准像底片修了版。据说,周恩来当天穿的本来是件浅色衬衣,他专门修成黑色中山装。他还把周恩来面部的一些老年斑除掉。样片再次送周总理过目后,他非常喜欢,不但让侯波转达他诚挚的谢意,还捎来两张照片赠给姚经才、张孔嘉作纪念。随后,张孔嘉又按照侯波的吩咐,将周总理的标准像精放8寸至12寸的共计30张左右,并逐一装进小镜框,送中南海总理处。最终,这张珍贵的底片被冲印成100张8寸照片,伴随了周恩来的亚非拉五国访问之旅。姚经才还特意冲洗了4张12寸的送给周恩来,没想到,周恩来还派人把冲洗这4张照片的钱送了过来。

周恩来总理逝世后,邓颖超表示,中国照相馆所照的标准照是周恩来生前最满意的照片,所以她将此照片作为总理的遗像照片。

徐永辉:为周总理视察浙江定格精彩瞬间

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经常风尘仆仆到浙江视察指导工作,他深入农村、工厂、学校及街道小巷,与广大群众谈心。当年,徐永辉作为浙江日报社青年记者,曾8次奉命为周总理视察浙江拍照。尤其难忘的是,1957年他为在杭州中国剧院看金华越剧团表演的周总理进行拍照的经历。

1957年3月21日,徐永辉第一次见到周总理。那年,周总理60岁。这天,西湖春光明媚,杭州机场红旗招展,从欢迎的标语看,是欢迎威廉·西罗基总理率领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团抵杭访问。下午4时许,一架“银燕”飞机稳稳着陆了。周总理和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省长沙文汉迎上前去,欢迎外国贵宾。徐永辉看到周总理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就抢上前去,拍了第一张照片。经过剪裁后,成了一副半身标准像,这是他给周总理拍的第一张总编辑的于冠西走来轻声对徐永辉说:“你要去执行任务,楼下有人等你同去。”又说:“等你完成任务回来,我补偿你一餐丰盛的晚饭。”于是,徐永辉立即拎起照相机走下楼。

原来,总编指令徐永辉前往中国剧院采访。他刚走进剧院第二道门就听到身后有汽车声,回头一看,是周总理走进来了。昏暗的灯光下,周总理手指着徐永辉说:“你的两条腿比我的汽车还跑得快?希望你做一个出色的好记者!”一个多月来,徐永辉已经六次跟随周总理进行新闻摄影了,这也是周总理第三次鼓励徐永辉。徐永辉很激动,很想大声说:“总理,您也来了!”但徐永辉马上想到周围情况复杂,保照片。后来,周总理拿着照片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多拍群众,要多拍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劳动人民。”

1957年4月25日上午10时,周总理和其他中央、省委领导,在杭州机场迎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一行。车队出来快要进入闹市区时,沿途的欢迎人群中突然跑出两名女青年,向周总理和客人献花。徐永辉立即跳下车抢拍到了这一生动画面。当晚8时,徐永辉在杭州饭店采访。沙文汉在国宾馆举行盛大宴会宴请外宾,周总理出席并兴致勃勃地到每桌去敬酒。来到徐永辉这一桌时,周总理叫一名女服务员给徐永辉加了一大杯橘子水,说他拍照时出了一身汗。就在此时,时任浙江日报社卫工作要紧,便对周总理鞠了一躬,表示一定会努力做一名好记者,感谢总理对年轻人的关怀。

进入剧院入座后,周总理开始全神贯注地看戏。可徐永辉再也没心思看戏了,心想:这个剧院这么小,不满500个木板座位,为啥把周总理请到这么小的剧院里来,而且看的又是默默无闻的民间职业剧团金华越剧团的演出?当时,他怎么也想不通,对有关人员的安排有满肚子“意见”,却无处说。他回过头去偷偷看了一眼周总理。只见周总理与400多位普通杭州市民、工人坐在—起,认真地观看演出。看到总理和市民—起欢笑时他想:我们敬爱的总理与劳动人民心连心,群众快乐,总理就高兴。今天总理到这里来看望基层群众,是国家领导人与民同乐的又一幕生动情景。

现场观众和演员没人知道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观看了越剧《孟丽君》。戏剧结束后,观众走完了,演员在卸妆。周总理走进一间狭窄的化妆室,与演员一一握手。四五名青年演员看到周总理后兴奋地叫了起来,在化妆室外卸妆的几名演员接口道:“你是不是说梦话?周总理怎么会到这种地方来,你们想疯了吧!”当周总理把手伸到她们面前时,一位年纪大些的演员热泪夺眶而出,激动地说:“周总理,您真的来看我们了?”有的演员激动得顾不上卸妆,有的妆卸了一半,就全都急切地拥在周总理的周围。徐永辉看到这一动人的场景,立即拿出照相机连忙摁下了快门。当时他站在一张椅背上拍照。周总理看他站得不稳,便用关切的口吻对他说:“小心!”并叫台下一位同志帮助扶一下。他听后心里暖洋洋的,连忙说:“不要紧!”

周总理总是设法给记者的工作创造条件。徐永辉拍了一张照片后,周总理说:“再拍一张。”他再次举起相机……收拾好照相机后看见周总理随意坐到地板上与演员们无拘无束交谈起米。看到年近60的周总理席地而坐,他心里非常难过,急忙找来一张小方凳想请总理坐。总理的秘书却对他摇摇手说:“算了,总理就喜欢和群众一样的。”周总理十分关怀民间小剧团,他像拉家常一样问长问短,仔细听取团长关于剧团各方面情况的汇报,详尽了解演员的进步情况。看到这一温暖的场景,徐永辉又从包里取出相机,急忙给周总理拍照。当拍完想把那张凳子搬过来请总理坐时,差4分钟就零时了。周总理就这样坐在地板上与演员交谈了90分钟。周总理仍然精力充沛,从地上一跃而起,说:“好吧,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接下来,周总理与演员们一一握手道别。最后与徐永辉握手时,周总理说:“希望你做一个出色的好记者,不要脱离群众,请你多印几张照片送给演员。”

以后的岁月里,徐永辉在杭州织锦厂、西湖平湖秋月等地,多次为周总理拍照。每次见到总理,他都会不由自生地想起他老人家的教诲:多拍群众,多拍劳动人民,做一名出色的好记者。

焦尔乔·洛迪:违规拍摄却留下周总理经典半身像20世纪70、80年代,一幅周总理半身像在中国家喻户晓:他身躯微侧、面容刚毅、双眉微蹙,魄力、意志和售心凝聚于眉峰间,深深地震撼着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是谁在那个峥嵘岁月把一位伟人崇高的品质和情操形象地定格在时代的巨幅画卷里?他就是意大利《时代》周刊摄影记者焦尔乔·洛迪。

1973年1月6日,焦尔乔·洛迪作为意大利《时代》周刊记者,随同意大利外长朱塞佩·梅迪奇访华。首次来华,东方文化深深吸引着他。他的摄影名言是:“如果没有理解就拍摄,即使拍出来也是表面上的美丽,实为糟糕的图片。”在访问中国的日子里,一个有着丰厚艺术底蕴的外国摄影大师,迎来了他幸运的一天。那天,意大利政府代表团接到周总理接见的通知。随团采访的焦尔乔·洛迪向团里提出他也要去,因为他从未见过中国总理,代表团告诉他去可以,但不能拍照。他点头答应了。

9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访华团,双方进行了友好会谈。长期以来,周总理伟大的人格和豁达的风度给洛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早就产生要为总理拍单人像的强烈愿望。因此,尽管此次接见前意大利使馆向洛迪等记者叮嘱,不允许携带照相机,但他却向意大利驻华大使撒了个谎,悄悄地带上了照相机。

当周总理接见代表团时,淘迪一直在观察接见厅里的环境、光线和周总理的风度仪表、言谈举止。会谈后,代表团一行排着队等候周总理的一一接见,洛迪排在队伍的中间。当听到周总理向人们打招呼和致谢的声音时,洛迪向排在前面的大使询问:除了中文外,周总理会讲什么语言?大使说:“周恩来的法语讲得很流利。”洛迪闻讯欢喜若狂,因为他可以用法语和中国总理交谈,而且他不愿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遇,给周恩来拍照留影。他想,这也是我的运气,因为这样可以直接向周总理说明拍照要求了。队伍排到一半时,他意识到,即使向周总理只要求一分钟的时间,可能也不能得到满足,因为身后还有三四十人在排队。于是,他从队伍里走了出来,一直走到队尾,这样就成了最后一个接近总理的人了。

当轮到洛迪被接见时,他坦诚地对周恩来说:“尊敬的总理阁下,我有生以来第—次撒了谎。我向别人谎称没带照相机,但实际上我带了。因为这是我唯一的机会,再也不可能有像今天这么好的运气给您拍照了。请允许。”周总理看了看“少白头”的中年洛迪,诙谐地说:“满头白发的人也会说谎吗?”“是的。但是,如果可能的话,请您给我一小会儿时间让我为您照一张相。”周总理微微点头,又笑了笑说:“对有白头发人的请求,我是不会拒绝的。”于是,洛迪根据厅里的光线、环境和格调,迅速请总理坐到—把红沙发上。在总理和别人交谈时,洛迪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没用闪光灯和测光表,利用自然光,用随身携带的德国小型徕卡M4相机,90毫米的中焦镜头,光圈F/2.8,快门速度1/8秒,ASA200度柯达彩色负片(按ASA800度曝光),抓住时机,敏捷按下快门,拍下中国总理珍贵瞬间的第一张照片。

洛迪后来说,总理的胳膊肘是那样自然完美地放在扶手卷,并按了两下快门。这时,警卫人员来到他面前礼貌地问:“您是焦尔乔·洛迪先生吗?您未经允许,给周总理拍了照片,违反了我们的规定,请您把底片交出来。”洛迪演戏般向警卫人员苦苦哀求一番,见对方执意索要、无丝毫让步之意,便“很不情愿”地当着警卫人员的面,把相机打开,将新胶卷当众曝光。就这样机警地保护了已拍好的总理的胶片。

1974年,一副题名为《沉思中的周恩来》的照片,荣获美国最有名的新闻照片奖——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认识世界奖”。授奖原因是:照片逼真地刻画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用光、构图都有独到之处,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内上,根本不需作任何提示。但此时总理的视线有些偏向下方,洛迪认为自己拍得还不够满意,于是他走近总理说:“总理先生,我不是一个出色的摄影师,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再拍一张吗?”总理同意了,洛迪重新回到了摄影位置。这次总理目光移向远方,洛迪立即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时机,拍下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拍摄后,洛迪连连向周总理道谢。他为此举十分激动。

洛迪不遵守有关规定的行为引起了人民大会堂有关人员注意。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他意识到此点,便想如何保留下这张底片。他凑到意大利《晚邮报》记者中间,—边聊天—边想着应变办法。警卫人员正在找他,他急中生智快速换下已拍周总理的胶卷并收藏好,又迅速装上新胶在性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张照片被称为最能表达周总理当时心理状态的摄影作品,印量达9000万张以上。这张传神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坚定的大国总理的形象。尽管是内外交困、病情加重,但在外国使节面前,在意大利摄影师面前,周总理仍然表现出了坚强的—面,令世界敬仰。

每当谈起这段拍摄“历险记”时,洛迪总是那么兴奋和自豪。从此,他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后来又多次来中国采访。一次,邓颖超在北京飞机场遇见了他,谈起那次会面,邓大姐说:“焦尔乔·洛迪,你为周总理拍的那张照片是他所有照片中最好的一张。我对你表示感谢。”邓大姐亲切的话语,是对一个拍摄中国总理的外国记者的高度评价。

猜你喜欢

周总理总理
周总理“喝”饭
周总理和《梁祝》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总理的“大屁蹲”
跟着总理去美洲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巴总统总理挺过审判日
尼总理辞职讲话谴责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