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茶:中国茶的三大文明

2014-11-15茗约佳人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茶树技艺叶子

茗约佳人

习茶十几年,茶仙子鲍丽丽一直保持着泡茶看叶底的习惯:干燥蜷曲的叶子在水中复活,舒展开的叶片诉说着曾经成长的秘密。

比如,普洱茶叶片大而肥厚,乌龙茶破碎的身形相对瘦削许多,龙井茶则是典型的小家碧玉,同样是茶,不同的生长环境让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制作技艺让它们呈现出不同的香气,不同的演绎方式让它们呈现出不同的韵味。

陆羽在《茶经》开篇写道:茶,南方之嘉木也。确实,除了一些地区的特殊小气候,茶树没有跨过秦岭—淮河线。而这棵南方的嘉木究竟从何而来,自诞生至今经历了怎样的物种演化?上下五千年的光阴中,中国人如何战胜了茶的苦涩?广袤神州大地,究竟有多少关于茶的演绎?

茶仙子鲍丽丽访茶、访山、访人、访心,不断探寻茶味形成的奥秘,终于将中国茶叶文明总结为三大文明:自然文明、技艺文明和演绎文明。茶山的自然天成,茶园的历史故事,茶人的事迹精神,不断提醒着她:因为自然,而有了茶树;因为人,而有了茶味。

【自然文明】

茶的第一次生命来源于大自然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而这棵后来被命名为茶的植物,尚未被人类发现之前,据考证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六千万至七千万年之久。

中国的大西南是一片神奇而丰饶的土地,数千万年以前,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雨水充足,多种高等植物在此繁衍演化。

第四季的冰河时期寒冷和冰雪终结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动植物的生长,由于横断山脉的阻挡,云南南部躲过了这一劫难,很多植物幸存下来,其中就包括茶树。在云南发现的古茶树群落分布在四十多个地区,其中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澜沧县景迈山的万亩古茶园面积最大,从上千年至上百年的古茶树散落在森林里,是研究茶树演化史的活化石。

可以断定,茶树确实起源于中国的云南,在人类未发现茶的价值之前,它以野生的面貌寂寂隐没在野生丛林中,之后,被当作药材疗治疾病,才有了栽培的历史,出现了栽培型古树。

不可思议的是,在云南,每到一个地方,喝到的茶滋味都是不一样的,明明都是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它们长出的叶子外观相近,做出的茶却千差万别。单就布朗山班章一带而言,班盆的茶口感柔和,班章的茶刚劲猛烈,曼峨的茶味重苦涩,这些寨子相差不过十几公里,茶的味道却有天壤之别。

可以说,茶树是极善于与环境互动的物种,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环境,等等因素,都能让茶这棵植物敏感感知,并将这份感知积累到叶子里面,让喝它的人去品味曾经的成长轨迹。

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一样的茶。多年时间里,茶仙子鲍丽丽遍访云南数十座生长有古茶树的茶山,收集百余座茶山的古树茶样品,多方品鉴审评下,选定班章、易武、景迈和冰岛四座独具代表性的茶山。班章至刚,易武至柔,景迈至甜,冰岛至活。四种性格特征,蕴含无限奥秘……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茶,从奔腾的澜沧江畔飘荡而出,越过海洋,跨过沙漠, 向着全世界传播开去。在茶的世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密而巧妙地交织出一缕缕风格各异的芳香。或许,每一条叶脉,每一根茶梗,里面都深锁着时间与空间的密码。当一饼茶被打开,与水相遇,我们在一杯茶汤里,大概能发现这其中的奥秘,了悟一座茶山的真正魅力。

【技艺文明】

茶的第二次生命为制茶者赋予

如果你曾游历过日本,一定会被当地的手工业所震撼。很多作坊,都经营了上百年,却毫无衰败之象。在毫无个性的工业化生产中,手工业成就了日本工艺品独特的美感和地位。

一些作坊,经历三五代的传承非常常见,子承父业,小小的作坊由祖辈到父辈,再到子辈,一种手工艺得以代代相传。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这些技艺能够以如此稳固的形式父子相传,而是在作坊主人脸上,能看到某种无法言说的高贵。哪怕只是制作一把纸伞、一缸酱油、一个茶罐,他们的态度是虔诚的,恪守着严格的工艺流程,其品质,一如其祖辈创立之初。在日本,他们把这种拥有高超传统技艺的大师称为“人间国宝”,意思是他们像珠宝一样珍贵。

手工技艺在欧洲是另外一番景象。

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一样古老悠远。曾经,这里的手工业格外繁盛。但随着工业革命和都市化进程的开启,农场主和手工业者开始向城市转移,成为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一些手工门类面临着湮灭的命运。

一批知识分子意识到欧洲的传统社会正在失去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累世积淀出来的民间智慧,是欧洲乡村时代的核心,也是构成欧洲社会独特性的基础。在他们看来,手工技艺是与人性相通的,一双手创造出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件物品,它还关乎人的声誉,带着人的灵魂。

于是,一批社会精英开始学习各种传统手工艺,并赋予了原本普通的物件以艺术性,一些传统工艺在欧洲大放异彩,成为行业的标杆,拥有这样的物品代表着某种高端优质的生活品质。

在今天的西方社会,有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观念,那就是“传统是昂贵的”。传统意味着花费更多的时间,以纯良的材料、精细的手工、严格的工序,缓慢地生产出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

在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时代,无形的、非物质的传统因此而变得昂贵。

以国际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茶的技艺文明,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西方是果实文明,东方中国是叶子文明。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茶,由此诞生。也从这一刻起,中国人开始以手掌为媒介,不断触摸这一片叶子的灵魂。

比如,单讲如何保存这一片叶子。最初是借助太阳的能量,晒青处理,自然萎凋干燥而成白茶,后经过蒸青,压制成饼。蒸青饼茶从汉朝一直持续到元朝,明太祖朱元璋一道圣旨“废团茶,兴散茶”,与此同时,蒸青方式演变为炒青。

一千多年的时光中,有多少片叶子被采下,有多少代的茶人审视这一片叶子,以蒸汽将绿色固定在最柔嫩那一刻,然后,制成精美的茶饼。

再之后是炒青与晒青并行的时代。一个“炒”字,同样有花样可把玩,不同的手法让叶子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火力让叶子具有不同的滋味。

至于茶的发酵、揉捻、筛选等等技艺演变,是很多篇章也解释不完的复杂历史。

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一片叶子凝聚着举国的注意力。而且,国盛茶香,一片叶子时刻伴随着国运的起伏,在盛世芳香,在衰落期无味。 全世界有60个产茶国家,其中59个国家的制茶技艺都来源于中国。也只有在中国,一片树叶发展出了六大茶类。

在中国人的手中,登峰造极的制茶技艺,让一片叶子焕发出千变万化的香气。制茶的技艺在于水与火的平衡。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茶技艺大师的手掌,在操控水火的平衡中磨砺出厚厚的老茧,也让中国茶产生深深的魔力。

今天的中国已足够强大,有力量来重新思考过去或丢失或破坏的东西,比如茶,一片叶子的文明正在复兴。

为此,茶仙子遍历全国,从西南的四川,到东南的福建、广东,甚至台湾,再到浙江、安徽,行程超过两万公里,耗时达数年。在大师身上,中国茶的技艺之美、技艺之魅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让人相信,一片叶子里,有未来的中国。

【演绎文明】

茶的第三次生命在于冲饮

自唐代以来,陆羽对于茶道演绎发展到了极致。也只有在中国,对茶汤的诠释有了更多的理解。让茶汤走入身体,从茶走入心灵,在一泡茶中走入自己的静雅之行。

演绎茶,要做到不是简单的泡茶形式而是神似,心中有茶,茶人合一,全身心感受这一人间仙境所氤氲的荈草。从视觉、听觉、味觉上去感受到一杯茶的力量。

茶之道,以一席为天地,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茶,是有生命的,一杯茶汤,倒映着山的伟岸,河的隽永,人的气息。品评一杯茶,是聆听一场自然的交响。

听,一片叶子在水中复活,茶汤中回响着人的态度。

在茗约,铺一道茶席,以席为经,以器为纬,走进茶心,自成天地。丝绸如绵长的河流,带我们追溯一棵南方嘉木的前世今生;一壶一天地,与一片叶子相互交融,散发出温润之光;汉光瓷,浴火而生,国宴之瓷,华美庄严。

与茶相对,能以一分静,换十分雅。泡茶,却是五百次全情投入的拿起,才换来一次从容不迫的放下。 喝茶,在一片叶子中寻觅花的芳香、果的甘甜,领悟自然的馈赠。

茶,是人在草木间,一笔一划陈说着一片叶子落入人间的故事。在茗约,写字、插花,赏茶、知味,走进静雅世界,品味古典生活的意蕴。

著名茶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在其新书《茶语者》的“美女与茶”中有一段描述:“我无法用任何语言来评价她是如何与茶共舞的。我只能说,她展示的时候,我们停止了呼吸;她停止的时候,我们流出了热泪。”

演绎茶的美,无需多言。

猜你喜欢

茶树技艺叶子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一片翻转的叶子
舞动的叶子
故乡的古茶树
茶的箴言
Word Fun
美丽的山茶树
叶子贤作品