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甲午年: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2014-11-17孟祥青

月读 2014年6期
关键词:海军日本

◎ 孟祥青

三个甲午年: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 孟祥青

1894、1954、2014,三个甲午年,中国历史命运的三大转折,不能不让我们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1894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侵华的肇始。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之心早已有之。早在16世纪,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产生了“天皇居北京,秀吉留宁波府,占领天竺”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但囿于国力的原因,三次侵朝均无功而返。但此后,开疆拓土必先自吞并中国始,成为日本的信条。

在甲午海战前的1886年,日本即派遣间谍对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民情、人口分布、军营位置、山川地理作了详尽的侦查。在军事部署上,制定了以夺取制海权为主的海军战略,组建了进攻性的联合舰队,并组织了多次海军大规模对抗演习和陆海军联合大演习,为其对外侵略扩张作了充分的准备。

反观清政府,不但在政府高层存在着“海防”和“塞防”之争,制约了海军的建设发展,而且在海军力量的建设和运用上均存在较大误差,基于畛域、地域观念的海军力量设置,极大削弱了海军的整体作战力量。在对海军舰队的运用上,也将海军的作用局限于“拱卫京畿”,严重束缚了海军进攻力量的发挥。同时,朝野上下弥漫的贪腐之风,也严重打击了士气和作战能力。

仅从双方战前的各项准备来说,可以说大战未至,胜负已分。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让日本“赌博式”的侵华计划得以奏效,沉重的割地、赔款条约成全了日本的快速崛起,也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此为节点的60年,“驱逐日寇、抵抗侵略”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主旋律。日本取代欧美列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侵略者后,其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1954年再逢甲午:走向复兴的开端

1954年甲午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真正开端。这个甲午年之所以具有节点性质的意义,皆源于两件事情:其一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的结束,其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只是一场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却奠定了中国半个多世纪和平发展的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光辉的一笔。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西藏和沿海少数岛屿还未解放,大股土匪活动猖獗,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基层政权尚未完全建立,已经建立的基层政权还不巩固;经济上,国家经济建设任务繁重;而军事上,解放军精简整编工作刚开始,军队武器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的水平,海军、空军和装甲兵部队都在组建过程中,部队没有现代化装备,也没有现代化战争经验,且解放军大部分部队已投入恢复国民经济的生产建设,没有打仗的准备。

反观美国,1950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为2848亿美元,钢产量8772万吨;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全面掌握着战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同时还拥有原子弹和其他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选择和平还是战争,成为摆在新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极为有利”,反之,“不参战,损害极大”。

历史雄辩地证明,我们从抗美援朝战争收获的“利益极大”。

首先,中国出兵朝鲜打断了美国遏制中国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冲破了美国对我的战略包围,粉碎了其妄图征服全部朝鲜进而扩大侵略的计划,使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认识到中国的意志和力量,缓解了打压中国的势头,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为我们赢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建设环境。

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获得了苏联的信任和援助。苏联帮助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农业生产体系,使新中国不仅没有因为战争影响经济建设,反而在战争期间积极恢复生产,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准备了必要条件。同时,苏联的援助还使志愿军武器装备有了突破性的改善和加强,有力促进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再次,抗美援朝战争推动了新中国领导人思想认识的巨大飞跃。高强度的军事对抗改变了革命战争年代一切为了战争的观念。领导层首次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科教文化事业放在同步并进的位置上,提出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正确方针。特别是加深了对现代军事科学的认识,全军掀起了现代化、正规化和系统学文化的高潮。

1954年还有一件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即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等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4年又逢甲午:由富到强的节点

2014年又逢甲午年。因为特殊的年份和敏感的钓鱼岛争端,日本不可避免地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自我“刮骨疗伤”的改革勇气,已经注定了我们的使命任务不能也不会再局限于“战胜日本”。然而,随着美国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右翼势力迅速抬头,在扩军修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又让我们不得不时刻“警惕日本”。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甲午年,怎样规划好今后60年的建设蓝图,需要我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目标、对日斗争方针和国际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强军梦”,这是21世纪我国的根本利益,也是最大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否则,再繁荣的经济,再灿烂的文化,也可能成为一堆瓦砾。所以,强军是历史的警示,时代的呼唤,和平的需要,军队的使命所在,责任所系。

第二,我国与日本围绕着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斗争的结局取决于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历史已经并将再次证明,时间在我们一边。纵观人类历史,领土争端的解决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解决领土争端也有过各种模式,既有兵戎相见,也有和平谈判,但不论哪种模式,都必须以实力为后盾。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力量,即使是和平谈判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强权的条件。中日钓鱼岛争端既是硬实力的较量,又是软实力的博弈。扎扎实实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不断提升包括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方是解决钓鱼岛问题乃至最终解开中华民族“甲午年”心结的根本之路。

第三,积极适应我国国际角色的转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如果说1894年甲午年是清王朝由衰到亡的节点,那么新的甲午年就是中国由富到强的节点。而要实现国家的强大,我们不但需要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宣传“中国理念”,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发挥“中国作用”。

随着中国崛起,今天我国的国际角色已经发生三个重大的,也是必然的历史转变:由一个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变成一个迅速崛起,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由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反对者转变成一个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由一个过去被国际社会忽略和偶尔借重的对象转变成一个既被重视,又被借重,同时又被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国际角色的转变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日趋复杂,使外部环境变化与我国内部政策调整越来越紧密相关。“中国因素”成为影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重大因素。所以,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有利于我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这也是时代赋予这个新甲午年的新内涵、新精神。

(选自2014年3月7日《参考消息》,有删节。作者为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猜你喜欢

海军日本
晓褐蜻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我的海军之梦
相信爱
《黄金时代》日本版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