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真是中国人吗?

2014-11-17张佳玮

中外文摘 2014年18期
关键词:埃菲尔铁塔法国人聊天

张佳玮

在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待遇有点像东方明珠之于上海。你远远看见塔了,就会被卖纪念品的小贩围住;许多路标都会告诉你如何更方便地接近塔。与铁塔隔河相望的夏悠宫是公认的观塔好景点,所以游客遍布,以至于夏悠宫周围的小贩都精通英、德、西、中、日等诸国语言。但你跟巴黎人提到埃菲尔铁塔,他们就会流露出上海人听到东方明珠或南京路时的表情。

这种表情,倘若用语言描述,就是:“得了吧,游客才去那儿……”我第一次去巴黎圣母院时欢欣鼓舞,跟同学大谈《巴黎圣母院》,人家一脸歉意。之后,当我试图跟人聊巴尔扎克、大仲马时,人家也是这种表情,就差直接跟我说:“其实我们对这些没那么大兴趣啦。”

某天,法语课上,一群亚洲人里插进来一个巴西白人同学。我们立刻想到巴西的足球和桑巴舞,试图拿这些做敲门砖,跟他开聊。该同学憨厚地表示不看足球,也不懂桑巴舞。一个迷恋小野丽莎的日本姑娘急了,赶紧报小野丽莎的名字:“日本和巴西混血的歌手,听过她的歌吗?”巴西同学泰然自若地摇头:“没有。”众人面面相觑,若非不好意思,几乎忍不住再问一遍。

他真是巴西人吗?

当然是,只是和我们想象的不同罢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logo(标志)的时代,会习惯将那些遥远、璀璨而举世皆知的logo到处贴,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法国人都很浪漫,巴西人都在沙滩上踢足球,印度人都骑着大象、吃咖喱,西班牙人一天到晚看斗牛……实际并非如此。当然,这毛病外国人也犯。

意大利人写过许多关于马可·波罗的小说,所有涉及中国的细节,看着都像从港片里抄来的;歌剧《图兰朵》中有许多中国意象,比如花园、绢册、碗筷、木结构建筑,但细品一下,会觉得它有点像《功夫熊猫》,堆砌了许多人所共知的中国元素,但终究不是中国的。

所以,跟美国人聊天时,你会发现他们并不都对白宫、奥巴马、自由女神像、好莱坞、纽约扬基棒球队感兴趣;跟英国人聊天时,你会发现他们可能对莎士比亚一问三不知,并不是人手一本《哈利·波特》;跟日本人聊天时,你会发现他们并非人人都为江户时代和浮世绘自豪,也并非人人都读川端康成、渡边淳一和村上春树。

这个时代的异国风情,更像是旧时代的猎奇遗风。

当初交通不方便,人们一辈子呆在一处,所以往往具有地域属性。但这是个人人都有若干“故乡”的时代,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买到苹果或三星手机、走进麦当劳、看LG的电视、吃速食意大利面。你在一架飞机上落座,周围都是天南地北的人。法国人、德国人、波兰人、美国人可能对本国那些logo式的文化支支吾吾,但都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寂静岭》《霍比特人》感兴趣,而且都会拿着智能手机看《江南Style》的MV。

我有一个波兰同学,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他刚认识我时,就常摆李小龙的造型,吐气发声:“啊——哒!”我花了很久才跟他解释清楚,中国并不是人人都会武术,不是街边一个老太太就能飞檐走壁、登萍渡水……我不会剪皮影,也不会唱京剧——法国人也不是人人会唱《卡门》吧?我们不是走到哪里都带一套功夫茶具的,广东话也不是我们的官方语言……

某天,我们在一家中国面馆吃完拉面,结完账出门,隔着橱窗看见厨房里一个法国学徒正在拉面。波兰同学看着那根面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直至千丝万缕,眼睛都直了。然后,他回头问我:“你会吗?”我摇摇头。他立刻泄了气。

走了一程,他终于抬头,用开玩笑的、幽怨的、梦想落空的语气对我说:“你真是中国人吗?”

(摘自《东方文化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埃菲尔铁塔法国人聊天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不可思议的埃菲尔铁塔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Joke笑话
埃菲尔铁塔是谁设计的
海面上的“一千座埃菲尔铁塔”
敞开门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